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支持武則天發動政變,後又反對她臨朝政治,裴炎爲何如此矛盾?

支持武則天發動政變,後又反對她臨朝政治,裴炎爲何如此矛盾?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2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裴炎,唐朝時期宰相,曾支持武則天發動政變,後又多次反對武則天臨朝稱制,他的前後行爲爲什麼判若兩人呢?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先來介紹一下他的表現:

裴炎是高宗李治唯一的託孤大臣,對他寄予了厚望。而李治對武則天則略不放心,在遺詔中做了明確的規定:“軍國大事有不決者,兼取天后進止。”按遺詔的說法,如果裴炎盡心輔佐中宗李旦,君臣上下一心,就不會有決定不了的軍國大事,那麼武則天就得歇菜。

而在關鍵時刻,裴炎卻辜負了李治的重託,說什麼皇帝還在守孝,沒有正是冊封,建議由太后發號施令。這對一生熱衷於權力的武則天來說,簡直是喜從天降。有了託孤重臣的支持,武則天便光明正大的臨朝稱制了。以她強硬的手腕和過人的政治水平,一旦做到這個位置上,從此便無人可以撼動。

之後,裴炎又抓住中宗李顯的過失,聯合武則天將他廢除,立了武則天的幼子李旦爲帝。這下裴炎成了武則天的大功臣,本前途光明,如果再立新功,進階三公,撈個公爵都不成問題。

支持武則天發動政變,後又反對她臨朝政治,裴炎爲何如此矛盾?

但是,裴炎突然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瞬間變成了李唐王朝的誓死捍衛者。主要表現在三件事上:

其一,武則天要立武氏七廟,而依禮只有皇帝才能立七廟。裴炎堅決阻止,並拿漢呂雉的下場說事,使七廟改爲五廟,令武則天十分不爽。

其二,武承嗣勸說姑姑殺掉最有影響力的李唐宗室,韓王李元嘉與魯王李靈夔,裴炎堅決不同意。

其三,李敬業起兵反武,而裴炎作爲首席宰相,不積極爲平叛出謀劃策,而整日像個沒事人似的窮晃悠,令武則天氣不打一處來,耐着性子問他有何良策,裴炎卻說太后如果還政於皇帝,則叛亂自平。

其實,依武則天的性格,只需其一裴炎就得見閻王。之所以這麼忍耐一是因爲他先前的大功,不好意思殺他;二是觀察他到底是何居心。這下武則天不再忍他,而洛陽街頭傳頌着一首民謠:“一片火,兩片火,緋衣小兒當殿坐。”擺明了說裴炎想當皇帝。於是,這首民謠敲響了裴炎的喪鐘。

裴炎先助武則天獨掌大權,後又誓死捍衛李唐王朝,到底是忠是奸,他的人生爲何如此矛盾呢?是他突然良心發現,覺得愧對於高宗的在天之靈而痛改前非了?

支持武則天發動政變,後又反對她臨朝政治,裴炎爲何如此矛盾? 第2張

絕對不是,裴炎的後期的表現,從表面現象來看,是堅守了不讓武則天篡權的底線,是李唐王朝的衛道士,但實際上他是在打自己的小算盤。縱觀他的一生,其實一點都不矛盾,權力這條主線貫穿始終。其實,在對權力的追求上,他與武則天是一類人。

首先,前期的裴炎很懂得靠近核心權力。三年前,裴炎才被破格提拔爲宰相,便參與審理了章懷太子李賢的大案,他對時局有很強的洞察力,知道武則天要幹什麼,也窺破了高宗龍御歸天后的形勢。於是,他乾淨利落地給李賢扣上了圖謀不軌的帽子,流放巴州,給武則天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高宗駕崩後,雖然自己是唯一的託孤大臣,但資歷太淺,無法左右朝局,駕馭羣臣。於是,便與武則天做了一次權力交換。武則天得到合法的臨朝稱制,而自己從門下侍中成爲中書令,事情的關鍵點是政事堂也從門下轉移到中書。這下裴炎既是中書令,負責起草詔書,有重大事情需要召集政事堂會議時,自己又是主持,門下省封駁的功能形同虛設。自己成了名副其實的一把手。

通過與武則天的交換,裴炎得到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首輔之權。

支持武則天發動政變,後又反對她臨朝政治,裴炎爲何如此矛盾? 第3張

其次,中宗李顯被複唐名臣張柬之稱爲“勇烈”。其實,這是張柬之會說話,李顯的表現其實是莽撞。他以爲當了皇帝便可爲所欲爲,忘記了大哥李弘與二哥李賢的教訓,迫切的要掌握皇權。要提拔岳父爲宰相,還要給奶媽的兒子五品官。

這樣的行爲引來了武則天與裴炎的共同反感,於是,莽撞的老三被拉下皇位,聽話的老四李旦上了臺。

李旦雖然不要權,但是更大的矛盾顯現了,那便是武則天與裴炎之間權力矛盾。武則天想通過李旦起過渡作用,而李旦卻是裴炎心儀的皇帝,因爲他聽話,方便自己獨掌大權。

於是,裴炎必然誓死捍衛皇權。但是,他低估了武則天這位六十歲老太太的精明與實力。她明白李敬業起兵只是疥癬之疾,而裴炎在朝中要權纔是心腹之患。所以,毫無顧慮地除掉了裴炎。

所以,裴炎的人生不矛盾,只是過度的迷戀於權力,纔有兩種完全相反的表現。到底是忠是奸,恐怕連他自己也搞不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