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楊玉環與安祿山之間存在私情嗎?二人有哪些傳聞?

楊玉環與安祿山之間存在私情嗎?二人有哪些傳聞?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9.6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楊玉環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被唐玄宗冊封爲貴妃,得到了無比寵幸,整個楊氏家族也隨之雞犬升天,令時人豔羨不已。安史之亂時,楊貴妃死於馬嵬坡,她去世後,各種傳聞層出不窮,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所謂“人紅事多”,古今皆然。楊貴妃死後,關於他的各種傳說層出不窮。比如,傳說她當時其實沒有死,後來逃到了日本等等。而流傳最廣的,當然就是桃色新聞了,說她曾經跟安祿山私通。《紅樓夢》第五回寫賈寶玉進了秦可卿的臥室,就看見陳設着“安祿山擲過傷了太真乳的木瓜”。太真就是楊貴妃,“擲瓜傷乳”暗指“指爪傷乳”,用的就是楊貴妃和安祿山私通,戲弄時被抓傷乳房的故事。

那麼,楊貴妃和安祿山到底有沒有私情呢?

楊玉環與安祿山之間存在私情嗎?二人有哪些傳聞?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三鎮節度使安祿山在范陽發動叛亂,帶領十五萬大軍逼近長安。唐玄宗帶着楊貴妃和一部分大臣貴戚倉皇出逃,剛走到馬嵬驛,禁軍將士就發生了譁變,他們殺死了楊國忠,逼迫玄宗賜死楊貴妃,這就是“馬嵬之變”。

查證新舊《唐書》,並不能找到楊貴妃和安祿山私通的記載,也沒有相關的暗示。《新唐書》中有說:玄宗寵信安祿山,讓他和楊家諸姨結爲兄弟。安祿山“母事妃”(拜楊貴妃爲乾孃),每次朝見天子,楊家人必定設宴招待。這裏的“楊家人”應該不包括楊玉環,因爲她早已是大唐的“皇家貴妃”,已經不是楊家之人。而設宴招待,也必然是在宮外進行。

記載楊安“豔聞”的,主要是《開元天寶遺事》、《楊太真外傳》、《祿山事蹟》等稗官野史。這些作品裏,對楊貴妃和安祿山的私通事件進行大肆渲染,說得活靈活現,讓後人難辨真僞。其中最有趣的就是“貴妃三日洗祿兒”的故事,說楊玉環爲乾兒子安祿山“洗三”。“洗三”是古代的一個習俗,在嬰兒出生後的第三日,便舉行沐浴儀式,召集親友爲嬰兒祝吉,也稱“三朝洗兒”,意在“洗污免難、祈祥圖吉”。楊玉環在禁宮裏爲比她大二十幾歲的安祿山“洗三”,讓人啼笑皆非,很有喜劇感。

楊玉環與安祿山之間存在私情嗎?二人有哪些傳聞? 第2張

或許是這些傳說的影響太大吧,司馬光也把“貴妃洗祿兒”的事情記入了《資治通鑑》,說楊玉環用錦繡做成的大襁褓裹住安祿山,讓宮女用彩轎擡起在宮中游行。唐玄宗還親自去觀看“洗兒”並予賞賜。又說“自是祿山出入宮掖不禁,或與貴妃對食,或通宵不出,頗有醜聲聞於外,上亦不疑也。”

毫無疑問,《資治通鑑》的這一段記載來自於野史,司馬光大概傾向於相信楊玉環與安祿山有私情,所以記錄了下來。也有人認爲,司馬光這樣記述是“別有用心”,他的目的是爲了警示皇帝,他覺得“楊安醜聞”是一個難得的好材料,可以對帝王的“淫逸”起到警戒作用,故而把野史傳說記入正史。

到了元代,白樸的雜劇《梧桐雨》進一步進行演繹,說安祿山進入宮廷後,和楊貴妃有了曖昧。楊國忠發覺後奏明玄宗,安祿山被逐出宮外,改封漁陽節度使,去鎮守邊關。安祿山離開後,楊貴妃日夜思念,心生煩惱;而安祿山起兵也是“單要搶貴妃一個,非專爲錦繡江山”。

近代,蔡東藩在《唐史演義》裏描寫說:“祿山與貴妃鬼混一年有餘,甚至將貴妃胸乳抓傷。貴妃因恐玄宗瞧破,遂作出一個訶子來,籠罩胸前。”這“訶子”是唐代貴婦中流行的一種無帶內衣,相傳就是楊玉環爲掩飾所傷之乳而發明的。

總之,故事細節越傳越多。但我們仔細想想,卻實在難以信服。

首先,新舊《唐書》沒有明確記載,這兩部史書都是後人所撰,沒有必要也不會“爲尊者諱”。

其次,從情理上分析,這事發生的可能不大。安祿山是外官,是胡人,他覲見皇帝的次數是有限的,進入後宮的機會更不會很多。即使他認貴妃爲母的事情是真的,他拜見貴妃時也不可能沒有宮女宦官在身邊,而“出入宮掖不禁,或與貴妃對食,或通宵不出”幾乎是不可能的。而且,楊貴妃在宮裏一直受到玄宗的專寵,倆人幾乎“行同輦,止同室,宴專席,寢專房”,差不多形影不離,假使楊貴妃和安祿山真有私通的想法,也是無機可乘的。

楊玉環與安祿山之間存在私情嗎?二人有哪些傳聞? 第3張

唐玄宗晚年雖然貪於享樂,不理朝政,但他並不昏聵糊塗。他的後宮並不是混亂不堪的,若說楊貴妃可以和安祿山通宵鬼混,又讓唐玄宗毫不懷疑,也是沒有可能的。

再則,楊貴妃會喜歡安祿山嗎?從地位上來講,楊貴妃雖然沒有皇后之名,卻有皇后之實,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她若向安祿山投懷送抱,是要冒着失去這一切的風險的,包括她整個家族所獲得的地位。從個人吸引力的角度來看,安祿山不僅比她大二十幾歲,而且身體肥胖,容貌醜陋,言語粗魯,楊貴妃又怎會瞧得上他?我們假設,即便老邁的唐玄宗無法滿足正當盛年的楊貴妃,她需要找個“面首”,大概也不會選安祿山這樣的。

再從安祿山的角度來看,他發動叛亂打着“清君側”的旗號。《新唐書》記載:“祿山反,誅國忠爲名,且指言妃及諸姨罪。”安祿山造反,是以討伐楊國忠爲藉口,而且公開指責楊貴妃和她幾個姐姐的罪惡。如果二人有私情的話,他大約不會指責楊貴妃的罪惡吧,要知道皇帝的寵妃私通外臣,豈不是最大的罪惡,他指責楊貴妃,不就等於指責自己嗎?

楊貴妃在死後會背上這樣的惡名,我覺得,除了人們的獵奇心理在作怪外,傳統的“紅顏禍水”論是主要原因。

魯迅說過:“商是妲己鬧亡的;周是褒姒弄壞的;秦……雖然史無明文,我們也假定他因爲女人,大約未必十分錯;而董卓可是的確給貂蟬害死了。”(《阿Q正傳》)“但向來男性作者大抵將敗亡的大罪推在女性身上。”(《且介亭雜文·阿金》)

那麼,“安史之亂”也是需要一隻“替罪羊”的,楊貴妃當然是最合適不過的了。於是,她就承擔了一切罪名和污名。這樣,“馬嵬之變”也就合情合理了,楊貴妃也就死不足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