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南宋滅亡前夕,城內是怎樣的景象?

南宋滅亡前夕,城內是怎樣的景象?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5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南宋滅亡前夕,城內是怎樣的景象?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南宋滅亡前夕,城內是怎樣的景象?

引言

終宋一朝,都是被外族所滅。前有北宋徽欽二宗被金人所俘的“靖康之變”,北宋滅亡。唯一存活的康王趙構建立南宋,與金國對抗,穩固了北宋的半壁江山。定都臨安,偏安一隅之地。不顧當時南宋軍力的鼎盛之態,坑殺抗金名將岳飛等人,致使恢復國土無望。

朝廷內部的亂象

從此圍繞“北伐”與“守成”的黨派之爭就開始內部的黨爭,直到史彌遠誅殺,主張北伐的韓侂冑,爭鬥才最終結束。只是這時的南宋已經病入膏肓,不及時革新,只能成爲最後的掙扎。但當時的統治者並沒有意識到這一問題,依然是偏安一隅之地,專心於內部的權力爭奪。

時勢變換後的敵我力量對比

昏君當道後的權力真空

奸臣專權後的無能

尤其是賈似道當權,排除異己,不幹正事。對於元軍攻打南宋一事,不予理睬,坐等敵軍攻打。甚至隱瞞軍情,造成元軍攻城略地,朝廷都不清楚的荒唐事。襄陽戰役都已經進行三年之久,皇帝才知道情況,卻還是沒有采取有效措施應對。可見當時南宋朝堂之混亂與荒唐。

主要軍事力量的瓦解

襄陽城邊軍的最後抵抗

南宋滅亡前夕,城內是怎樣的景象? 第2張

長期“以文馭武”的腐化

南宋時期的滅亡狀態,與當時的北宋狀態一樣。敵人兵臨城下,不想着抵抗,卻還是想着求和以苟安。只是這次的結果與北宋一樣,還是亡國的下場。文臣主政的國策,長期以文馭武的弊端,就是被武力強硬打破平衡,最終難以避免衰亡的結局。

當忽必烈主政建立大元時,命伯顏率軍分三路進軍南宋都城臨安,沿途州縣無不開城投降,最終元兵兵臨城下。在這關鍵時刻,宋度宗去世,朝政陷入混亂狀態。賈似道立幼主繼位,專權求和。當時的元軍並不清楚情況,暫時同意求和條件。

卑微屈膝的否定

最後的抵抗

每到王朝末期,甚至亡國階段,總有一些有志之士,並不甘心亡國的事實。總是要進行最後的抗爭。當權臣、奸臣,被元軍接納後,剩下的都是一些純粹的忠心南宋的大臣,其中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等人,先後擁立另外的兩個皇子稱帝,進行最後的抗爭。

南宋遺臣的不屈

文天祥就是在前線不斷地的指揮作戰,但畢竟是文臣,空有報國志,難有殺敵心。戰爭還是得靠專業人士進行對戰。其幾次抗爭的結果,只能是使得作戰更加混亂,被元軍擊敗,只能一路敗退。

崖山之後的悲歌

陸秀夫揹着年幼的皇帝投河自盡,十萬軍民齊下海,寧死不當亡國奴,甚是悲壯。崖山之後無華夏,也因此而傳開。任何事情的結果,都是前期的操作的原因不當,造成後續問題的總爆發。南宋與北宋都是亡於同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