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吳三桂的兵力優於清軍,爲什麼他最後還是失敗了?

吳三桂的兵力優於清軍,爲什麼他最後還是失敗了?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7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朝,中國最後一個由漢人統治的封建王朝,有人說大明王朝非常有氣節,不稱臣、不納貢,天子守國門。明朝最後沒有滅亡在闖王李自成手裏,也沒有滅亡在滿清的八旗兵手中,而是亡在了平西王吳三桂的一張弓弦之下。那麼,是否真的是如此?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爲什麼吳三桂用弓弦勒死南明最後的皇帝,剿滅了南明之後,又以反清復明的旗號反叛清朝?在反清過程中,吳軍曾經兵力佔優,且飲馬長江,爲什麼吳三桂卻停止了進軍,只有半壁江山的時候突然登基了,國號還不是“明”?

根據《清史稿》等一些史料的記載,吳三桂早期是明朝的山海關守將,主要率領的是有着關寧鐵騎之稱的精銳部隊,一度令清軍聞風喪膽,可隨着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皇帝煤山自縊,吳三桂感覺到明朝不再有希望,於是投降清軍,並主動挑起了剿滅殘明勢力的大梁來作爲降清的投名狀。

吳三桂的兵力優於清軍,爲什麼他最後還是失敗了?

南明王朝在吳三桂的打擊下,顯得不堪一擊,很快主力便被吳三桂殲滅,南明最後的皇帝也被吳三桂用弓弦處決,吳三桂因功官封平西王,過上了獨立小王國國主的日子。轉眼間匆匆十幾年過去,清朝的康熙皇帝已經擺脫稚氣,成爲了一位雄心勃勃的開拓之主,他不再坐視這些清初的小王國不斷壯大,開始了激進的削藩。

在這種情況下,吳三桂打出了反清復明的旗號,宣佈與清軍開戰,戰爭初期,吳三桂所在的雲南,尚可喜所在的福建、耿精忠所在的廣東、王輔臣所在的陝西以及湖南四川的部分地區紛紛脫離清朝的統治,一度使吳三桂軍聲勢浩大,很快便推進至了湖南江西等地。

可就在這個時候,吳三桂的一系列操作讓吳軍陷入了被動,他的兵馬也就此在湖廣地界停滯。那麼這些操作的原因是什麼,清軍在康熙的率領下又做了什麼?

吳三桂的兵力優於清軍,爲什麼他最後還是失敗了? 第2張

一、吳三桂年世已高,後繼堪憂

吳三桂起兵反清是已經是62歲高齡,屬意的接班人吳應熊這時候正在康熙皇帝手裏做人質。做爲一個花甲老人較之剛剛20出頭的康熙皇帝,雄心早已不如當年,而且後繼者眼看難以生還,讓吳三桂有了一種對前途的茫然:“我不知道自己還能堅持多久,堅持下去的結果會是什麼。”

所以他停了下來,開始想着先保住這半壁江山,想好未來。可時機往往錯過就不在有。

吳三桂的兵力優於清軍,爲什麼他最後還是失敗了? 第3張

二、康熙皇帝積極應對,謀劃得當

從康熙皇帝打算撤藩開始,就已經做好三藩謀反的準備,吳三桂一起兵,清朝就開始了積極應對:

一、迅速囚禁吳三桂的兒子吳應熊極其僚屬,斷絕吳三桂在京城的情報網;

二、確立主要矛盾,將吳三桂作爲首惡堅決軍事打擊,對耿精忠、尚可喜、王輔臣等進行恩威並濟,只要不反,不搞獨立小王國,可以高官厚祿,也可以世襲爵位。

這一系列的應對舉措收效甚大,很快上述的三位從反之人都陸續歸降了康熙,讓吳三桂處於孤立狀態,難得有個臺灣的鄭經想要響應卻又鞭長莫及。

吳三桂的兵力優於清軍,爲什麼他最後還是失敗了? 第4張

三、吳三桂稱帝,口號不再,民心背離

就在吳三桂感覺到前途迷惘之時,也許是身體的原因讓他感受到了自己的壽命將盡,這一生不能錯過唯一可以稱帝的機會。

終於在1678年,吳三桂突然放棄了反清復明的政治口號,選擇了只有半壁江山的時候,倉促稱帝,這一神操作,瞬間讓吳三桂完全失去了民心,本來親自覆滅南明的他打着反清復明引發戰亂,已經讓多地百姓民不聊生,現在悍然稱帝,企圖將整個國家分裂,形成南北對峙,那如果任由發展,很可能是無窮無盡的戰端。

所幸吳三桂稱帝的同年,就內外交困因病去世,國家再次迎來了統一和安定。康熙皇帝也就此徹底的平定三藩之亂,維護了國家政權的完整。

結語:歷史都是勝利者來書寫的,不管吳三桂爲首的這次三藩之亂的口號是什麼,他都既是明朝的罪人,也是清朝的罪人,他作爲明朝大將,戕害南明皇帝是爲不忠,投降清廷後起兵反叛是爲不義,悍然稱帝不顧百姓利益搞分裂,殃及無辜,大失民心是爲不智,如此不忠不義不智,焉能成事。

因此吳三桂即使在兵力優於清軍的時候,也只能止步於湖廣難再有所作爲,畢竟民心所向才能取得成功,失去民心只有失敗,古今中外皆是如此,吳三桂也不能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