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爲什麼古代皇帝都要等死了才傳位?

爲什麼古代皇帝都要等死了才傳位?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5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國的家文化也非常的出名,按正常理論來說,爲了自己的繼位者能夠穩妥的掌控政權,應該是在皇帝還沒有去世時就將皇位交出去,然後教導自己的後人,幫助他更好的掌控國家。但是歷數古代衆多皇帝中,活着時候就將皇位傳出去的只有二十多位,其他大部分皇帝都是在自己死後才退位的,那麼原因何在呢?

太上皇由來已久

在中國古代兩千多年的歷史中,活着的時候就主動將手中權力交出去的皇帝幾乎是沒有的,大部分太上皇都是被迫交出手中的皇位。做了太上皇,日子過也不是很幸福,甚至算得上是悽慘了。即使是做了女皇帝的武則天,在交出權力之後也不得不聽從兒子的安排,沒過多久就變得十分蒼老。

太上皇這一名詞最早出現在秦朝時期,當嬴政統一天下之後,自稱爲始皇帝,然後將自己的父親追封爲太上皇。在古籍中也有類似的解釋:太上是世界上最尊貴的人,“皇”即爲君,是當朝皇帝的父親,但是不能干預政治,所以不能將其稱爲“帝”,只能稱其爲“太上皇”。

古代歷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太上皇要算是南北朝時期的後涼太祖呂光。他原本是前秦的一位大將,後來自立爲皇,建立了後涼政權。之後,將政權交給了自己的兒子,自己做了太上皇。在他之後,我國曆史上出現了二十多位活着的太上皇。太上皇將皇位交給兒子,被稱爲“內禪”。

但實際上在歷史中真正主動禪讓政權的父親可以說是非常少的,大部分都是被逼無奈。畢竟從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到退居二線,成爲一個吉祥物一樣的存在,對於皇帝來說落差也是比較大的,所以歷史上大部分皇帝都是在死後才退位的,出現這種情況也有很多原因。

爲什麼古代皇帝都要等死了才傳位?

皇帝不願意退位

皇帝手中權力巨大,退位之後只能做太上皇,雖然名字裏邊還帶了皇字,但手中權力已經大不如從前,遠離了政治的中心,甚至還要受到兒子的忌憚,生活也不是很好。比如唐朝皇帝李淵。他在建立唐朝之後,已經立下了長子作爲太子,但是因爲李世民跟隨他南征北戰,在武將中有着巨大的話語權。李淵建立政權之後,幾位皇子之間鬥爭也非常的激烈,對於這個出色的兒子李淵也有防備之心。李世民多次受到兄弟的暗殺。所以在唐高祖武德九年,李世民發動了兵變,殺死了自己的太子兄長,然後逼迫李淵退位。李世民成了新的皇帝。

《舊唐書》:“詔立秦王爲皇太子,繼統萬機,大赦天下。八月癸亥,詔傳位於皇太子。”

李淵一手建立了大唐跟隨者衆多,朝中很多臣子都是由他提拔起來的。在他做了太上皇之後,李世民對他也十分防備。李淵退位後一直居住在後宮中的太極宮,聽起來非常大氣的名字,但實際這個宮殿條件卻十分簡陋,因爲地勢低窪,所以每到夏天的時候溼氣就特別重,冬季雨雪來臨又非常的寒冷。

爲什麼古代皇帝都要等死了才傳位? 第2張

當時皇帝李世民居住的則是仁壽宮,這個宮殿裝修豪華而且冬暖夏涼。當時朝中就有官員上書皇帝稱太極宮環境不好,希望皇帝能給太上皇找一個更舒適的地方居住,但是皇帝卻並沒有將自己居住的仁壽宮讓出去,反而直接將李淵從宮中挪到了宮外,另外修建了一座大安宮,讓李淵居住在這裏,尋常時候連皇宮都進不去了。

而且當時侍奉太上皇的宮女太監都非常的老邁,對於李淵的侍奉也不是特別的盡心。相比曾經的皇帝生活來說,太上皇的生活可以說是非常憋屈了。大部分皇帝也明白這一點,所以在握有政權的時候都不願主動退位。只願意死後纔將皇位交出去。

皇帝不敢退位

如果說有一部分皇帝是貪戀手中的權勢,不願放棄榮華富貴,所以不想交出皇位做太上皇,那麼還有一部分皇帝則是不敢退位,怕遭遇殺身之禍。中國封建社會爲了更好的管理國家,治理百姓,推崇儒家學派,孝道對於國人來說尤爲重要。比如西漢的幾位皇帝,他們的諡號中都帶了孝字。漢武帝他的諡號也是“世宗孝武皇帝”。

古代還講究君爲臣綱,父爲子綱。皇帝作爲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如果頭頂上還有一位太上皇的話,那麼皇帝到底該不該聽太上皇的?如果不聽的話就是不孝,如果聽他的話,那麼自己皇帝的位置又沒那麼穩了。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沒有太上皇。

戰國時期非常出色的趙國國君趙武靈王,他是趙國的第6代君主,也是當時非常出色的軍事家。他能征善戰。讓趙國國力日益強盛,漸漸成爲戰國中後期的強國,甚至可以與秦國抗衡。他帶領軍隊南征北戰。在41歲的時候將皇位禪讓給了兒子,自己被尊稱爲主父,也就是太上皇。

他禪位的時候也經過了全面的考慮,一方面因爲喜愛小兒子的母親吳娃,在吳娃臨終向趙武靈王求太子之位時,不忍心讓最愛的女人失望,所以將小兒子封爲了太子。而且他認爲自己連年征戰,在戰場上也容易發生不測,如果出現意外的話,趙國也有自己的統治者,能夠正常發展。除此外他還認爲自己將王位讓出去之後,可以和兒子分別負責國內的政治和軍事,彼此互不對抗,讓這個國家能夠更好的發展。《史記》:“大朝信宮,召肥義與議天下,五日而畢。”

他的這番設想是非常好的,但最後他的結局卻非常的悽慘。四年之後,小兒子手中權勢漸大,看到父親又開始寵愛長子,擔心哥哥奪取自己的王位,於是在和哥哥爭權奪利的時候,手下人將趙武靈王爲困在沙丘行宮之內,將行宮內所有的宮女太監全部撤出去,不允許趙武靈王離開宮殿,將行宮團團圍住,不提供任何的食物水源,圍困了三個月的時間,讓45歲的趙武靈王在行宮中被活生生的餓死。

小兒子得知此事之後,也只是痛哭一場,下令厚葬自己的父親,並沒有將圍困行宮的將士治罪。從趙武靈王的結局我們也可以看出來,哪怕是自己十分寵愛的兒子,皇帝已經爲兒子考慮到了一切,只因爲對另一個兒子有了一點點的偏愛,就引起了新的繼位者的忌憚。畢竟已經握在手中的權力,誰也不願意將它分出去。

所以皇帝不敢在活着的時候退位,也是擔心這一點。在退位之後即使自己龜縮在後宮之中,對於政權不再指手畫腳,但是也免不了被朝堂中人影響,因而被皇帝忌憚。親生父子在皇權面前也沒有任何的親情可言,完全就是你死我活的局面。趙武靈王也不是唯一一個被兒子放任死去的太上皇。

皇帝壽命太短

除了以上說的兩點原因之外,還有一點也導致了大多數皇帝在死後才退位。在我國古代,人們的平均壽命又不是特別長,古代皇帝的壽命普遍都很短。據統計,古代諸多皇帝能夠找到他們的生卒年份的大概有209位,他們的平均壽命只有39歲,而且這些皇帝中非自然死亡的概率更是達到了44%。

在這兩百多位皇帝中,活到80歲以上的只有4個人,其中就有退位後沒多久就去世的武則天,60歲以上的一共只有30個。在冷兵器時期奪取皇位的歷程都沒有那麼的輕鬆,身上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舊傷暗疾,執掌政權之後即使享受了最高的醫療條件,壽命也不是特別長。所以皇帝死後退位也是非常正常的。

當然古代皇帝中也有一些主動退位的。比如北周宣帝主動禪位讓給自己的小兒子,原因也十分簡單,因爲他不想再管理國家了,想要去縱情享樂,所以乾脆就把皇位交出去了。另外還有宋朝的幾位皇帝禪位也都非常的乾脆利索,退位之後過的還是挺滋潤的。但是大多數皇帝還是在自己死後才退位的。

就像我們之前提到的那樣,一方面是因爲已經手握大權,可以輕易左右別人的生死,自然就不願放棄手中的權力;另一方面則是出於對兒子們的忌憚,害怕退位之後不僅不能享受豪奢的生活,甚至連生命都難以保障;另外還有一點就是因爲古代皇帝的壽命太短了,有可能還沒來得及考慮要不要將皇位交出去,自己就因爲各種各樣的原因突然去世了。

結語:

綜上所述,在古代歷史上,很多皇帝等到死後才退位,也並不讓我們意外,這也是封建制度的侷限所在,每一次皇位交替對於整個國家來說也有着巨大的影響。輕則出現宮變朝中官員死傷數人,重則就又是一個亂世的到來了,對於普通百姓來說,又要開啓顛沛流離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