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曹魏政權是如何建立的?由哪幾部分組成?

曹魏政權是如何建立的?由哪幾部分組成?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8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儘管曹操生前沒有稱帝,但他的兒子曹丕的確完成了篡漢之舉,因此曹氏一族被心中不滿的士大夫全都冠上“篡漢之輩”的名頭。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在曹魏政權內部,同樣存在幾位漢室宗親,而且身居高位,早早便進入了權力中樞。這讓人頗爲奇怪:

士大夫既然代表天下之人,斥責曹氏“篡漢”,爲何身爲漢室宗親的劉曄、劉放依舊位高權重?曹氏既然有想法將漢室取而代之,爲何又會容忍劉氏子弟能掌握機密要事?

究其根源所在:恐怕還是曹氏與劉氏有着共同的敵人,那就是士大夫集團。

曹魏政權是如何建立的?由哪幾部分組成?

一、曹魏政權的構建與組成

①諸夏侯曹

曹操的創業,離不開宗族對他的鼎力支持。

古代社會是一個宗法制的社會,同族之人往往聚集而居。他們彼此之間的血緣關係,也是最主要的社會關係。所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導致曹魏政權中的核心軍事力量,幾乎都是由曹氏宗親所掌控。曹操的堂弟曹洪、曹仁、曹純,皆手握兵權,執掌着最爲核心的力量;而拱衛曹操中軍的絕對力量——虎豹騎,也一直由宗室掌控。

據《三國志·武帝紀》注引《世語》載:“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由此可見,從血緣關係上來說,夏侯淵、夏侯惇兄弟也是曹操的堂弟。

所以曹操每次外出征戰,鎮守後方大本營的都是夏侯惇。陳壽在作史之時,也將夏侯氏與曹氏並列,撰有“諸夏侯曹傳”。自曹操創業之初,其宗族之人便鞍前馬後,跟隨曹操四處征戰。隨着曹魏政權的創立,這些將領雖然羽翼漸豐,但依舊備受曹操青睞。

曹魏政權是如何建立的?由哪幾部分組成? 第2張

②清流名士

美中不足的是,曹魏宗室將領大多長於戰鬥,像曹仁這般文武皆備的,則是少之又少。爲了彌補文臣體系的空子,曹操賞拔諸多清流名士,並大肆任用了以荀彧爲核心的汝潁籍士人。

據《三國志·荀彧傳》記載:“(彧)常居中持重,太祖雖征伐在外,軍國事皆與彧籌焉。”

從加入曹操麾下後,荀彧始終是曹魏政權的中樞人物,他雖然肯定了曹操“唯纔是舉”的理念,卻也將範圍縮小到了一個小圈子中——即與其相善的鄉黨人士。

裴松之注引《彧別傳》記載:“前後所舉者,命世大才,邦邑則荀攸、鍾繇、陳羣,海內則司馬宣王,及引致當世知名郗慮、華歆、王朗、荀悅、杜襲、辛毗、趙儼之儔,終爲卿相,以十數人。”

這裏提到的13人,日後大多成爲曹魏重臣。其中9人,便來自於潁川,是荀彧同鄉;而其他4人,也或多或少與荀彧關係密切,並隱隱奉其爲首。面對這種情況,曹操並非不知。只是,北方的豪族世家是最爲頑固、也最看重利益的。曹操沒有平定北方之前,也拿他們沒有辦法。

當初曹操在兗州時,便因爲擅殺名士,引來了陳宮、張邈等人的強烈不滿。其中的張邈,更是曹操的老大哥。故友尚且如此,更別提其他人。這次教訓,雖說讓曹操加深了對豪族世家的忌憚,卻也讓他堅定了打擊清流名士的決心。作爲豪族世家在外的“掌門人”,這些清流名士通過“激揚文字,互相題扶”來太高身價,曹操便要用相反的方式對其制裁。

孔融是孔子嫡系後人,又是文壇領袖,少年時期以孝道而文明。於是,曹操在建安十三年(208年)平定北方之後,便將屠刀開向了孔融。在構陷孔融的幾條罪狀中,“不尊先賢,大不孝,不忠漢室,文筆浮華”一一對應了孔融以往的名聲。可見,曹操非但要殺孔融,還要將其污名化。

這便是曹操打壓清流名士的一個手段,既然這些人注重名聲和德行,那曹操便從這個方面入手。此外,曹操還拉攏了另外兩股勢力,分別是漢室宗親和寒門庶子。

③寒門庶子

據《三國志·武帝紀》注引《魏書》記載:“知人善察,難眩以僞,拔于禁、樂進於行陳之間,取張遼、徐晃於亡虜之內,皆佐命立功,列爲名將;其餘拔出細微,登爲牧守者,不可勝數。”

曹魏政權是如何建立的?由哪幾部分組成? 第3張

自北方霸業已定,曹操愈發重視寒門子弟,併爲此發佈多道“求賢令”,意在打擊清流名士,“破浮華交會之徒”。所以,曹操強調“唯纔是舉”,是對清流名士倡導的“唯賢是舉”做出的有力迴應。在這種情況下,一部分在道德品行上不過關,卻擁有一技之長的寒門子弟成功進入仕途。

他們將曹操視作自己的恩主,並獻出了忠心,從而成爲曹氏與北方士族對抗的先鋒人物。比如孔融、崔琰等案中,便少不了這些人的存在。

④漢室宗親

除宗室、士族和寒門外,曹魏政權中還出現了頗爲特殊的一個政治集團,他們就是漢室宗親。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宗廟崩塌,漢室宗親各奔前程,再也沒有了身爲皇族子弟的氣派。

一些人選擇自立一方,如劉表、劉虞、劉焉、劉繇、劉岱等人,便曾分別擔任過荊州、幽州、益州、揚州、兗州的州牧刺史。另外一些人,不願疲於奔命,遂投靠曹操以謀出路,其代表人物主要有劉放和劉曄,他們二人後來都成爲曹魏政權中的重量級人物。

劉放是西鄉侯劉宏的後人,亂世將至,他投奔了同爲宗親的漁陽王劉鬆。曹操擊敗袁紹後不久,進駐冀州,劉放勸說劉鬆降曹,被曹操委以重任。曹丕繼位後,劉放平步青雲,擔任中書監一職,成爲名副其實的實權派重臣。

另外一位劉曄,更爲出名,他是阜陵王劉延之後。在目睹了漢室衰微之後,他傾盡家財,招募部曲若干,先投於廬江太守劉勳,後歸於曹操麾下,成爲謀主般的人物,深得曹操、曹丕父子的青睞。

在曹魏政權中的一些核心決策中,劉曄也時常有參與。曹丕代漢後,劉曄官至侍中,與劉放同爲中樞決策的關鍵人物。這些漢室宗親之所以會投靠一個“篡漢”之人,且能得到信任,背後擁有着頗爲深刻的政治原因。

二、曹氏與劉氏的併力

自西漢以來,皇室一脈對於衆多宗室,多有排斥與打壓的想法。七國之亂後,漢朝皇帝便有意削減宗室之人的權力。漢武帝時,採取了主父偃的建議,在郡國實行推恩令,從而極大降低了宗室的綜合水平。

曹魏政權是如何建立的?由哪幾部分組成? 第4張

這些宗室在長期的打壓中,實力驟減,無法形成有效、有組織的軍事實力。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了東漢時期。儘管光武帝建立東漢之時,曾受到了不少宗室的幫助,但給予他更多幫助的,還是諸多豪族世界。如此以來,漢室宗親遠離中樞的現狀並沒有改變。

反之,因爲缺少了這些宗室的支持,東漢皇帝一脈的更替,不僅充滿了隨意性,更受宦官、外戚的選擇。到了東漢末年,一些宗室人物雖然成爲州牧長官,但不難發現,這些人物的成名伊始,皆是靠出身和名望,絕非是手握重兵。

畢竟在皇室一脈的眼中,這些“競爭者”雖然早就失去了競爭力,但很久之前的教訓,還歷歷在目。於是,即便如劉表、劉焉這樣的州牧,也只倚靠了地方上的豪族或自己招攬一些流寓之士,才能成功在地方上立足。皇室一脈對於宗室的排擠與不信任,可見一斑。

孟子曾說:“君視臣子如草芥,則臣視君如寇仇。”多年下來,這些漢室宗親雖然擁有不錯的生活,但他們對於皇室,卻很少有拱衛、尊奉的心態,也沒有多少效忠的意識。

所以在亂世到來之際,他們可以沒有心理負擔的去選擇恩主,或是如劉表、劉焉這樣,當一個“自守之賊”,逍遙快活。再來看曹魏政權的態度。事實上,曹操的“漢賊”之名,多出自於他的敵人口中。孫權、周瑜、劉備、諸葛亮、趙雲等人,對曹操皆以“漢賊”、“國賊”相稱。

曹操挾持了天子,這的確不假;可問題在於,天下之人忠於漢獻帝者,少之又少。在亂世之際,沒有人會爲漢獻帝叫冤,哪怕是劉備,他多次主張偷襲許都迎回漢帝,也都有自己的想法在內。

曹魏政權是如何建立的?由哪幾部分組成? 第5張

對於此等局勢,劉曄等人早已一清二楚。而他們加入曹營時,曹操與漢獻帝之間的關係,尚還處在“度蜜月”之中,這便打消了他們的顧慮。天子尚且“承認”曹操的作用和存在,更別提這些家道中落的漢室宗親了。在某種條件下,拋開了劉姓,他們與其他名士也沒有多少不同。

更何況,劉氏宗親對於曹操的執政態度,是頗爲認可的。東漢是如何傾頹的,原因有很多,但士族對國家和社會的蠶食,絕對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依靠着的察舉制、徵辟制,世家出身的地方長官,往往也會舉薦世家子弟。久而久之,他們便逐漸控制了地方上的政治、軍事和經濟大權。

東漢中期以來的兩次黨錮之禍,便因此而起。爲了抑制世家豪族的發展,桓、靈二帝只好重用宦官。自從之後,清流名士與皇族之間的矛盾一發不可收拾。儘管不少名士宣稱自己忠於漢室,但當這個口號和他們的家族利益相悖時,這些人便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後者。

劉放、劉曄能在曹魏政權中身居高位,便是曹操、曹丕父子二人的刻意爲之。一方面,他們的確才幹過人;可另一方面,也是因爲在當時的那個時代背景下,曹氏與劉氏有着共同的政治目標,那就是遏制世家豪族的發展。

曹操經歷亂世,深知世家尾大不掉,會嚴重製約社會的進步;而劉氏宗親雖然與皇室一脈離心離德,但也不會希望看到老祖宗的基業,被這些滿口“仁義道德”的名士給侵吞掉。

因此,劉氏對待曹氏,要比士族更加親近;而相較於別有用心的士族集團,曹氏也能更信任劉氏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