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和珅滿腹經綸,爲何科舉考試卻落榜了呢?

和珅滿腹經綸,爲何科舉考試卻落榜了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5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們都知道和珅是清朝的鉅貪,年輕時候的和珅其實只是一個滿腹詩書的文人,一心想考取功名,但是以他的滿腹才華卻每次都名落孫山。

關於和珅赴考的經過,《清史稿•和珅傳》中沒有任何記載。

和珅滿腹經綸,爲何科舉考試卻落榜了呢?

和珅(1750年5月28日—1799年2月22日),鈕祜祿氏,原名善保,字致齋

和珅在鹹安宮官學讀了十來年書,“十年寒窗”苦讀,又有當時京師最好的老師教授,不但精讀了四書五經、滿漢典籍,還學習了騎馬射箭、滿蒙藏文。在當時多數貴族子弟熱衷於提籠架鳥、遊嬉浪蕩的風氣下,說他是“有志青年”、“有爲青年”,應該不是過譽的溢美之詞。

像他那樣的身世,給他明擺着的出仕正途,當然就是通過鄉試之後,再在皇帝主持的殿試中大顯身手,從而給自己求一個進身之階了。

和珅是在哪一年參加鄉試的,史籍上沒有正式記錄。不過也有兩個旁證可以推算:第一,是和珅在乾隆三十七年就放棄考試,去當侍衛了,因此他參加鄉試的時間,只能在乾隆三十七年以前;第二,清代舉辦鄉試的時間,是固定的:每隔三年舉辦一次,具體年月是逢子、卯、午、酉的秋季,稱爲“秋闈”;考取的舉人連同歷屆的舉人在第二年的春季上京會考,稱爲“春闈”。

乾隆三十七年以前,只有乾隆三十三年的戊子科和乾隆三十六年的辛卯兩科。但是也有好幾本當代人的著作,包括中央電視臺的《百家講壇》,說他參加的是乾隆三十五年“庚寅科”鄉試。鄉試的地點,是有嚴格規定的。一般說來,除了在國子監讀書的“監生”和“貢生”允許就近在京城參加順天府鄉試之外,所有的“舉子”,都只能在“本籍”的省城參加。和珅的“戶口”在北京,所參加的鄉試,應該是順天府鄉試。只要他參加的確實是順天府鄉試,就不可能單有“庚寅”一科。我不知道清代順天府鄉試是不是曾經有過“庚寅科”這樣特殊的例外。爲此特地去請教過專教清史的教授,答覆是“無此例外”。鹹安宮官學的學生享有特權:只要考取了舉人,可以不用參加會考,就有資格直接參加殿試。除非是皇上特典,給這些八旗子弟單開一個“恩科”,不然的話,順天府鄉試,是不可能有“庚寅科”的。——紀連海先生說和珅曾經參加庚寅科鄉試,當然不是他個人的杜撰,他也是有“根據”的。這個根據,我在後文中還要提到並加以說明。

乾隆三十三年戊子,和珅十八歲。這一年和珅結婚,據我推測,很可能就是和珅參加鄉試的日子。往前推三年,和珅只有十五歲,好像小了點兒,可以排除爲“不可能”;往後推三年,和珅二十一歲,倒是有可能,但是這時候,他已經去當侍衛,不可能再去參加考試了。有的書中,就明寫和珅是當了一年侍衛以後,纔去參加鄉試的。但是我認爲這樣的可能性比較小。再聯繫到他定在十八歲結婚,按照中國人的傳統習慣,“洞房花燭夜”,應該安排在“金榜題名時”之後,好來一個“雙喜臨門”,因此我認爲和珅參加鄉試,應該在乾隆三十三年的秋季。

和珅的學業,是英廉親自考覈過的。英廉是個有學問的人,在他看來,和珅熟讀詩書,文筆老到,考個舉人,應該就像探囊取物一般,手到擒來。

但是非常遺憾,和珅參加鄉試的結果,卻是名落孫山!

和珅滿腹經綸,爲何科舉考試卻落榜了呢? 第2張

這是怎麼一回事兒?

這就是學識和考試的矛盾。

學識高的人,不一定能通過考試;能通過考試的人,學識卻不一定高。中國古典文學裏程碑《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就沒有考上舉人;“寫人寫鬼高人一籌,刺貪刺虐入骨三分”的《聊齋志異》作者蒲松齡,文章應該沒得可說吧?他一生熱衷於科舉,多次赴省鄉試,卻始終沒有考上舉人,直到他七十二歲,當地官員“看他可憐”,纔給他“補”了個“歲貢生”。可是再過三年,他就壽終正寢了。再例如大數學家華羅庚,就沒有考上大學。就像區區在下,雖然有文學作品兩千萬字,有電腦教材一千萬字,也曾經在大學裏講過文學課、電腦課,卻絕對考不上任何一所大學!

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兒?

這就是考試製度的不合理!

關於今天的考試製度,我曾經現身說法地在中國教育電視臺做過專題節目,認爲要求考生是“通才”太不合理,我把龔自珍“不拘一格降人才”改了一個字,提出“不拘一格用人才”的主張。

關於清朝的科舉,因爲“清襲明制”,仍舊以“八股”取士,導致埋沒了許多人才。八股文是一種僵死的文字,有固定的格式,甚至連字數都有規定,名其爲“代聖人立言”,實際上只要把四書五經、主要是《論語》背熟了,按照格式填寫就可以,沒有什麼“個人風格”,更不可能“隨意發揮”。八股文除了應付考試之外,沒有任何用處。所以它只是一塊“敲門磚”。考上了,當了官了,就可以把八股文丟掉了。因此,通過八股考試錄取的官員,除非他另有所學,不然,只能是個庸才。八股取士,實際上是一種“庸才考試製度”,不是“精英選拔制度”。它的“好處”,僅僅是便於“打分”。這和今天高考作文試卷的判卷打分用固定格式衡量是一個模式。因此,真正的讀書人如曹雪芹、蒲松齡等,都不喜歡八股文,不願意把時間和功夫用在八股文上。他們把時間和精力都花在“雜學”上,變成了“雜家”,對於被稱爲“制藝”、“時文”的八股文,倒放鬆了。手中沒有“敲門磚”,科舉的通路,自然不得其門而入。

曾經有過這樣的笑話:一個進士老爺,八股文作得很不錯,《論語》、《孟子》背得滾瓜爛熟,你只要隨便讀一句《論語》或《孟子》,他就能接着背下去;但是問他《史記》,卻說沒讀過;問他司馬遷是誰,他說不認識!

這有點兒像是今天的“高分低能”學生。在學校裏是個“優秀生”,畢業後走上社會,卻是個庸人,至少不是社會精英。

我上初中的時候,我班上的班長,就是個門門功課都考九十分以上的優秀生(不但語英史地數理化,還包括音樂、美術、體育)。他把所有時間都用來讀課本,課本以外的書一本也不看。《紅樓》、《三國》、《西遊》、《水滸》大概只知道書名。而我呢,卻是個“偏科生”,從上中學開始,數理化就從來沒有及格過。沒有同學的“槍替”,我連初中都畢業不了。我把所有的課餘時間,都用來看小說了。我不但不做數理化練習題,連大小楷都懶得寫,都是請同學代寫的。條件是每週我幫他們做一篇作文。因此,老師每次表揚的都是班長,被批評的,當然是我。

1985年,當年的中學老同學聚會,有許多同學都是大學畢業生,我連大學的門檻都沒進過,大家卻一致認爲數我的成就最大;而我們的優秀生班長,卻以圖書館管理員終老。

像我這樣的人,根本不可能考上大學,生來就只有編故事當作家忽悠人這一條路。

今天的教育,還是走“全才教育”的路,要求學生“全面發展”;就是考文學系,也要考數學;相反,考醫科大學,卻居然不考生物。怪!

和珅的情況,很可能和曹雪芹、蒲松齡一樣:儘管四書五經倒背如流,還精通滿漢蒙藏四種文字,八股文卻作不好,連小小的功名舉人也拿不到手!

鄉試名落孫山的和珅,在祖丈人的寬容和理解之下,婚事可能按期舉行了,但是沒有大張旗鼓、熱烈歡騰。——這就是我“估計”和珅的婚事不太“盛大”的根據之一。

英廉“望孫婿成龍”的設想落空了。他的兒子早夭,孫女是他的全部希望,因此和珅也就是他的全部希望。鄉試鎩羽而歸,他能不爲孫女婿另闢蹊徑麼?

按照一般人的認識和處理方法,這一科不中,三年之後,還有下一科嘛!不是說:每個主考官各有自己不同的欣賞標準麼?不是我文章做得不好,而是主考官沒有眼光!下一科,換一個主考大人,我也許就有希望了!

許多落榜的考生,都是抱着這樣的美夢一科接着一科去“應考”的。和珅才十八歲,再考十次,也不過才四十八歲!像和珅這樣聰明的人,不信在八股文上就永遠不會長進了!

但是英廉可不這樣看。他自己就是個博覽羣書的讀書人,但是他也只是考中了舉人,沒有考上進士。他不能讓自己的孫女婿在科考的面前被阻擋,他要另闢蹊徑了。

按照今天的官員們處理這一類事件的方法,可能就很簡單了。儘管自己不成才的紈絝子弟考不上大學,他絕對有辦法通過種種關係把自己的孩子安排在不勞累又有高工資可領的“崗位”上。但是英廉不這樣做。他當時還在戶部侍郎的任上,給自己的孫女婿在戶部隨便安插一個職位,不是做不到。但是按照當時的官員任命制度,就是一個小小的筆帖式,也必須具有舉人的資格。儘管以他的地位和權力,完全有可能“破例”辦到。但是英廉不肯這樣做。他不願意授人以柄,不願意給人以口實。更何況即便他把和珅安插到了戶部,一個沒有“學歷”的小科員,何年何月才能出人頭地?自己離任了,接任的人,又該怎樣處置這個“後門貨”?

於是英廉與和珅兩個人,都在認真思考“出路”這個問題。

古今中外,當皇帝的,不外乎精英、庸才、粗漢這樣三種人。精英當皇帝,一般都自命不凡,最不喜歡手下的大臣也是精英。因爲凡是精英當大臣,也有自命不凡的毛病,喜歡“梗脖子”,經常“不聽話”。庸才和粗漢當皇帝,只要他不故步自封,善於用人,讓精英來當宰相,一樣可以把國家治理得好好的,自己落得當一個“甩手掌櫃”,落得把時間和精力用在吃喝玩樂上。

乾隆皇帝,就是一個精英皇帝。他二十五歲登基,到了乾隆三十三年,已經五十八歲,就要步入老年了。他登基之初,就曾經打定主意:自己最多隻當六十年皇帝,絕不超過他爺爺康熙做皇帝的年限。也就是說:這個乾隆皇帝,雄心勃勃,不到他八十五歲,是不會主動禪位的。再看他當時的身體健康狀況,雖然快六十歲了,依然精神矍鑠,依然對美色懷有極大的興趣,再活二十七年,自認爲絕對沒問題。但是世界上,凡是老人做皇帝,都有一個極大的毛病,那就是喜歡聽奉承話,喜歡偏聽偏信。乾隆皇帝以精英自居,喜歡獨斷獨行,國家大事,不喜歡別人插嘴。因此他用人,最喜歡的是聽話的奴才。但是步入老年之後,他也感到自己精力不濟了。因此他所需要的,是聽話的人才,是兼有人才的奴才。

英廉對和珅經過長期考察,知道和珅就是一個很聽話的人才。這樣的人,如果長期待在皇帝的身邊,一旦被皇帝發現他很有才幹,而且又很聽話,就有可能得到賞識,並進而得到重用。

和珅雖然沒有考上舉人,但他有一項“與生俱來”的顯赫頭銜:世襲一等雲騎尉。這可是五品的待遇,比一個七品知縣的級別可高多了。利用這個頭銜,只要能“補”進皇家侍衛的班子裏去,經常能接近皇上,俗話說:常趕集總有碰上老親家的時候。一旦時來運轉,機會來臨,飛黃騰達,可就是躲都躲不開的啦!

以英廉曾經在內務府當差的地位和經歷,通過公的私的關係,把和珅“補”進皇家侍衛班子裏去,大概還不是太難的事情。和珅雖然不是什麼“武功高強”的把式,但是八旗子弟一向有崇尚騎射武功的傳統,加上在文武兼修的鹹安宮官學裏六七年,儘管不是什麼武林高手,至少騎馬射箭應該沒有問題,在“大內高手”如雲的侍衛班子裏,並不真正需要他動刀動槍。再說,侍衛侍衛,一半兒是“侍”,一半兒是“衛”,只要肯於放下架子來,能夠盡心地做到“侍候皇上”,任務也就完成了。

於是,和珅在他十九歲那一年,通過英廉的活動,很容易地就進入皇家侍衛的班子裏,開始了他人生道路的另一條走向。至於何年何月才能實現、或曰偶然得到皇帝的賞識,那就只能碰運氣、撞大運了。

這裏必須說明的是:關於和珅世襲的爵位,有兩種不同的記載。一說是“一等雲騎尉”,正五品;一說是“三等輕車都尉”,從三品。後者是正史《和珅傳》中的記載。可以這樣理解:“一等雲騎尉”,這是常保從他叔叔那裏得到的封贈,和珅繼續廕襲;“三等輕車都尉”,是常保死後皇帝賞給常保實際上就是賞給和珅的封贈。大清爵位中單有一種“輕車騎尉又一雲騎尉”,可能就是和珅這一類“雙料世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