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趙匡胤的子孫在北宋朝是什麼地位?

趙匡胤的子孫在北宋朝是什麼地位?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0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趙匡胤的子孫在北宋朝是什麼地位?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兩宋的歷史比較有意思,北宋除了太祖趙匡胤之外,都是趙匡義這一脈的子孫當皇帝;南宋除了高宗趙構之外,都是趙匡胤這一脈的子孫當皇帝,真是應了那句話,風水輪流轉啊。

我們都知道,趙匡胤去世得比較突然,結果皇位讓趙光義給搶走了,其實那時候趙匡胤是有兒子呢,那他的後代在北宋一朝地位如何呢?

趙匡胤一共有過四個兒子,但長子趙德秀、三子趙德林都早早夭折,而且沒有後代,活到成年的皇子只有次子趙德昭和四子趙德芳。

宋皇后一介女流之輩,畏懼趙匡義的權勢,因爲當她看到趙匡義的時候,下意識選擇屈服,便對趙匡義說,“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而趙匡義則說,“共保富貴,無憂也”。

就這樣,趙匡義坐上了皇位,趙德芳則與皇位失之交臂,太祖一脈也因此開始沒落。

那麼,宋皇后爲何有意立趙德芳爲皇帝呢?

趙匡胤的子孫在北宋朝是什麼地位?

只不過,趙匡胤沒有立傳位詔書,孤兒寡母哪裏鬥得過小叔叔,最終只能是年富力強又勢力龐大的趙匡義登上皇位了。

表面上看,趙匡義對兩個侄子都很好,他即位後封趙德昭爲武功郡王,還讓趙德芳擔任朝廷高官,但他其實對這兩個侄子甚爲忌憚,經常擔心得晚上睡不着覺。

先說趙德昭,979年他跟隨趙匡義北伐幽州,期間有一次敵軍衝擊軍營,趙匡胤在慌亂中不知所蹤,大臣們覺得軍中不可無統帥,便準備擁立趙德昭爲皇帝,但趙德昭膽子特別小,硬是沒有同意。

趙匡義只不過是迷路了而已,不久之後就返回了軍營,他聽說這件事後很不高興,但也不好說什麼。

北伐結束之後,趙匡義因爲怨恨將士們擁護趙德昭爲帝,而沒有有有功者進行封賞,趙德昭便跑到皇宮找他理論,他很不高興地對趙德昭說,等你做了皇帝,再去賞功臣們也不遲!

趙德昭回去之後,感到惶恐不安,他知道自己得罪了叔叔,必定是死路一條,爲了防止家人受連累,他選擇自殺而死,死時年僅二十八歲,距離趙匡義登基不過三年。

我們不能說趙德昭之死一定跟趙匡義有關係,但趙匡義忌憚他是毫無疑問的,即使他不選擇自殺,日後趙匡義恐怕也會迫害他。

再說趙德芳,他雖然得到了高官厚祿,但擔任的都是虛職,而且沒有被封王,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爲他曾是宋皇后擁護的皇位繼承人,趙匡義最忌憚的就是他,自然不會讓他得勢了。

並且,趙德芳的死也頗爲蹊蹺,是在睡夢中突然去世的,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說他是吃肥肉吃死的,這簡直滑天下之大稽,要知道趙德芳那時候才二十二歲,怎麼可能吃了幾塊肥肉就去世了呢?

只能說,司馬光爲了維護趙光義這一脈子孫的名聲,刻意掩飾了趙德昭的死因。

不管怎麼說,趙匡胤的兩個兒子,在趙匡義繼位後短短數年就先後去世,再加上984年趙匡義唯一的弟弟趙廷美也離奇去世,趙匡胤因此坐穩皇位,並順理成章地立自己的兒子爲太子。

趙德昭和趙德芳雖然死得早,但他們留下了不少兒子,其中趙德昭有五個兒子,分別是趙惟正、趙惟吉、趙惟固、趙惟忠和趙惟和;趙德芳有三個兒子,分別是趙惟敘、趙惟憲和趙惟能。

總的來說,趙光義及後來的宋真宗、宋仁宗,對這八位趙匡胤的孫子都還不錯,除了早逝的幾個人之外,其他人都被封爲郡公,同時擔任刺史、節度使、千牛爲大將軍這種級別的高官。

有人可能要說了,這八個人沒有一個人被封王,這難道是厚待?

其實,這還真不是趙匡義及其子孫刻薄,因爲宋朝的制度就是如此,當初趙匡胤在位的時候,兒子們因爲年紀小、資歷低,所以沒有一個人被封王。

原則上來說,皇子從小就裂土封疆,親王嫡子可以繼承爵位,這是歷代王朝的規矩,但宋朝並非如此。

具體說來,宋朝皇室的封爵方式,其實是先讓皇族成員在很小的時候就當官,等年齡和資歷都足夠了,再根據不同表現冊封不同爵位,最高可封爲王爵,但必須是很優秀的人才行,而且一般只有皇子纔有資格封王,宗室成員封王的可能性較小。

並且,宋朝的爵位是不可以承襲的,子孫只能享受門蔭入仕的待遇,要想獲得爵位,只能靠自己努力。

因此,趙匡胤的子孫沒有被封王,其實是可以理解的,並不是趙匡義有意爲難他們,能夠封他們爲郡公,已經是很厚待的了。

事情的轉折點發生在宋神宗時期,太祖後裔和太宗後裔在待遇上開始拉開差距。

當時,宰相王安石覺得國家貧困積弱,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爲宗室太過龐大,消耗了國家太多錢糧,加之他們對國家貢獻也小,所以必須採取措施加以限制,以此來減輕國家負擔。

到了王安石變法期間,他就制定了很多詳細措施,具體說來就是將大部分皇族遠支給清理出宗室系統,減少或者讓他們無法享受相應待遇,這樣國家的開支就縮小了,節約出來的錢可以用於戰爭,也可以用於改善民生。

趙匡胤的子孫在北宋朝是什麼地位? 第2張

第一個遭殃的是趙廷美的子孫,除了已經有爵位和官職的人之外,其他人自此與皇室沒有任何關係了。

但是,在如何處理太祖後裔這件事上,宋神宗擔心被人詬病,也不敢做得太過分,於是將大部分人清理出去,又下令太祖一脈必須有一人爲安定郡王,世世代代傳襲,但不能父傳子,只能由皇帝制定繼承人。

因此,安定郡王這個爵位其實是宋神宗用來堵天下悠悠之口的,大部分太祖後裔其實都失去了皇族身份,只有一個人有機會成爲安定郡王。

第一個被封爲安定郡王的人是趙德芳的孫子趙從式,趙從式在位十數年去世,趙德芳的曾孫趙世準和趙世開先後成爲安定郡王,此後十幾代安定郡王,也都是太祖這一脈的子孫繼承的。

到了宋徽宗時期,情況又發生了變法,太祖一脈原本還有一些人擔任只拿工資不幹事的虛職,但宋徽宗進行了官職改革,大多數虛職沒有了,只剩下一些需要實際幹事情的實職,太祖後裔因此連虛職也保不住了,被進一步平民化了。

爲了照顧一下太祖後裔,宋徽宗也做了一些安排,比如給他們之中一些人爵位,讓他們有口飯吃,宋孝宗趙奢的爺爺趙令譮就很幸運地被封爲慶國公。

趙令譮是趙德芳的玄孫,華陰侯趙世將的小兒子,原本是沒有爵位的,結果因爲族兄弟宋徽宗良心發現,他一躍成爲公爵,這概率跟中彩票沒什麼區別,很多其他太祖後裔都眼饞得不得了。

除了趙令譮之外,他的五個兄弟,以及十七個子侄,也都沒有爵位,甚至只有一個人獲得了官職,但也只是類似於供奉高官這種低級別官員,其他人都空有皇族身份,實際上也只是平民百姓罷了。

可見,到了北宋末期,太祖後裔的生活總體上是不如意的,只有少數人可以活出個人樣來。

反觀太宗後裔,他們的情況就好好很多了,大多數人都活得不錯,其中不少人有爵位和官職,跟皇帝走得也更近。

北宋時期,宗室成員集中的幾個地方,主要是開封,洛陽和南京等幾個地方,其中開封作爲都城,是皇室近支、也就是太宗後裔集中的地方,至於說太祖後裔和魏王(趙廷美)後裔,則主要生活在洛陽和南京等地。

宋徽宗執政晚期,金軍不斷攻打宋朝,爲了躲避戰火,很多太祖後裔和魏王后裔逃到南方生活,他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根基,生活因此過得很不如意。

靖康之變中,金軍攻克開封,將宋徽宗、宋欽宗及絕大多數太宗後裔都被擄走了,最後剩下來的人沒幾個,其中地位最高的當然是宋徽宗的第九子康王趙構了。

後來,趙構雖然登基當了皇帝,但北方很快就被金軍奪走,他因此只得逃到南方,宗室成員也都轉移到南方生活。

南宋建立之初,社會動盪,經濟建設和農業發展並不理想,國家財政因此很吃緊。

尤其是,金軍還不斷攻打南方,趙構過了很長一段時間逃亡生活,他尚且自顧不暇,還哪有能力和精力去管宗室成員呢?

在這種情況下,太祖後裔的日子那是過得相當不如意的,哪怕是那些有爵位的人,也是艱難生活的,只不過因爲他們是皇室旁支,所以很幸運地在靖康之變中活了下來。

等到南宋逐漸站穩腳跟了,太宗後裔的日子就稍微好點了,但也只能勉強溫飽而已。

如果事情照此發展下去,太祖後裔可能一輩子都難以翻身,但誰料想趙高唯一的兒子趙旉去世後,他的妃子一直沒能再給他生下兒子(學者推測趙高長期顛沛流離,造成精神壓力過大,最終導致不育),他因此不得不領養一個兒子了。

但是,在隨後近三十年時間裏,趙構妃子們的肚子一直不見動靜,一直紹興三十年他五十三歲的時候,他徹底絕望了,於是在大臣們的建議下,將趙昚立爲皇子,封爲建王。

真正讓太祖後裔徹底翻身的時期,是在宋孝宗繼位之後。

紹興三十二年,由於身心俱疲,沒有奮鬥目標(畢竟沒兒子,再怎麼努力,也是爲他人做嫁衣),趙構先是立趙昚爲皇太子,數月後又禪位給他,自己則當上了太上皇。

事實上,在趙昚正式繼位之前,趙構就開始對趙昚的父母叔伯,兄弟子侄進行大肆封賞了,其中趙昚之父趙子偁就被封爲秀王,兄長趙伯圭則成爲秀王世子,趙子偁去世後繼承了秀王爵位。

趙奢繼位後,再一次對家人進行了封賞,而太祖其他後裔也因爲成爲皇室近支,開始逐漸翻身;又經過南宋數代皇帝的努力,太祖後裔逐漸興起,財富地位比之於北宋時期都有明顯提升。

總結一下,北宋時期趙匡胤的子孫,起初還是不錯的,但從宋神宗時期開始,逐漸開始走向沒落,到北宋滅亡之前,已經混得相當不如意了;南宋建立之後,趙匡胤的子孫又過了一段時期的苦日子,但隨着皇位回到趙匡胤這一脈,他們的地位也有了翻天覆地的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