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韓國是戰國七雄中最爲弱小的一個,爲何還始終都站在抗秦的第一線?

韓國是戰國七雄中最爲弱小的一個,爲何還始終都站在抗秦的第一線?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韓國是先秦諸侯國,是戰國七雄之一,也是七國中實力最弱、國土最小的一個,它爲什麼還能與強大的秦國進行長久的抵抗呢?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在戰國時期的歷史中,“商鞅變法”絕對可以稱得上是一個極具歷史意義的事件。這是因爲,正是在這場變法過後,戰國的歷史完全成爲了秦國的歷史。秦孝公修耕戰,惠文王、昭襄王東出函谷關。以至於,到秦王嬴政繼位之時,六國面對秦國,早已無力掙扎。在秦王嬴政啓動滅六國戰略的時候,韓國則成爲了首當其衝。公元前230年秦將內史騰率秦軍,一舉攻克韓都新鄭,韓國就此滅亡。

在戰國的歷史上,韓國可以說是,一直都給予我們一種存在感很低的感覺。可少有人知的是,始終處在抗秦第一線的韓國,確生生地頂住了秦國自惠文王以來,數十年的東出攻勢。直到戰國晚期,國力不支才被秦國徹底的蕩平。這中間,歷次合縱攻秦都少不了韓國的身影,而且秦韓之間,在幾十年間也互有鏖戰。直到戰國末期,韓國已經完全被擠壓到了以國都新鄭爲中心的地區,無奈之下被秦國所滅。那麼,戰國時期弱小的韓國,面對強大的秦軍,爲何能做到長久抵抗?

韓國是戰國七雄中最爲弱小的一個,爲何還始終都站在抗秦的第一線?

戰國時期的韓國,完全可以被稱爲抗秦主力。這是因爲,秦國若想要東出的話,韓國是秦國的必經之路。尤其是韓國所佔據的上黨高地,自古以來便有“中原之脊”的稱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秦韓之戰則不可避免。可即便雙方國力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但韓國卻也以弱小的國力,頑強抗秦。直到秦國正式啓動滅六國戰略的時候,難以扭轉乾坤大勢的韓國,才徹底滅亡。實際上,弱小的韓國能夠如此強力的抵抗秦國的攻勢,完全是衆多因素相互的一個結果。

首先,韓國所以能夠同秦國相對抗,達數十年的時間。同韓國在“三家分晉”後的一系列戰略,有着很大關係。公元前375年,韓國滅鄭,至此春秋時期的重要諸侯國,鄭國被韓國徹底吞併。不要小看這場滅鄭之戰,因爲,正是這場大戰奠定了日後韓國,能夠躋身於七雄行列的基礎。在“三家分晉”之初,韓國所分得的僅有上黨與宜陽地區。並且,上黨地區則爲山地,雖然易守難攻,卻也因爲山地的原因,使得農業發展程度,遠遠低於魏國佔據的平原地區。

韓國是戰國七雄中最爲弱小的一個,爲何還始終都站在抗秦的第一線? 第2張

而對於新鄭地區的佔據,則極大的補足了韓國一直存在的短板。正是在完成了對鄭國的吞併後,韓國的疆域大體可以分爲三部分,宜陽地區、上黨以及新鄭。雖然,韓國的疆域並不算遼闊,但是滅鄭卻使得韓國的國力,有了實質性的增長。這樣的情況,也爲日後韓國長期抗秦,提供了一個國力的支撐。當然,除卻新鄭地區的糧食生產外,韓國在宜陽地區的鐵礦,更是爲韓國打造了當時一流的軍工產業。

史料中一直有這樣的說法,這個說法便是“天下強弓勁弩皆出於韓”。這個說法在戰國時代,實際並不誇張。宜陽地區所產的鐵礦,一來提高了了韓國的農業發展與生產能力。再者韓國憑藉着宜陽鐵礦,打造出了戰國時期的一流裝備。正是憑藉着這個強大的優勢,在相當長的時間裏,諸侯都不敢輕易伐韓。

韓國是戰國七雄中最爲弱小的一個,爲何還始終都站在抗秦的第一線? 第3張

其次,韓國所以能夠硬抗秦國的攻擊。同韓相申不害,在韓國掀起的變革也有着很大的關係。申不害在韓國講求“術變”,雖然,這個變革並沒有從頂層設計上,扭轉韓國的國勢。但是,申不害的變法,卻使得韓國的國力,得到了很大的振興。這對於韓國日後的抗秦之戰,有着極其現實的歷史意義。

戰國時期的韓國,雖然一直都是戰國七雄中最爲弱小的,但卻以頑強的抗爭精神,始終都站在抗秦的第一線。而這中間申不害的變法,以及韓國國土自身本就有的優勢,對於韓國的抗秦之戰,產生了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