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戰鬥力強到恐怖的戚家軍是怎麼全軍覆沒的?

戰鬥力強到恐怖的戚家軍是怎麼全軍覆沒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7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戰鬥力曾經強到恐怖的戚家軍爲何在“渾河血戰”中全軍覆沒?接下來小編就帶來歷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戚家軍,顧名思義,是抗倭英雄戚繼光帶出來的部隊,以浙江兵爲主。戰鬥力爆表,不管是對倭寇作戰,還是後來的入朝鮮作戰,百戰百勝,被譽爲“16至17世紀東亞最強軍隊” 。

可是就這麼一支強悍的部隊,創作了百戰百勝的輝煌戰績後,爲什麼會敗給後金部隊呢?

天啓元年(公元1621年),後金軍(清軍)進逼瀋陽,情勢危急。遼東經略袁應泰派出3路人馬出兵瀋陽,其中兩路人馬分別由童仲揆、陳策率領。童仲揆、陳策所部人馬中有7000人是四川兵,另外3000人是浙江兵。

史書記載:

“明年,天啓改元,應泰裕城清河、撫順。議三路出師,用大將十人,各將兵萬餘,仲揆、策當其二。未行,而大清兵已逼瀋陽。兩人馳救,次渾河。”

當時遼東危機,全國各地的兵馬大多集中在遼東,各省的士兵都有。這3000人的浙江兵就是戚家軍後裔部隊,這支部隊基本是由原戚家軍訓練出來的,所以戰鬥力同樣十分強悍。

戚家軍可以說是16世紀東亞最強軍隊,敵我雙方平均戰損比,高達50比1。在戚繼光所率領時期是戰無不克,攻無不勝,之後戚繼光去世,戚家軍也隨即被改編,人數也少了很多。

渾河血戰中的3000戚家軍,就是其最後的力量,面對數倍於己方清軍,最終敗下陣來,全軍覆沒。那麼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敵衆我寡,人數懸殊

1619年的薩爾滸之戰,後金(清軍)軍大致6萬人左右,兩年後的渾河戰役,清軍兵力應該只多不少。童仲揆、陳策所率人馬最少要對付6萬敵人,1萬人對敵6萬人,人數相差懸殊。

歷朝歷代以少勝多的戰役不少,比如東晉淝水之戰、金朝的護步達岡之戰、東漢官渡之戰等等。但在瀚如煙海的戰爭史上,以少勝多是很罕見的,除了天時地利人和,還需要運氣和水平,敵人比你數量越多,取勝的機率就越小。

哪怕這隻四川軍和戚家軍再強悍,面對數倍的敵人,也是無法取勝的,且當時的明軍在薩爾滸慘敗後,已是強弩之末,想要取勝幾乎不可能。

戰鬥力強到恐怖的戚家軍是怎麼全軍覆沒的?

孤軍作戰,沒有援軍

川軍和浙軍出兵之時,後方是有幾萬援軍的,所以童仲揆所部纔敢於先度過渾河,與清軍交戰。川軍在橋南駐紮,浙軍在橋北駐紮,首先接觸敵人的是川軍,川軍悍不畏死,和清軍反覆拉鋸,最終敗下陣來。

其中敦吉、邦屏、吳文傑、雷安民等將領皆戰死,隨即大家都逃到了浙軍的陣營,幾千人對數萬人,打急眼的努爾哈赤不惜代價圍住了所有明軍。本來明軍是可以撤退的,但由於戰前部署是有援軍的,所以他們才一直堅持不退。

史書記載:

“邦屏結陣未就,大清兵來攻,卻復前者三,諸軍遂敗。敦吉、邦屏及參將吳文傑、守備雷安民等皆死。他將走入浙兵營,被圍數匝。”

等到交戰到白熱化,發現根本沒有援軍,這才只能以死報國了。孤軍深入敵境是用兵大忌,明軍雖然頑強,卻抗衡不了滿清騎兵。可以說在明末,戰場的將領和士兵不一定被敵人擊敗的,而是由於指揮官或者朝廷的問題才導致最後失敗。

朱萬良、姜弼率領着剩下的明軍,大概在3萬人左右,見到前方戰局不利,他們沒有馬上增援,而是保持觀望,失去了最佳時機。朱萬良、姜弼的猶豫不決,坑死了前方將士,等到努爾哈赤發現明軍的援兵,爲時已晚,剩下的3萬明軍遇到敵人一觸即潰,同樣死傷慘重。

這些明軍不是被敵人殺死,而是被清軍嚇死的,戰場瞬息萬變,等大局已定,誰都無力迴天。

清軍實力強悍,無法撼動

但凡開國政權的武力值都是最高的,明初也好,宋初也好,哪一支部隊都是整個王朝的最強武裝。努爾哈赤建立的八旗,同樣是當時最強的騎兵部隊,論單兵素質和作戰意志也遠超明軍。

實力決定一切,弱肉強食就是一切的基礎,川軍、戚家軍和關寧軍已經是明末的王牌軍,面對頑強的清軍,仍無法取勝,且野戰本就不是明軍的優勢。

清軍把這幾千明軍團團圍住,準備一舉消滅。別看戚繼光早已去世,戚家軍的精神猶在,爲了收復瀋陽,戚家軍抱定必死決心,和敵人拼殺。戚家軍火器裝備率超過50%,主要裝備有鳥銃、快槍、佛郎機等熱武器

火器是對付騎兵的利器,所以戚家軍首先開始以火槍攻擊敵人,清軍損失慘重,數千人丟掉了性命。清軍殺紅了眼,騎兵如潮水一般涌向陣地前,之後戚家軍的彈藥全部用光。這纔開始近身肉搏,可見戰爭的慘烈,在如此情形下,兩軍一度陷入僵持狀態

戚家軍的鴛鴦陣同樣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清軍也有十幾名將領陣亡,剩下的明軍全部死在亂箭之下。陳策、童仲揆、戚金、袁建龍等明軍將領全部戰死,戚家軍從此也不復存在。

戰鬥力強到恐怖的戚家軍是怎麼全軍覆沒的? 第2張

袁應泰指揮失誤

遼東當局最高長官袁應泰是此次戰役的總指揮,熊廷弼被罷免,袁應泰接替了遼東經略。袁應泰是位一心報國的好官,他修壩築堤,賑濟災民,救了無數百姓的性命,但是術業有專攻,一個文官坐上武職,這就是難爲袁大人了。

處理政務的能力和軍事統帥根本不搭邊,當時遼東地區到處都是逃難的難民,不僅有漢人,還有很多蒙古人。面對難民渴望的眼神,袁應泰於心不忍,於是他命令打開城門,收編了很多蒙古人,殊不知這裏面不僅有百姓,還有很多間諜和不懷好意的敵人。

童仲揆等將領奉勸袁應泰不要收編這些蒙古人,但是袁應泰不聽,這就是婦人之仁了。在努爾哈赤進攻瀋陽之時,有大批間諜成了清軍的內應,所以清軍攻克瀋陽才如此順利,可謂一招棋走錯滿盤皆是空。

如果清軍沒有順利攻下瀋陽,城內外的明軍裏應外合,還有可能守住瀋陽,瀋陽被攻克後,明軍馬上陷入不利局面,隨即全軍覆沒。

這世上不會有無一敗績的軍隊,就像太陽從東邊升起,早晚會從西邊落下,萬物都有生老病死,更不用說一支軍隊。最讓人佩服的是戚家軍的勇氣和戰鬥意志,不論面對多強大的敵人,誓死不退,至戰鬥到一兵一卒,但落幕的一天終會到來,渾河血戰就是戚家軍最後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