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如果沒有戚繼光,戚家軍還能那麼厲害嗎?爲何戚家軍在渾河血戰中全軍覆沒?

如果沒有戚繼光,戚家軍還能那麼厲害嗎?爲何戚家軍在渾河血戰中全軍覆沒?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1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戚家軍,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十一月,戚繼光招募的三千七百名義烏兵編練完成,日後名聞天下的戚家軍正式成軍。

從嘉靖三十七年至萬曆十一年(1583年),戚繼光率領戚家軍在東南沿海平定倭亂、在薊州前線抵禦北虜,期間被戚家軍殲滅的倭寇、北虜總數達十五萬以上,成就了戚家軍戰力強悍、百戰百勝的赫赫威名。

萬曆十一年,戚繼光因受到朝中清算張居正的運動牽連而被調往廣東,萬曆十三年,戚繼光辭官歸鄉,萬曆十六年,戚繼光去世。此後所有人心中都會有一個疑問:沒有戚繼光的戚家軍還是戚家軍嗎?

如果沒有戚繼光,戚家軍還能那麼厲害嗎?爲何戚家軍在渾河血戰中全軍覆沒?

帶着這樣的疑問,我們看一下沒有戚繼光的戚家軍在寧夏之役、兩次萬曆援朝之役中的表現如何。

萬曆二十年(1592年)二月十八日爆發的寧夏之役中,戚家軍在總督葉夢熊的指揮下第一個攻進寧夏。

萬曆二十年六月爆發的第一次萬曆援朝之役中,戚家軍在吳惟中的率領下第一個登上了平壤城頭。

萬曆二十三年,薊州兵變爆發,戚家軍一千三百多人遇害,即便如此,萬曆二十五年底爆發的第二次萬曆援朝之役中,吳惟中率領的戚家軍仍然在泗川之戰中擋住了將近兩萬的倭寇追兵。

不僅如此,李朝的史料中還留了當地百姓簞食壺漿迎接戚家軍和戚家軍在當地“雖瓜菜之微,必出其價而買之”的記載。

吳惟中駐忠州,性清嚴,與士卒同甘苦。前後出來將官無不克減餉銀,而獨無所取。在嶺南,多露處野中。故能得軍心,號令明肅,所過不折一草。雖瓜菜之微,必出其價而買之,嶺南一路皆立碑頌之。沿路之民避大兵于山上,聞吳軍之來,則必下來盡力供頓。——《龍灣見聞錄》

通過戚家軍在寧夏之役和兩次萬曆援朝之役的表現來看,即使沒有戚繼光,戚家軍軍紀嚴明的軍魂還在,戰力強悍、百戰百勝的赫赫威名還在。此後所有人心中的疑問都會被打消,因爲沒有戚繼光的戚家軍依然還是戚家軍。

如果沒有戚繼光,戚家軍還能那麼厲害嗎?爲何戚家軍在渾河血戰中全軍覆沒? 第2張

但是,隨着戚繼光的離去和薊州兵變的爆發,戚家軍還是受到了影響,根據《全邊略記》中戚家軍在渾河血戰時以牽引戰車的馬匹臨時組建騎兵部隊掩護白桿兵和酉陽土兵撤退的情況來看,渾河血戰時的戚家軍已經從戚繼光組建時的車、步、騎混編部隊變成了一支純步兵部隊,而這也是戚家軍在渾河血戰中戰鬥到了最後一個人的第一個原因。

萬曆二十八年,吳惟中因病辭官,戚家軍改由戚繼光一手調教出來的戚金統領。

萬曆四十七年的薩爾滸之戰慘敗後,大明朝廷徵調戚家軍、白桿兵、酉陽土兵等部隊增援遼東,萬曆四十八年,戚家軍、白桿兵、酉陽土兵先後抵達通州,根據《籌遼碩畫》中的記載,戚家軍與白桿兵曾在通州郊外發生過一次大規模械鬥。此次械鬥是戚家軍在渾河血戰中戰鬥到了最後一個人的第二個原因。

情節起於片言之爭,兩兵(戚家軍與白桿兵)殺傷未已也, 而斃及民命矣。混搶行李未已也,而折及民房矣。炮聲與喊聲齊鳴幾至天地動搖, 城磚與瓦屋皆震。——《籌遼碩畫》

天啓元年(1621年),後金軍隊進攻瀋陽,遼東經略袁應泰先派遣共計一萬餘人的戚家軍、白桿兵、酉陽土兵增援瀋陽,後又派遣總兵朱萬良、姜弼率領的三萬餘遼東軍增援瀋陽,可氣的是袁應泰居然令兩支援沈部隊各自爲戰,這是導致戚家軍在渾河血戰中戰鬥到了最後一個人的第三個原因。

如果沒有戚繼光,戚家軍還能那麼厲害嗎?爲何戚家軍在渾河血戰中全軍覆沒? 第3張

戚家軍、白桿兵、酉陽土兵開進至渾河時已經得到了瀋陽陷落的消息,主帥陳策根據這一消息做出了退回遼陽的決定,但是在周敦吉、戚金等將領一再高呼“我輩不能救沈,在此三年何爲”的情況下,陳策最終決定在渾河同後金軍隊交戰,伺機收復瀋陽。

根據《全邊略記》中戚家軍在白桿兵、酉陽土兵戰敗後才用松木板加固車陣的記載來看,陳策與周敦吉、戚金等人制定的作戰計劃是先以七千餘白桿兵、酉陽土兵渡河同後金軍隊作戰,待後金軍隊疲憊後再以戚家軍發動反攻,隨後白桿兵、酉陽土兵再一同壓上擊潰後金軍隊、收復瀋陽,這個作戰計劃是導致戚家軍在渾河血戰中戰鬥到了最後一個人的第四個原因。

找出了以上四個原因後,我們就要分析一下這四個原因爲何會導致戚家軍在渾河血戰中戰鬥到了最後一個人。

戚家軍與白桿兵之間發生的大規模械鬥使得戚家軍與白桿兵無法聯合作戰,無法聯合作戰又導致了渡河的白桿兵和酉陽土兵不能得到戚家軍的火器支援。這種情況下,白桿兵、酉陽土兵纔會被李永芳招降的瀋陽明軍使用火器擊潰。

白桿兵、酉陽土兵被擊潰後,在陳策等人制定的作戰計劃中充當反攻部隊的戚家軍就變成了殿後部隊,並且爲了幫助白桿兵和酉陽土兵的殘兵撤退,戚家軍主動放棄了撤退的機會,最終導致被佔有絕對優勢的後金軍隊包圍。

戚家軍被後金軍隊包圍後,純步兵部隊且缺乏機動性的戚家軍很難突圍,尤其是戚家軍用牽引戰車的馬匹臨時組建的騎兵部隊在掩護白桿兵和酉陽土兵撤退時損失殆盡,使得戚家軍已經完全喪失了機動性,只能在後金軍隊的包圍中死守待援。

如果此時朱萬良、姜弼率領的三萬餘遼東軍能全力接應戚家軍突圍,戚家軍是完全有可能突圍而出的,但是由於袁應泰令兩支援沈部隊各自爲戰,結果導致朱萬良、姜弼在面對皇太極率領的四千後金軍隊時竟然不顧戚家軍死活轉身逃跑。

朱萬良、姜弼率領三萬餘遼東軍逃跑後,戚家軍已經不可能突圍了,在陳策、戚金等將領的率領下,戚家軍高唱着“上報天子兮,下救黔首”戰至最後一人。所以,以上四個原因就是戰力強悍、百戰百勝的戚家軍爲何在渾河血戰中戰鬥到了最後一個人的答案。

萬衆一心兮,羣山可撼。惟忠與義兮,氣衝斗牛。主將親我兮,勝如父母。干犯軍法兮,身不自由。號令明兮,賞罰信。赴水火兮,敢遲留!上報天子兮,下救黔首。殺盡倭奴兮,覓個封侯。——戚繼光《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