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秦始皇統一文字後用的識字課本是什麼?爲何後來會出現在精絕國?

秦始皇統一文字後用的識字課本是什麼?爲何後來會出現在精絕國?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8.3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秦始皇統一了天下後,規定在大秦帝國國境內,用統一的文字進行書寫交流,這種文字就是“書同文”。感興趣的小夥伴們跟小編一起看看吧。

秦始皇嬴政“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建立起了大秦帝國。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實施了幾項影響中國歷史的大事,分別是廢分封,立郡縣,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

在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之前,各個諸侯國各自爲政,言語異聲,文字異體,這給政令的推行和文化交流造成了嚴重障礙。

秦始皇統一文字後用的識字課本是什麼?爲何後來會出現在精絕國?

因此,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即把統一文字作爲當務之急,他令丞相李斯、中書府令趙高和太吏令胡毋敬等人,對文字進行整理。

李斯以秦國文字爲基礎,參照六國文字,創造出一種形體勻圓齊整、筆畫簡略的新文字,稱爲“秦篆”,又稱“小篆”,作爲官方規範文字,同時廢除其他異體字。

文字統一了,但是,讓天下人都認字識字,還得有個統一的課本吧?

實際上,我國最早的識字課本是西周宣王時太史籀[zhòu]所編的《史籀篇》,收錄的文字是當時通用的大篆。經過幾百年的流傳,由於大篆書寫繁難,多有不便,亟待進行調整。

秦始皇統一文字後用的識字課本是什麼?爲何後來會出現在精絕國? 第2張

在秦始皇的命令下,李斯根據求簡取便的原則作《蒼頡篇》,共7章,趙高作《爰歷篇》,共6章,胡毋敬作《博學篇》,共7章,三人所作共計3篇20章,世稱“秦三蒼”。

蒼頡(jié,也作倉頡)傳說是遠古黃帝時期造字的史官,古代社會也一直流傳着“蒼頡造字”的說法。

秦朝短命而亡,漢朝建立後,“閭里書師合《蒼頡》、《爰歷》、《博學》三篇,斷六十字以爲一章,凡五十五章,併爲《蒼頡篇》。”(《漢書·藝文志》)

這樣,《蒼頡篇》便成爲漢王朝全國通用的識字課本,通篇四言,朗朗上口,便於記憶。

由於大漢王朝的強盛,在張騫鑿通西域後,中原的漢文化便隨之進入西域。

此前,雖然學術界一直推斷在西漢時期,西域諸國出於與漢王朝溝通、政務運作和內部管理的需要,積極推廣學習、使用中原大地的漢文字,但是,由於史籍上的缺陷,一直沒有得到相應的物證來確證。

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在我國尼雅遺址的考古發掘中,出土了近百枚漢文木簡,其中一枚木簡上書寫的竟然就是《蒼頡篇》中的文字。

秦始皇統一文字後用的識字課本是什麼?爲何後來會出現在精絕國? 第3張

尼雅遺址位於新疆和田地區民豐縣城北,處於塔克拉瑪干沙漠的深處,是上世紀初英國探險家斯坦因(1862-1943年)首次發現,令人遺憾的是,這位文物大盜在尼雅遺址盜取了我國大量的珍貴文物。

斯坦因發現尼雅遺址後,不僅震驚了世界,更引起我國學者的廣泛關注。國學大師王國維經過仔細考證,最早明確指出尼雅遺址就是《漢書》中所記載的我國漢代時期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的——精絕古國。

這枚發現於尼雅第14號遺址內的漢代木簡,確證了在漢王朝曾派人赴西域精絕古國教授漢文。

不僅如此,在尼雅遺址出土的漢文木簡中,一些涉及精絕王國軍政大事的重要文件也都使用漢字書寫,反映精絕王室成員之間互相應酬、贈禮的木簡上也是用漢文書寫,由此可見,精絕王國已經學會並使用漢字,漢文字不僅作爲官方使用的文字,並且還成爲他們日常生活中交流聯絡感情的工具。

附《蒼頡篇》開篇第一章:“蒼頡作書,以教後嗣。幼子承詔,謹慎敬戒。勉力諷誦,晝夜勿置。苟務成史,計會辯治。超等軼羣,出尤別異。初雖勞苦,卒必有憙。愨願忠信,微密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