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武則天成爲太后臨朝聽政後,爲何突然下詔還政於李旦?

武則天成爲太后臨朝聽政後,爲何突然下詔還政於李旦?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高宗李治駕崩後的第三天,身爲太后的武則天臨朝稱制,但實際上,李治並沒有給她這麼大的權力,在遺詔中只是說“軍國大事有不決者,兼取天后進止。”而唯一的託孤大臣裴炎在關鍵時刻,以中宗李顯服喪爲由,請求武則天以太后身份臨朝稱制。於是,武則天便從一直以來的參預朝政,變成了臨朝稱制;從幕後走到了臺前,成爲大唐的實際主宰者。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皇帝服喪以日爲年,只需二十七日便可除喪。武則天在這短短的二十七天裏顯示了高超的智慧與政治手腕,連環三招,初步穩定了局勢:

武則天成爲太后臨朝聽政後,爲何突然下詔還政於李旦?

其一,以劉仁軌爲左僕射留守西京長安,以裴炎爲中書令,穩定住了朝局;其二,封宗親李元嘉等人爲三公等一品高官,以穩定宗室;其三,派遣四名心腹將軍前往並、益、荊、揚四大州,穩定地方。

李顯除喪後竟發現自己成了光桿司令,一番折騰之後,被嚴厲的母親廢除流放,換成了聽話的四弟李旦,史稱睿宗。此時,武則天已經大權在握,李旦即位後毫無懸念地成爲傀儡皇帝,被幽禁在別殿,失去自由。

但是,大唐已開國六十六年,統治深入人心,朝廷內外或明或暗的反對勢力此起彼伏,爆發了李敬業揚州兵變,裴炎逼宮還政兩件大事,武則天以強硬的態度先除裴炎,後平兵變,大興告密之風,用酷吏肅清異己,使滿朝文武噤若寒蟬。

武則天成爲太后臨朝聽政後,爲何突然下詔還政於李旦? 第2張

此時,武則天已野心畢露,對任何反抗力量都會毫不留情。然而正當武則天通往女皇的道路越來越順時,在垂拱二年(686)正月,她突然下詔要還政於皇帝。此舉着實讓人大跌眼鏡,難道是武則天作爲李家的媳婦良心發現,不想當女皇了?

有一種說法是武則天想試探兒子有沒有與她爭奪君權的野心。我認爲不是這個原因,權力是武則天一生追求的東西,她攫取與掌控最高權力的決心是堅定的,早就做好了應對來自各方面奪權的準備,皇帝則是重點防備對象。因爲權力本來就是皇帝的,這一點無需試探。

此舉的真實原因有二:

第一,武則天是在裴炎的幫助下臨朝稱制,憑自己過人的鐵血手腕掌控大權,達到可以廢立皇帝的程度。此時,她已是君權的實際掌控者。

但名不正則言不順,武則天手裏的依據只有先帝遺詔,而李治恰恰沒有賦予她這麼大的權力。所以,她相當於憑藉暴力手段,強行霸佔着這個位置。只有獲得現任皇帝,兒子李旦的授權才能名正言順。

知子莫若母,李旦生性溫和,與世無爭,而且從他以後三讓皇位,得以善終來看,他比李弘、李賢、李顯三個哥哥都高明,也更加了解母親。

母親要還政於他,他表現得比哥哥們都乖,上表固讓,請母親繼續臨朝稱制。武則天對兒子的表現很滿意,得到授權後,她便可以光明正大地端坐於朝堂。

武則天成爲太后臨朝聽政後,爲何突然下詔還政於李旦? 第3張

第二,還政以前也是臨朝稱制,辭讓以後也是臨朝稱制,但一來一往便大爲不同。

此時,武則天長期佔據君權的野心已經不是什麼祕密,現在皇帝已經表了態,一部分反對者失去了藉口,閉住了嘴。對於鐵定的反對派,武則天也有了無情打壓的充足理由。

此後,像李敬業、裴炎那樣大張旗鼓反對武則天的人明顯減少,變成了零星反抗,選擇明哲保身的人大爲增加。武則天手持酷吏這把利劍,舞動刑柄,殺開了一條成爲女皇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