首頁 > 文史語錄 > 朱棣執意遷都北京有哪些原因?

朱棣執意遷都北京有哪些原因?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6.2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朱棣執意遷都北京有哪些原因?小編爲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提到明朝,很多人可能都會想到一句話: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天子守國門”這個說法是因爲明成祖朱棣將明朝國度從南京遷到了當時條件更惡劣、更危險的北京。這是因爲當時明朝所面臨的外在威脅主要來自北方遊牧民族以及元朝殘餘勢力,朱棣完全可以效仿前朝,派守關大將鎮守邊疆,但考慮再三後他還是決定將首都遷移到北京,這在當時基本上相當於前線了。

朱棣執意遷都北京有哪些原因?

朱棣爲什麼執意要遷都呢? 首先,當時明朝的主要威脅來自北方,因此明朝精銳部隊大多聚集在北方,所謂山高皇帝遠,很容易發生兵變;其次,古代守關將領的權力其實並不是很大,遇到突然情況還要等朝廷旨意,古代交通又不發達,一來一回早就貽誤戰機了。

因此通過種種考慮,朱棣決定遷都北京,親自指揮作戰,他本人更是五次率軍北伐。1410年朱棣首次北伐就在飛雲山擊潰5萬蒙古騎兵,並一路向北追殺蒙古殘餘勢力,一直追到擒狐山(大概在現在的西伯利亞北部的阿爾泰山),並在巨石上刻下“翰海爲鐔,天山爲鍔“八個大字,此功績堪比封狼居胥,是古代武將最高榮譽之一。

在第五次北伐中,朱棣在途中病逝,致死都在戰鬥。此後明朝歷代皇帝雖然不乏昏聵無能之輩,但在國家底線面前從不妥協,對外一直相當強硬,明朝也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唯一一個“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的王朝,即使在公元1449年土木堡之變中明英宗和許多文武大臣被俘,明朝也沒有絲毫妥協,而是選出新皇帝繼續戰鬥。

明朝皇帝可能不缺貪玩、無能之輩,但全部都真正做到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崇禎皇帝在大勢已去的情況下不願意離開,在煤山自縊,死前還在擔心城中百姓被賊軍傷害,寫下了絕命詩“任賊分裂朕屍,毋傷百姓一人”。

皇帝親自守國門了,文物百官自然不能臨陣脫逃,史料記載,明末抗清中戰死、自縊的官員無數,有明確資料記載的就有8600多位,這在其他朝代是難以想象的。皇帝、朝中官員都不怕死,百姓中自然也不缺願意爲國死戰的。

1645年江陰血戰中,江陰城17萬百姓抵抗清軍長達81天,最後僅53人倖存,沒有一人投降。自崇禎皇帝自縊後,明末殘餘軍隊一直抵抗39年,民間反清力量更是存在長達百年之久,這個其他王朝都是不可能發生的。

總體來說,明朝或許不是一個完美的朝代,但可能是最有血性、最有骨氣的時代,上至皇帝,下到百姓都願意爲國死戰,而這正是天子守國門起到的帶頭作用。如果一個朝代,連皇帝對外都唯唯諾諾,百姓即使有滿腔熱血也無處拋灑,就像是清朝後期,只知道割地、賠款、議和,這樣的朝代就是能延續千年,也只能成爲歷史的恥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