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有哪些文人墨客爲富春江留下創作?富春江究竟有多美?

有哪些文人墨客爲富春江留下創作?富春江究竟有多美?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9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上有很多文人墨客爲富春江寫詩、寫文、作畫,富春江究竟有多美呢?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是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被後世稱爲”詩魔“。他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二人合稱“元白”,又與劉禹錫合稱“劉白”。下面跟小編一起了解一下白居易所作的吧。

在浙江省的中部,有一條河流,它的上游從新安江開始,下游到蕭山聞家堰止,中間流貫桐廬、富陽兩縣,全長110公里,是浙江省的主要航道。

這條河流,就是舉世聞名的富春江。

自古以來,富春江江水碧透,沿江名勝古蹟棋佈,它上通千島湖和安徽黃山風景區,下接美麗的杭州西湖。由於江兩岸青山夾峙,峭壁崢嶸,富春江又素有“小三峽”之稱。

遍覽天下,履痕處處的詩人,他們看山看水的眼光往往挑剔,但是富春江和桐廬卻讓他們癡戀迷醉,不吝讚美。

羅隱曾在這裏寫下:“遠岸平如剪,澄江靜似鋪”;韋莊也有:“錢塘江盡到桐廬,水碧山青畫不如”;陸游更是不甘落後:“桐廬處處是新詩,安得移家常住此”。

擔任杭州通判,蘇軾與富春江相遇

1073年的春天,蘇軾由於反對王安石變法,被調任杭州通判。因聽聞“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蘇軾便到富陽巡查。

他從新城出發,一路乘船遊富春江,經過七裏灘時,看到晴空湛藍,江水青青,白鷺點點,蘇軾不禁情有所動,心有所感,寫下了《行香子·過七裏灘》這首詞。

一葉舟輕,雙槳鴻驚。水天清、影湛波平。

魚翻藻鑑,鷺點菸汀。過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畫,曲曲如屏。算當年、虛老嚴陵。

君臣一夢,今古空名。但遠山長,雲山亂,曉山青。

在富春江上,蘇軾駕着一葉小舟,雙槳劃得如鴻雁般掠過。此時,江水清澈平靜,無論游魚還是飛鳥,都怡然自得。

再放眼望去,那兩岸的青山,重重疊疊,蜿蜒連綿,如畫似屏。

看到這般仙境,蘇軾不由地想起了東漢初年的嚴光,他輔佐劉秀打下天下以後,卻在富春山隱居不仕,過着以耕田、釣魚來自食的生活。

雖然嚴光隱於富陽拒不受封,一度被人們傳爲美談,但蘇軾卻覺得嚴光在富陽白白終老,並不曾真正領略山水的妙處。

何況不管當時嚴光和劉秀如何地君臣一場,現如今那皇帝和隱士都如夢一般消失了,只在歷史上留下空名而已。

想到這裏,蘇軾再一次大徹大悟,他覺得在世間一切都會過去,一切都會消失,沒有什麼是真正永恆的。如果說有,“但遠山長,雲山亂,曉山青”。

有哪些文人墨客爲富春江留下創作?富春江究竟有多美?

在《行香子·過七裏灘》這首詞中,蘇軾既有對富春江山水的歌詠,對大自然美景的讚歎,在描山繪水的同時,蘇軾還寄寓了自己因緣自適、看透名利、返璞歸真的哲學思想和人生態度。

這種思想和態度,既是對人生坎坷命運的欣然接受,更有對它的極力超脫。因爲蘇軾明白,只有大自然長久永在,我們每一個人在浩渺的宇宙中就如滄海一粟,是那樣地微不足道,既然這樣,爲何要囿於一己之悲歡而無法釋懷,爲何不在身處逆境時豁達一些呢?

所以我想,被貶到杭州的時候,蘇軾或許會感謝與富春江的那次遇見,因爲那獨一無二的山水,不僅使他在心靈上獲得了溫暖的慰藉,也使他在精神境界上再次得到超拔和提升。

因爲性情耿直,吳均獨無天子之緣

自古以來,富春江就一直在那裏,它的美麗從未改變。無數的人被它傾倒,爲它寫詩, 爲它作文。南朝梁時吳均寫的《與朱元思書》,便是描摹富春江的駢文壓卷之作。

吳均出身寒微,少時即聰穎好學,經常徹夜讀書,終成一代俊才,但他的仕途卻不像他的文采那般耀眼,而是一路坎坷。

樑天監初年,吳興太守柳惲召吳均爲郡主簿。在擔任主簿期間,吳均一直鬱郁不得意。後來柳惲又將吳均推薦給了臨川靖惠王,被授命爲奉朝請。

吳均通史學,在任奉朝請期間,便“欲著史以自名”。他先上奏武帝欲撰《齊書》,請求查閱《齊起居注》及《羣臣行狀》,武帝不允。吳均只好私撰《齊春秋》,最終成稿30卷。

因爲只知一味遵從史實,不懂得依照官方的標準來剪裁史料,吳均在《齊春秋》中稱梁武帝爲齊明帝佐命,武帝不悅,以“其書不實”之名,使中書舍人劉之遴詰問數十條,吳均竟支離無對。武帝下令將其書焚之,並免其職。

一部《齊春秋》,雖然讓梁武帝有些厭惡吳均,但武帝卻也因此看上了吳均的史才,讓其撰寫《通史》。吳均也想極力博得帝王的賞識,但是張博嘆息他“獨無天子之緣也”。

在一次聚會中,梁武帝以六字疊韻爲戲,讓羣臣酬和,吳均竟然一點不捧場,終無詞以對。武帝下不來臺,就毫不客氣地給他下了“吳均不均”的斷語,“遂永疏隔”,再無重用的機會。

我們可以想象,一個對前途和進步一直充滿熱望的人,卻屢屢因爲自己的耿直和不懂變通,最終導致自己的仕進之路被徹底封死,他的內心該有多少不甘和鬱悶!

有哪些文人墨客爲富春江留下創作?富春江究竟有多美? 第2張

身心放逐之中,著不朽之山水名篇

被棄用之後,吳均的內心非常失意,高高的廟堂之上,從此再也沒有了他的位置。他只好和當時的很多士人一樣,選擇浪跡天涯,在江湖行吟之中,尋求精神的寄託和排遣憂愁苦悶的心情。

其實,吳均的遊山玩水不是從罷官以後纔開始的,四處遊歷貫穿了南北朝不少士人的一生。與自然和山水的熱切相擁,不但解放了他們的身心,使他們找到了另外一個自己,還由此成就了無數佳作。

《與朱元思書》這篇精巧的山水小品,就是吳均遊歷富春江以後的靈感之作。

《與朱元思書》的開頭就起筆不凡,“風煙俱淨,天山共色”,這是一種何等沉靜、浩瀚和闊大的境界。這種境界令每一個人神往和沉醉,但我認爲它展現的不單單是富春江的風景,還有作者坦蕩開闊的心胸。

經歷了那麼多的世事,吳均或許已經放下了自己的執念,他不在乎自己今後的人生從哪開始,要到哪裏去。他只想做一個自由的人,一個灑脫的人,所以在富春江上他“從流飄蕩,任意東西。”

吳均認爲富春江自富陽至桐廬這一段,“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所以傾其才華,盡力摹寫他眼中的富陽山水。

吳均眼中的山,除了“皆生寒樹”,還“爭高直指,互相軒邈”;吳均眼中的水,則“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總之,在吳均的筆下,富春江的一切都生氣勃勃,它是一個無比美好的所在,它可以讓人忘卻所有的憂愁和紛爭。所以在文章結尾,吳均才說:“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或許那奔流的江水和那美麗的山谷,真的洗滌和淨化了吳均的塵世之心,讓他從此不論在朝在野,得失榮辱,都能坦然視之,從而活得更達觀,更從容。

那麼,儘管吳均在仕途上遇到過那麼多的不公,但是他用全部的經歷和感悟,不僅換來了《與朱元思書》這篇傳世之作,他開創的駢文文風還成爲“吳均體”,美麗的富春江也因爲他的記述和歌詠而名揚四海,他最終擁有了屬於自己的冠冕和榮耀,他又有什麼可遺憾的呢?

有哪些文人墨客爲富春江留下創作?富春江究竟有多美? 第3張

元代畫壇宗師,天命之年始學繪畫

美麗的富春江,除了可以詩,可以文,當然它還可以畫。在所有拿起畫筆描繪富春江的人當中,元代著名畫家、“元四家”之首黃公望是最傑出、最感人的那一個。

黃公望自幼家貧,青年時期做過幾任小官,後來追隨張閭,張閭卻因“貪刻用事”最終引發民亂,被元仁宗治罪,黃公望也因受誣陷入獄。

元朝是一個等級制度森嚴的社會,作爲“四等公民”的南人,黃公望本來就感到屈辱和痛苦,幾年的牢獄生活,使黃公望愈加看破紅塵。

出獄後,因爲生活無着,黃公望一度以賣卜爲生。他不知道這樣的日子還要過多久,他更不知道他的這一生究竟有何意義。他在給朋友的書信中,曾無奈地感嘆:“世故無涯方擾擾,人生如夢竟昏昏”。

就在黃公望對未來感到無比迷茫和絕望的時候,黃公望突然發現,他對自己這些年走過的那些山川大河,產生了一種說不出的癡迷。

一種空前的激情開始在黃公望的胸中翻騰,他越來越意識到,只有用筆畫出那些山水,他的靈魂才能找到皈依,他的此生才能無憾。

於是,在五十歲的那一年,黃公望作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那就是:我要學畫,我要重新出發!

一番艱苦磨礪,耄耋之年完成名畫

黃公望知道自己學畫起步太晚,因此必須加倍努力。他拜當時的畫壇大咖董源和巨然爲師,一邊實踐,一邊琢磨。

爲了掌握那些山川的情韻和妙處,黃公望隨身帶着紙筆,四處輾轉,一遇佳景,便隨時寫生。有時甚至終日獨坐山中,用心感受在不同的時間和季節,那些山光水色的變化。

幾十年的付出和堅持,使黃公望的繪畫藝術爐火純青,在當時的畫壇,黃公望也逐漸有了名望。

走過那麼多的名山大川,黃公望卻獨鍾情於富春山水。因此,七十九歲那年,黃公望再次做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那就是:他要完成一個關於富春江的山水傑作,不計年月,不吝心血!

歷時數年,黃公望終於完成了!

這幅畫就是蜚聲中外的《富春山居圖》。它是中國水墨山水畫的巔峯之筆,也是中國十大名畫之一。

《富春山居圖》以豐富的水墨技法,描繪了富春江一帶靜穆淡遠的初秋景色。其原畫畫在六張紙上,六張紙接裱而成一幅縱33釐米,橫636.9釐米的山水長卷。

有人評價《富春山居圖》“豎畫三寸,當千仞之高;橫墨數尺,體百里之迥”;清初畫家惲壽平在讚賞這幅畫時也說:“凡數十峯,一峯一狀,數百樹,一樹一態,雄秀蒼茫,變化極矣。”

幾百年來,《富春山居圖》一直震撼着世人,也感動着世人。因爲它不只是一幅畫,它是元代文人的精神寄託,是他們失去家國無所依從的痛苦宣泄,更是他們對生命最深層次的理解。

有哪些文人墨客爲富春江留下創作?富春江究竟有多美? 第4張

流逝的是時間,永恆的是藝術

雖然一幅《富春山居圖》,耗費了黃公望數年的心血,但黃公望卻不想通過這幅畫博取任何浮名。畫剛一作完,他就將它贈送給了自己的至交無用師和尚,然後不久,自己也安詳地閉上了雙眼。

此後,《富春山居圖》幾易其手,並且曾被燒成兩段。如今,它的前段被重新裝裱後藏於浙江省博物館,稱爲《剩山圖》;後段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稱《無用師卷》。

2011年6月1日,《剩山圖》漂洋過海,和《無用師卷》在臺北故宮合璧展出。那一天,參觀的人絡繹不絕,寶島臺灣爲之轟動。

如果隔着六百年的時光,當時我也有幸能看到黃公望的這幅傳世真跡,我想,我也許會在這幅畫面前長跪不起,並且淌下辛酸的淚水。

因爲一切都會過去,唯有那奔騰不息的富春江,還有人們爲它所創造的那些最傑出的作品,才具有鮮活而永恆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