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陶淵明不爲五斗米折腰後,他的隱居生活又是怎樣的?

陶淵明不爲五斗米折腰後,他的隱居生活又是怎樣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4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以“心遠地自偏”的陶淵明爲例,《昭明文選》上講,陶淵明寫《五柳先生傳》,實際上是一種對自己的實錄。他生活的狀態,其實就是“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酒是要喝的,然而家裏窮,買不起酒,就去蹭酒,一定要喝得酩酊大醉,喝完就撤,回到家裏,環堵蕭然,不蔽風日。有些同學認爲陶淵明住的是這種屋:

陶淵明不爲五斗米折腰後,他的隱居生活又是怎樣的?

實際上他頂多住的是這種:

陶淵明不是不願意當官,他只是一個不愛操心,也不想操心的人。累心的事一律不做,也不幹拍馬屁的事,爲此他可以將生活質量的底線調得很低。州里讓他做官,當的是市裏教育局局長,陶淵明嫌煩,不幹,就寫了辭職信走了。州里又讓他去當主簿,他就連去也沒去。回家種豆子,因爲豆子管飽。

但他對豆子很不上心,滿地都長了荒草,不得已要早起,結果那幾天就累病了。江州刺史檀道濟跑來探望他,發現他已經好幾天沒吃東西了。檀道濟說現在不是亂世,你有本事,該出來賺點錢。臨走的時候送給陶淵明糧食和肉,陶淵明就轟檀道濟走,東西也不要。

陶淵明當彭澤縣令,縣裏有一塊地,是政府部門分給縣令的耕地,官員家裏吃喝和體面,就指望這些地,你就別說當官俸祿少會餓死什麼的。陶淵明決定,要把這些地全種上高粱。他倒不是喜歡紅高粱,而是高粱可以釀酒,打了高粱就有酒喝了。由於家人極力反對,陶淵明稍微妥協了一下,宣佈其中兩頃五十畝(兩百五十畝)地種高粱,剩下五十畝種粳米!(乃使二頃五十畝種秫,五十畝種粳)這樣既餓不死家人,又能喝酒了,大家都不耽誤。

顏延之在江州當事務長(功曹),也是個酒鬼,有段時間天天跑到陶淵明家裏來喝酒。有一回知道陶淵明生活困難,臨走的時候給他留了兩萬錢,陶淵明很不客氣地收下了,立即去買了大量酒,囤下來等着以後慢慢喝。這樣就不會因爲家庭困難而耽誤喝酒,倘使有一天沒酒喝了,就跑去親戚朋友家蹭,反正又不是沒幹過。

江州新人刺史王弘聽說陶淵明是隱士,打算結交他。請他吃席,他不來,體現了他一貫的骨氣。於是找兩人共同的朋友辦一個席,然後倆人都去赴宴,這樣就可以見面了。陶淵明那天腳崴了,疼得要命,但喝酒是不能耽誤的,就讓他倆兒子和一個學生擡着他去龐通家裏喝,喝了一會兒王弘就出來了,假裝偶遇,陶淵明很開心,加了個甌和王弘一起喝。

後來王弘見他沒鞋穿,打算送他一雙鞋,下人請求量尺碼,陶淵明就伸出腳來讓人量了。還有一回,他正在宅邸旁邊的菊花叢中愁着沒酒喝,王弘就提着酒來了,倆人就地開喝。

陶淵明不爲五斗米折腰後,他的隱居生活又是怎樣的? 第2張

《五柳先生傳》上,“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這也是寫實。陶淵明這人,每回都喝醉,喝醉了就跟翻臉不認人似的,就算顏延之這一類的酒友也不例外。他喝醉了,就對人說:“我喝醉了,要睡覺了,你可以走了。”他就是這樣逐客的,“曾不吝情去留”,其實就是這個意思。

世上流傳最廣的就是陶淵明不爲五斗米折腰,這是對官場。對親朋就怎麼樣都可以折了,爲了一碗飯都是要折的。由於不工作,又不打算產糧食,他上頓不接下頓是經常的,因此經常要去要飯,雅稱“乞食”。

陶淵明日記:

快餓死了,所以厚着臉皮去找人家要飯,出去以後端着個碗,不知道該往哪裏走,也不知道該管誰要。磨磨唧唧走到個地方,狠了狠心敲開門,說明來意,嘴笨得想自己抽自己。主人知道我的來意後,給了我一些吃的。(陶淵明《乞食》,時年七十五歲)

這就是田園詩派創始人陶淵明的日常,各種詩文已經寫得很明確了,奈何很多人光顧着欣賞其中的隱居情懷。當然還有杜甫的隱居,杜甫也是個酒暈子,喝多了跳案子上罵人,性格也褊急。草屋漏雨,爐子經常引不着,撅着個屁股使勁吹,這都是常態。這種經歷蘇軾也有,下雨那回柴火溼了,點不着,於是寫詩慶祝了一下,順便還要用手將痔核納入肛門之中,以免脫垂過久導致瘙癢和疼痛。陶淵明點爐子,熬湯喝,撅着個腚吹,失火了,當場就給大火磕頭,說感謝大火,如果沒有大火,就燒不出那麼多好吃的。

問他如何能到這種地步?

陶淵明說得很明白了,心遠地自偏。這就是一種心態,大部分本性如此,學是學不來的。更何況喝酒、旅行這種事,要關照心靈。說白了就是知道自己算哪根蔥,不懂文學的就叫酒鬼,懂文學的就叫詩仙。不是說你隱居了,旅遊了,你就和陶淵明和李白他們的精神世界離得近了,你只是離他們的缺點更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