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從政變地點、歷史發展、政治局勢三個角度,分析玄武門之變

從政變地點、歷史發展、政治局勢三個角度,分析玄武門之變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1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家好,說起玄武門之變的話,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即公元626年7月2日,李淵的二子秦王李世民伏兵於玄武門,擊殺了前來皇宮議事的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同時李世民安排的另一支軍隊進入皇宮控制了大內。而太子府的翊衛車騎將軍馮立聯合副護軍薛萬徹、屈直府左車騎謝叔方等人反擊,他們率領東宮和齊王府的精銳兵馬兩千人反攻玄武門。隨後尉遲恭拿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首級給玄武門下的李建成一方的士兵看,結果東宮和齊王府的士兵立刻潰散,由此李世民取得了政變的勝利。

在這場政變結束後,李世民被李淵立爲太子,不久後登上皇帝之位,史稱玄武門之變。玄武門之變通常被認爲是李世民和李建成的儲位爭鬥,但是過於強調個人因素。我們可以拋開個人因素從三個角度,即政變地點,歷史發展、政治局勢、來看待玄武門之變。就會知道李世民所做的事情實際上都有各自特殊的因素在決定,並非是李世民天賦異稟所致。

從政變地點、歷史發展、政治局勢三個角度,分析玄武門之變

政變地點:爲什麼政變會發生在玄武門

玄武門在唐朝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地點,在唐代前期發生的多次政變都與玄武門有關,除了唐朝初年李世民發動的玄武門之變外,還有三次:

神龍元年(705年),張柬之等大臣率領左右羽林兵五百餘人進攻玄武門,擁戴太子李顯登基,誅殺了武則天的寵臣張易之和張昌宗。景龍元年(707年),太子李重俊發動兵變,誅殺武三思父子,意圖攻破玄武門殺死韋皇后,但是在玄武門被擊敗,最後被殺。唐隆元年(710年),臨淄王李隆基發動兵變,他利用禁軍“萬騎”誅殺韋皇后和安樂公主,也是攻破玄武門進入皇宮。如果不細讀歷史的話,有人肯定會認爲玄武門的風水有問題。然而事情的真相和風水無關,是玄武門的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政變必須在玄武門發生。

中國古代喜歡把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方之神作爲東西南北四方的代稱,所以唐代宮城的北門被叫做玄武門,如上圖所示,唐代的玄武門其實有兩個,一個是太極宮的玄武門,一個是大明宮的玄武門。唐高宗之前的唐朝皇帝主要在太極宮處理政事,唐高宗之後的唐朝皇帝基本上都在大明宮處理政事。皇帝的活動中心自然是帝國的政治中心,所以作爲政治中心的太極宮和大明宮的安全自然是重中之重。

太極宮和大明宮的外圍都有城牆作爲支撐,能夠聯通外界的就只有城門,在隋唐時期,大臣一般是通過玄武門進入皇宮和皇帝相見。以太極宮爲例,太極宮南面的承天門一般是不會開啓的,只有接見萬國使者、每月朔望聽政以及遊獵時候纔會開啓。所以玄武門的第一個重要作用顯示出來了:朝廷或者其他人覲見皇帝,一般只會通過玄武門。

太極宮的東面和西面分別是東宮和掖庭宮,南面是皇城,只有北面的玄武門所在的區域屬於平野,易於發埋伏軍隊發動進攻。大明宮的東西兩側是城牆,南面直面長安,也只有北面易於進攻。所以玄武門有着第二個重要作用:玄武門的地理條件決定了它是政變的必爭之地。

玄武門作爲緊要的城門,唐代皇帝爲了守護它,一般都會設置親信率領的禁軍在此駐紮,這支軍隊就是北門禁軍。同時唐朝也設置了嚴格的進出城門的制度,《新唐書》記載:宮殿門、城門,給交魚符、巡魚符。左廂、右廂開門符、閉門符。不按照制度辦理的士兵會被懲罰甚至處死。但進出城門的主動權還是掌握在禁軍手中。所以玄武門也有第三個重要作用:玄武門駐紮的禁軍如果被收買,可以輕易攻入皇宮。

從政變地點、歷史發展、政治局勢三個角度,分析玄武門之變 第2張

回到唐初的玄武門之變上,我們可以用這三個因素很清楚的看到李世民爲什麼要在玄武門發動政變:

作爲軍事家的李世民,肯定對於玄武門的地理環境十分敏感,很容易在這裏埋下伏兵。李建成和李元吉覲見李淵必須經過玄武門,可以設下埋伏等待李建成到來,然後擊殺。北門禁軍的敬君弘和常何被李世民收買,玄武門的門禁早就在李世民的掌握之中。所以玄武門之變發生在玄武門是歷史的必然,李世民選擇玄武門作爲政變地點也是玄武門的重要位置的決定的。

歷史發展:自兩晉南北朝以來皇子掌兵和太子監國的矛盾

唐朝前期的政治制度延續自隋朝,隋朝的制度設計延續自南北朝,而南北朝時期的一項政治傳統被保留了下來傳承到了隋唐時期,那就是皇子掌兵。皇子掌兵雖然在中國歷史上隨處可見,但是把皇子掌兵制度化的時期還是南北朝。

追溯南北朝時期皇子掌兵的源頭應該是曹操。曹操生活在東漢末年的亂世之中,亂世之中大部分人是朝秦暮楚、反覆無常的,所以曹操對於手下將領根本不信任。在前期曹操作戰時經常是自己統兵,在後期則是交給了自己信任的親屬曹氏和夏侯氏,目的是爲了防止軍權旁落,威脅曹氏一族的統治。這就是皇子掌兵的雛形——宗室掌兵。

此後繼承曹魏制度的晉朝司馬家族把宗室掌兵發揮到了極致,晉武帝司馬炎大肆分封自己的兒子和親屬爲王,並且給予節制一方的權利,最後釀成了八王之亂,宗室和皇子殺作一團導致西晉滅亡。西晉的滅亡告訴人們,宗族子弟即使血緣相近,但爲了權力可以自相殘殺。

從政變地點、歷史發展、政治局勢三個角度,分析玄武門之變 第3張

但是爲什麼宗室掌兵還是延續下去呢?

在西晉之後幾百年的亂世裏,作爲君主最信任的還是血緣親族,對於異姓將領多持猜疑的態度,君主們害怕臣子會重演司馬氏謀朝篡位的案例,所以多以宗室掌兵或者出鎮地方,以此保證軍權把握在皇家手裏。提高宗室成員的地位,以宗室掌握軍權,在軍隊令行禁止的情況下,很容易樹立宗室的權威,這樣有助於維護國家在皇族的統治之下。宗室掌兵後,皇帝既是帝國的君主,又是家族的首領,這樣國家既處於皇帝的控制下,又是家長的控制下,有利於鞏固皇權的地位。雖然宗室之間會相互殘殺,但是這只是副作用,宗室掌兵在整體上還是維護了封建帝制家天下的制度。

宗室掌兵此後逐漸變成了皇子掌兵,進而發展成皇子掌兵對外征戰而太子留守國都的模式,這是因爲皇帝連宗室也不信任了,只信任自己的兒子。但是皇子掌兵就有一個副作用,那就是皇子相爭。對外征戰的皇子手握兵權對太子的威脅極大,翻閱兩晉南北朝的歷史,就會發現很多這樣的例子:

漢趙時期,太子劉和在父親劉淵身邊,皇子劉聰負責征戰四方,劉淵去世後,劉聰就殺了劉和,奪了皇位。後趙時期,石勒的侄子石虎長期在外征戰,手握軍權,在石勒去世後殺了石弘,登基稱帝。此後的北魏和南朝開始實行皇子或者宗親出鎮地方,但是皇子或者宗親掛帥出征也是常態。北周時期的宇文護殺死孝閔帝宇文覺和武成帝宇文毓,這也可以看作是皇子掌兵之後對於太子產生威脅的一種畸形模式。皇子作爲統帥在對外征戰的過程中,勢必會創建自己的幕府,同時招攬幕僚和親信,加之地方上的士族和軍事武裝力量支持統兵的皇子,這使得掌兵的皇子擁有挑戰中央的權力,爲了奪取最高統治權,兄弟相殘自然會屢次發生。

兩晉南北朝時期皇子掌兵的政治傳統延續至隋朝。到了隋王朝,楊堅由於是謀朝篡位,北周的地方將領曾經發動反叛。楊堅爲了維護統治,又大肆發揚皇子掌兵和出鎮地方的傳統,開皇元年(581年),楊廣出任幷州總管、楊秀爲益州總管,楊俊爲秦州總管。此後又是楊廣掛帥出征南陳一統天下。

所以在唐朝初年也保留了這種政治格局,李淵坐守中央,李建成作爲太子留守長安,李世民作爲次子擔任唐朝的統帥四處作戰,擊垮唐朝的敵人薛舉、王世充、竇建德等人,最終一統天下。從歷史發展來看,這不過是魏晉南北朝時代乃至隋朝時期皇子掌兵的延續,所以李世民才能開府徵辟幕僚,在征戰的時候招攬親信武將,形成了唐朝初年勢力龐大的秦王府。而殺死李建成和李元吉,奪位稱帝,不過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皇子奪權的復現而已。

從政變地點、歷史發展、政治局勢三個角度,分析玄武門之變 第4張

政治局勢:功臣集團和皇帝的矛盾

我們從政治局勢來看玄武門之變,就需要弄清楚一個問題——玄武門的目的是什麼?很多人受到演義和電視劇的影響,會誤認爲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的目的是殺死李建成爲首的太子黨,解決太子黨對於自己的威脅。

但從事實上看,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針對的是唐高祖李淵,並非太子李建成。在唐初政局的後期,實際上是唐高祖有意扶持李建成和李元吉組成的太子黨,針對以李世民爲首的秦王府諸多官僚和武將。

據《舊唐書 杜如梅傳》記載在武德初年,李淵就有意識的調走李世民身邊的人以求削弱李世民的勢力。此外在李世民打敗王世充、竇建德之後,李淵就不再安排李世民領兵出征,以此削弱李世民的兵權。在玄武門之變爆發前傳來突厥南侵的消息,李淵把李世民手下的將領例如尉遲恭、秦叔寶、程知節調往李元吉手下,試圖挖空秦王府。至於說唐高祖李淵爲什麼要削弱李世民的勢力,就在於李世民和他的黨羽已經威脅到了李淵的統治。

圍繞在李世民身邊的人有一個共性,他們大部分是唐朝的開國武將。比如尉遲恭,侯君集、張公瑾等人,這些人一直在李世民的率領下征討四方,擊敗隋朝末年的諸多割據勢力,但是他們沒有多少封賞。武德元年(618年)李淵分封太原起義功臣,武德三年(620年)李淵分封開國功臣,這些功臣很多都是李淵的親信和隋朝投降的大臣,比如裴寂,陳叔達,蕭瑀、竇抗等人。

作爲唐朝最大的功臣李世民地位還是秦王,而且還受到打壓,這無疑會加劇李世民和他的親信搶班奪權的做法。其實在此之前,李世民已經有了奪嫡的想法,從當時的形勢來看,李世民最好的選擇是學習楊廣。楊廣和李世民類似,楊廣有平定陳朝功勞,同時有着自己的勢力,而且楊廣兵不血刃得清除了自己的大哥太子楊勇,順利奪下皇位。自然值得李世民模仿。

但是在當時李世民卻不能成功效法楊廣。一方面是因爲太子李建成不會做第二個楊勇,他對於李世民非常警惕。另一方面李淵認爲隋朝的滅亡就在於隋文帝廢長立幼,他也不會認同李世民和平奪嫡的行爲。所以李世民只能選擇發動政變,最爲關鍵的是李世民的部下諸如尉遲恭等人早就已經蠢蠢欲動,不斷在李世民面前鼓動他奪嫡。

從政變地點、歷史發展、政治局勢三個角度,分析玄武門之變 第5張

所以玄武門之變的爆發只是一個時間問題,因爲功臣們和李淵有着巨大的矛盾,他們的矛頭直指李淵,在他們看來,只有李世民登基稱帝,他們的利益才能得到保障。殺掉李建成和李元吉是迫使李淵承認李世民爲皇帝的手段。所以玄武門之變爆發後,李淵下令軍國大事交由太子李世民處置,兩個月後李淵退位。而在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重新封賞功臣,參與玄武門之變的功臣都有獎賞。

唐初的武將功臣集團對於唐高祖李淵封賞不滿,自然要發動反抗浪潮,只不過在唐朝初年的情況比較特殊,因爲皇子李世民是唐初功臣集團的代表和領袖,而李世民本人還是最大的功臣,朝廷對於流血犧牲的前方將士沒有做出足夠的報答,自然會由功臣集團的領袖李世民對李淵發動政治攻勢,只不過李世民是皇子,就變成了皇室的內部流血政變,否則就變成了改朝換代。

結語

如果從以上三個角度觀察玄武門之變,我們就會發現歷史的奇妙之處。李世民的政變是魏晉南北朝以來的皇子掌兵奪權的傳統,也是唐朝初年功臣集團和李淵發生矛盾的產物,甚至政變的地點玄武門都是歷史環境的選擇。但是李世民作爲一個天賦異稟的領袖,他能夠指揮自己的部衆和手下快速擊敗李建成和李元吉,控制李淵,這完全是個人能力的問題。

歷史是時代發展和個人能力相互結合推進的,李世民在面對歷史發展的洪流面前,只能順應時代做出了自己的選擇,而其中不可逆的因素自然就是時代發展的趨勢,正如李世民跳不出皇子奪權和功臣奪權的怪圈,這也是歷史的必然性在作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