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歷史上唐朝經濟發展有多迅速?是如何解決貨幣不足的?

歷史上唐朝經濟發展有多迅速?是如何解決貨幣不足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9.5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王朝是中國歷史上貢獻最巨,國力最強,歷時最長的王朝之一。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詳細介紹。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爲繁榮開放的朝代之一,在這一時段文化和經濟的發展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世界領先。那時唐朝幾乎是整個世界上最具有吸引力的國度,外國人都十分想要親自領略大唐的風采,實在沒有辦法親眼見證的,則會用最美的語言表達嚮往之情。普通百姓嚮往不說,許多國家的當權者也積極派遣使節與唐朝進行友好交流,學習先進的制度以及文化,王維詩中有云:“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這樣的盛世,歷史上極其罕見。

歷史上唐朝經濟發展有多迅速?是如何解決貨幣不足的?

唐朝經濟發展十分迅速,盛世的繁榮很大一部分得益於此。迅速只是一個形容詞,只說它顯得過於單薄,不能讓人有直觀的感受,所以得要說說這個“迅速”到了什麼程度。唐朝前中期出現了錢荒,流通的錢幣不能夠滿足人們日常使用的需求,貨幣不足。

唐朝建國之初,社會經濟以自然經濟爲主導,商品經濟還在逐漸復甦的階段,發展水平實在不能算是高。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實行的是錢帛兼行的貨幣制度,既有多種實物貨幣,又有單位價值較小的銅錢,更好地適應小額商品交易的需要,這在立朝之初非常合理。

但隨着經濟不斷地高速發展,在貞觀後期,尤其是高宗、武后及玄宗三朝,商品經濟的持續發展逐漸使錢帛兼行的弊端逐漸暴露。首先表現在絹帛作爲貨幣體量大、不易與分割、運輸存儲困難等固有缺點漸漸不受到市場的歡迎。絹帛作爲貨幣的職能大打折扣,商家們更願意使用銅錢,市場上流通的銅錢也隨之增多,於是就出現了增加流通中銅錢投放量硬需求。但是很顯然,唐王朝的官營鑄幣並不能滿足這種需求,於是流通中的銅錢短缺量日益加劇,最終引發大規模的錢荒。

在這種情勢下,一樣類似於“銀行匯票”的東西出現了,那就是“飛錢”。

《新唐書》記載:“憲宗以錢少,復禁用銅器。時商賈至京師,委錢諸道進奏院及諸軍、諸使富家,以輕裝趨四方,合券乃取之,號“飛錢”。飛錢是中國歷史上早期的匯兌業務形式。

飛錢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官辦,就是上面新唐書記載的那一種。商人在京城把錢交給諸軍、諸使或諸道設於京城的“進奏院”這樣的官方機構,之後帶着憑證到自己目的地的指定地方取錢。第二種是私辦,主要牽頭人是大商人,他們在各道或主要城市有聯號以及交易往來,代營這種“便換”,過程相似,以此牟利。

不得不說這種匯兌方式實在是高明,一方面減低了銅錢的需求,有效緩解錢幣的不足;另一方面,人們去往各地進行貿易活動時攜帶大量銅錢的不便,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化解。

銀行匯票有了,銀行又在哪裏呢?玄宗開元初年(713)出現了銀行雛形“櫃坊”,比歐洲還要早幾百年。櫃坊經營的業務主要是代客商保管金銀財物,並收取一定的佣金,當商人需要取時,憑着帖或其他信物提取。

歷史上唐朝經濟發展有多迅速?是如何解決貨幣不足的? 第2張

櫃坊這種機構是由更早的“邸店”而發展出來的。在最開始邸店只是堆放貨物,不過唐初以後,邸店的功能被進一步開發,商客也可以在其中住宿。邸店還是客商之間交易的場所,邸店主人與牙人爲商客作中間人,將貨物賣出,或者採購,賺取中間費,利潤豐厚。

諸多職能再加上收入不菲,唐朝中期之後,貴族官僚和寺院道觀也坐不住了,紛紛開設邸店,一時間邸店如雨後春筍般大量出現。長安、洛陽、揚州這種大城市的邸店少的有就百餘處,多的甚至達到三四百處。大城市發展還不夠,到了唐中葉以後,郊外鄉村也出現了邸店。在某些地區,割據一方的節度使在關隘要道設邸店,爲的就是強徵行商商稅,從中攫取巨大利益。

櫃坊就是邸店的一部分職能縱向發展,單獨獨立出來的一種機構。代人存錢,有效地解決了貨幣不便攜帶的問題,爲商業貿易的繁榮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唐朝的繁華直到今天還讓人們心生嚮往,我們在學習唐史或者閱讀唐詩的時候,總會被那種宏大的氣韻所震撼。這樣的商業發達的盛世最終還是在藩鎮割據的動亂之中消失了,直到宋朝時才逐漸恢復,令人扼腕。昨日之日不可追,懷念過去盛世當然可以,但也不要忘了積極進取,創造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