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歷史典故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是什麼意思?出自哪裏

歷史典故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是什麼意思?出自哪裏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8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馮異字公孫,潁川父城人。東漢中名將,“雲臺二十八將”之一。對此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意思是在某一處先有過失,但卻在另外一處卻有所得到。直白點的意思就是:雖然一開始這地方失敗了、做錯了,但後來卻在另外一個地方成功。就好比做生意,雖然賣鞋子虧錢了,但後來轉賣衣服又賺錢了。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意思頗像“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意思。這句話是我們經常能聽到、或者是在電視中、小說中都能看到。

那“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出自哪裏呢?又有什麼典故?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歷史典故是和東漢開國名將、雲臺二十八將中第七位的馮異有關。

歷史典故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是什麼意思?出自哪裏

出自於范曄《後漢書·卷十七·馮異傳第七》,書中記載的是:

“璽書勞異曰:赤眉破平,士吏勞苦,始雖垂翅回溪,終能奮翼黽池,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東隅是太陽初升的地方,指東方,也指開始。桑榆是指太陽落下的地方,也指最終的。

這句話的意思是:劉秀下詔書表揚馮異:赤眉軍已破,將士勞苦功高,雖然開始時失敗了,但最終還是勝利了。

馮異: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馮異,字公孫,他是劉秀賬下大將,是東漢開國功臣、軍事家、雲臺二十八將第七位。他爲東漢的建立和穩固,是做出巨大貢獻的。馮異追隨劉秀後,屢立戰功,曾大破赤眉、平定關中,“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就是有關馮異的典故。

劉秀建立東漢時,雖然他已經登基爲帝,但天下並未統一。比如當時還有樊崇領導的幾十萬赤眉軍,東漢政權爲了天下一統,就把兵鋒直指樊崇的幾十萬赤眉軍。

當時樊崇已經佔據長安,不過因爲長安開始斷糧,樊崇幾十萬大軍沒有糧食可不行,於是只得向西轉移,但卻遭阻攔。樊崇進退兩難,於是就只得復回長安,然而此時長安已經被劉秀的屬下鄧禹佔領。(鄧禹是東漢開國名將、雲臺二十八將之首)

不過,鄧禹雖然已經佔了長安,但一則樊崇赤眉軍人多,二則赤眉軍此時少糧,若不攻下長安,就無路可走,所以赤眉軍下定決心要奪回長安。經過激烈的戰鬥後,鄧禹被赤眉軍打敗,樊崇又得到長安。當然赤眉軍雖有立足之地,但糧食的大問題還是沒有得到解決。於是又決定向東進兵。

歷史典故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是什麼意思?出自哪裏 第2張

赤眉軍向東進軍,劉秀則派大將馮異帶領軍隊向西迎擊赤眉軍。兩軍後來相對相峙了長達六十多天。六十多天後,曾多次被樊崇打敗的鄧禹帶領軍對和馮異合兵一處。

鄧禹多次被赤眉軍打敗,他想報仇,於是就派兵攻打赤眉軍,結果又被打敗。鄧禹、馮異就帶着主力部隊去增援。在回溪和赤眉軍交戰,結果敗的更慘。當時鄧禹只帶着二十四騎逃走,馮異連戰馬都沒了,就帶着幾個人徒步回到營寨。

馮異、鄧禹雖然此時遭受大敗,但好在馮異並沒有認輸,最終得以在澠池境內打敗赤眉軍。赤眉軍此次大敗死傷無數,剩下的部隊本想突圍,卻有被劉秀大軍重重包圍。

樊崇雖然帶着赤眉軍進行了激烈的戰鬥,但還是不能突圍。樊崇走頭無路,於是就帶着赤眉軍投降了劉秀。

平定赤眉軍後,劉秀想到馮異先敗後勝、大破赤眉軍的功勞,於是就下了一道表現馮異的詔書:“赤眉破平,士吏勞苦,始雖垂翅回溪,終能奮翼黽池。可謂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建武十年,馮異在軍中因病去世,他去世後,諡號爲節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