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陶淵明棄官歸隱,爲什麼王維還諷刺他不識時務?

陶淵明棄官歸隱,爲什麼王維還諷刺他不識時務?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8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陶淵明大約生於東晉哀帝興寧三年(365——427)字元亮,一說名潛,號“五柳先生”,私諡“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身於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勳,軍功顯著,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做過太守。他是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後棄官歸隱。後世稱靖節先生。

陶淵明棄官歸隱,爲什麼王維還諷刺他不識時務?

王維(701年-761年),字摩詰,人稱詩佛 ,名字合之爲維摩詰,維摩詰經乃是佛教中一個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薩,意譯爲淨名、無垢稱詰,意思是以潔淨,沒有染污而稱的人。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官至尚書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縣),遷至蒲州(今山西永濟),崇信佛教,晚年居於藍田輞川別墅。他是唐代山水田園派的代表之一。與孟浩然並稱“王孟”。

陶淵明由於出於憤世嫉俗,不願與當權的腐敗勢力合作,毅然棄官歸隱。他留下的“不爲五斗米折腰”的精神, 一直爲後人所讚譽。

陶淵明棄官歸隱,爲什麼王維還諷刺他不識時務? 第2張

但是大詩人、名畫家王維就對陶淵明的氣節看不上眼,並加以譏諷。《王右丞集》卷十八;有一封他晚年時寫給朋友的信《與魏居士書》,其中有這麼一段話:“近有陶潛,不肯把板屈腰見督郵,解印綬棄官去。後貧,《乞食》詩云‘叩門拙言辭’,是屢乞而多慚也。嘗一見督郵,安食公田數頃。一慚之不忍,而終身慚乎?此亦人我攻中,忘大守小,不知其後之累也。” 王維信中提到的《乞食》詩,是陶淵明歸隱後晚年遭災時所作,原文內容是:

飢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

主人解餘意,遺贈豈虛耒,

談諧終日夕,觴至輒傾杯,

情欣新知功,言詠遂賦詩。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韓才,

銜戢知何謝,冥報以相貽。

詩的大意是說自己求乞時不知道說什麼好,主人知道來意後便以酒飯款待,於是自己談笑終日,即席賦詩,同時又感嘆自己不能象韓信報答漂母那樣報答主人。由此可以看出來,此時的陶淵明雖然窮至乞食,但仍保持着樂觀的態度,骨頭仍是硬的。

陶淵明棄官歸隱,爲什麼王維還諷刺他不識時務? 第3張

可是,在王維看來,陶淵明落到了這種地步,純屬不識時務的結果,是小不忍而亂了大謀,即所謂“忘大守小” 。按照王維的意思,那是理所當然地應該“把板屈腰” ,穩坐官位,安食俸祿。對於陶淵明乞食的窘境,王維根本沒有表示同情,相反卻從《乞食》詩中挑出一句“叩門拙言辭”來,並毫不客氣地譏諷爲“屢乞而多慚” 。

當然,王維對陶淵明的這種評論和譏諷,其實對陶公並無損害,反倒是折射出王維自己在爲人處世上的某些庸俗氣來。

也是在《與魏居士書》中,王維對自己晚年的生活有個評語——“偷祿苟活”。這個評語雖帶有自嘲和自謙的味道,卻也反映了一定的實際情況。的確,王維在爲人處世上有時是有點過於“識時務”了。這與他名維字摩潔,人稱詩佛的形象成了反差。

陶淵明棄官歸隱,爲什麼王維還諷刺他不識時務? 第4張

在大唐時代封建的官場上,敷衍應酬有時是在所難免的,但其中卻有個分寸和節操的問題。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作惡多端,王維雖然對他也很不滿,卻寫了奉承李的諛詩《和僕射晉公扈從溫湯》,讚美李林甫“上宰無爲化,明時太古同” 。玄宗皇帝迷信道教近於癡狂,老子顯形的荒誕之說風靡一時,王維又寫出《賀玄元皇帝見真容表》和《奉和聖制慶玄元皇帝玉像之作應制》等無聊詩文來拍馬逢迎。同樣是詩人,杜甫對於玄宗的窮兵黷武寫下了充滿批判精神的《兵車行》,王維卻寫下了極盡讚美之詞的《賀神兵助取石堡城表》。對於官場濁流,王維雖也厭惡,甚至在《早秋山中作》中說“卻嫌陶令去官遲” ,似乎歸隱的決心比陶淵明還大,但終究只是說說而已,晚年居輞川,亦官亦隱,日子過得那是相當地舒服。安史之亂是歷史上一場禍國殃民的大動亂,王維沒有頂住安祿山的壓力,在他那裏任了僞職。雖然不是出於他的本意,任僞職期也未做什麼壞事,但畢竟還是不光彩的,如果拿來與冒死參加平叛的顏真卿相比,他就顯得渺小了。大概自感愧疚吧,他回到朝廷被赦後便請求“出家修道”、“奉佛報恩”。此舉,才真正與他的名字相符合了。

從以上這幾個例子可以看出,他在《與魏居士書》中譏諷陶淵明以及所表露出的那種庸俗觀點,並非偶然。

閒說這些,不免爲王維在做人處世方面的格調不高而惋惜。但他在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他在文學與藝術上的重大成就卻是不可抹滅的。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