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什麼是渭水之盟?李世民爲何會認爲是奇恥大辱?

什麼是渭水之盟?李世民爲何會認爲是奇恥大辱?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9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渭水之盟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渭水之盟大唐到底賠了什麼,讓李世民認爲是奇恥大辱?首先,賠了些財物,不過這些是小意思;真正讓李世民感覺到奇恥大辱的,是因爲賠了自己的尊嚴。

哦不對,其實自李淵父子在太原開始造反那一刻起,他們就一直在突厥人面前直不起腰來。

鹹魚翻身的東突厥:中原的苦主、李氏的“恩公”

突厥,是在南北朝後期強勢崛起的草原新貴,曾經讓北齊、北周爭先恐後的巴結。

隋朝建立後,隋文帝楊堅採用長孫晟(李世民的岳父)“遠交而近攻、離強而合弱”的戰略,依託隋朝強盛的實力,首先壓迫、引誘突厥分裂爲一東一西,其後經過一番削弱,最終扶植了最弱小的啓民可汗成爲東突厥首領,將其變成替隋王朝守邊的藩屬政權。

不過這並不代表能永遠高枕無憂,歷史上的遊牧民族,從來都是“弱則畏服,強則侵叛”,當雙方形勢變化後,總會冷不丁找機會反咬一口。

楊廣在位後期,隋王朝國力逐漸被消耗,而東突厥的實力則逐漸恢復;此外,負責處理藩國事務的裴矩嚴重失誤,對方逐漸產生離心。公元615年,當楊廣正在巡邊時,突然遭到數十萬突厥騎兵的奇襲,其後更是慘被包圍在雁門郡長達一個多月。

接下來,中原大亂,大量隋人逃往草原避難;而東突厥失去了中原王朝的管控後,開始撒了歡一般大肆擴張,很快就恢復了當初的實力。史書這樣描繪當時的情形:“東自契丹、室韋,西盡吐谷渾、高昌諸國,皆臣屬焉。控弦百餘萬,北狄之盛,未之有也。”

什麼是渭水之盟?李世民爲何會認爲是奇恥大辱?

除了擴充傳統勢力範圍外,東突厥還反客爲主,開始積極干預中原事務:隋朝以前不是最喜歡以夷制夷、離間分化突厥人嗎?如今咱也來一招以彼之道、還施彼身。

於是乎,當時北方的所有梟雄,背後多少都有突厥人的影子。其中,劉武周、樑師都、郭子和,都是由突厥人直接扶植起來的代理人。(這一幕,像極了近代歐美列強扶植北洋軍閥)

到了公元617年,眼見隋朝大勢已去,鑑於“肥水不流外人田”,楊廣的表哥、在太原負責對抗東突厥的李淵,決定下手突襲關中。

爲了避免被前後夾擊,同時也出於藉助外援的現實需要,李淵在劉文靜的建議下與突厥結盟。根據史書記載,他開出的條件是:“若能與我俱南,願勿侵暴百姓;若但和親,坐受寶貨...”即突厥出兵幫忙,李淵則回饋財物、承諾和親。至於雙方到底咋談的,書上沒記,咱們也別猜,都懂的。

雙方一拍即合,畢竟對突厥人來說,多方下注更能規避風險。李氏父子西進關中的途中,突厥人首先送來戰馬千匹,後來更是直接派了2000騎兵,幫助李淵打下了長安。

面對突厥人越來越大的胃口,唐王朝飽受羞辱、忍氣吞聲

入主長安後,李淵也兌現諾言,對自己的恩公進獻財物毫不手軟:“高祖即位,前後賞賜,不可勝紀”;而突厥人則依仗自己對唐王朝的恩惠,越來越驕縱。突厥使者到達長安後,屢屢違法亂紀、橫行街市。而當時的唐王朝正焦頭爛額的忙着平定中原各方勢力,壓根不敢得罪這位蠻橫的大爺。

但這一期間的突厥,頂多還只是求財,派兵襲擾的事雖然出現過,但並不是主流。不過,隨着頡利可汗即位,突厥人的野心開始變了質。

一方面,頡利對自己日漸強盛的實力志得意滿;另一方面,對亂成一鍋粥的中原心生不屑。此外,他的“可賀敦”(妻子),正是當初跟突厥和親的隋王朝義成公主;出於對李氏的憤恨,她極力鼓動頡利打着“回饋隋文帝恩惠”的旗號逐鹿中原、找李淵家族的不痛快。

於是,從公元621年開始,頡利可汗首先扣留了長孫順德等唐朝使者,其後開始持續南侵。此外,他們還把楊廣的孫子李政道接到突厥,安置在定襄城,並把他立爲隋王,將突厥境內的漢人都交給他管理,在名義上,隋王朝得到了延續,這對李唐政權而言無異於如芒在背。

什麼是渭水之盟?李世民爲何會認爲是奇恥大辱? 第2張

面對裝備精良的突厥鐵騎(突厥人打鐵出身),正致力於對付劉黑闥等割據勢的唐軍分身乏術,吃了不少虧。比如在公元621年8月,突厥入侵代州,唐軍行軍總管王孝基全軍覆沒;第二年,頡利與劉黑闥聯手,擊敗並殺害了唐軍代州總管、定襄王李大恩;隨後,接連襲擾岷州、幷州、原州、廉州、夏州等地,規模龐大、橫行無忌:“突厥精騎數十萬,自介休至晉州,數百里間,填溢山谷”,大塘北方境內,密密麻麻,到處都是突厥鐵騎。

鑑於中原還沒統一,李淵的對策是邊打邊和談;突厥人則見利則進、不利則退,來去如風,就像狗皮膏藥一樣牢牢粘在大唐的背後。到了公元624年,他們的兵鋒甚至殺近關中地區。

唐王朝真心不堪其擾、精疲力竭,甚至有大臣建議:突厥之所以屢屢騷擾關中,是因爲長安城內的財物、女子太多了;因此,不如燒掉長安,往東南遷都,突厥人自然沒啥動力再來打咱們了。

對於這種想法,只有倆字形容:幼稚!真當突厥人是劫匪呢?人家要的不僅是錢,更是命。

然而,也許李淵已經到了病急亂投遞的地步,據說他還真的派人去樊城一線實地考察。不過,在李世民等人的苦苦勸諫下,此計劃最終沒有實施。

在北方軍閥的勾結下,突厥南侵的腳步從未停歇。同年8月,“頡利、突利二可汗舉國入寇”,數十萬大軍逼近關中,李世民親自迎擊。關中正值多雨季節,唐軍後勤不繼;加上連年征戰,“士卒疲於徵役,器械頓弊”,朝廷內外憂心忡忡。

兩軍在五隴阪(今陝西鳳翔西)對陣後,李世民審時度勢,決定盡力避免作戰,他軟硬兼施、恩威並用,跟對方打起了心理戰;而對突厥人而言,當時的陰雨天也不利於己方作戰。最終雙方達成了和親協議,李世民本人甚至還跟突利可汗(突厥小可汗)結成了異姓兄弟。

但這畢竟只是對方的權宜之計。公元625年7月,十餘萬突厥騎兵捲土重來,唐軍幷州道行軍大總管張瑾全軍覆沒、行軍長史溫彥博被俘。最終在李靖、李道宗的搏命反擊下,突厥人這才撤退。

到了公元626年6月,突厥人再次策劃大規模入侵。而此時已經基本統一中原的李氏兄弟,把精力轉向了內鬥上。得知突厥人來襲,李建成謀劃趁機剝奪李世民的兵權,改由齊王李元吉迎敵;不甘束手就擒的李世民,則當機立斷發動了玄武門事變,逼迫李淵把自己立爲皇太子。沒過多久,李淵退位自稱太上皇,李世民全權掌握了唐王朝。

什麼是渭水之盟?李世民爲何會認爲是奇恥大辱? 第3張

突厥人獲悉後,很快給他送了份不太友好的“大禮”。

兵臨城下,突厥人送給李世民的下馬威

聽說李世民發動宮廷血案、逼迫父親交權,突厥人認爲,此時的唐王朝必定動盪不安,正是趁火打劫的大好機會。

同時,李世民通過不正當手段奪位,如果在面對突厥大軍時掉了鏈子,一定會威風掃地、顏面盡失,搞不好大唐就此分崩離析,突厥人的好日子可就唾手可及了。

帶着這樣的如意算盤,頡利可汗叫上突利,一共徵發了精騎十餘萬狂奔而下,一路所向披靡,尉遲敬德雖在涇陽奮戰,但仍無濟於事。最終,突厥大軍如入無人之境,直接殺到距離長安僅40裏的渭水便橋之北。

而在此時,長安城內能夠調集的兵馬僅有數萬人,這一場景,甚至比當初劉邦被圍白登還要危險,畢竟這裏是大唐王朝的國都,背後退無可退。

此時的李世民僅僅28歲,頡利正是要看看這位年輕人怎麼應對這一千古難題。

作爲身經百戰、多次面臨險境的老江湖,李世民雖然憤怒,但並不慌張。他略加思索,很快整理出了要點:

自己如果閉門固守,突厥人必定會在關中大肆掠奪,老百姓生靈塗炭,自己的威信必將蕩然無存;

若集結城內兵力,依仗主場之利與突厥人血拼,同時召集各地唐軍勤王,雖然鹿死誰手尤未可知,但一來會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二來難以一戰殲滅突厥人,從此雙方結下深仇大恨,中原從此永無寧日。

同時,目前自己剛剛即位、大唐也剛剛統一中原,自己要理順朝野關係、穩定人心;經歷戰火十餘年的中原需要休養生息、恢復秩序,如果立即陷入與突厥的鏖戰,可能出現的後果將不堪設想。

因此,他在做好佈置後,自己帶着高士廉、房玄齡等6名親信前往渭水,跟頡利可汗隔着渭水談判;其後,諸路唐軍陸續趕到,雖然數量處於劣勢,但“旌甲蔽野,軍容甚盛”,面對殺到家門口的敵人,無不氣憤填膺、殺氣騰騰。

什麼是渭水之盟?李世民爲何會認爲是奇恥大辱? 第4張

此時的雙方,比的不僅僅是軍隊陣容,更是心理、意志與決心。面對剛柔並濟的李世民,頡利再三斟酌,決定借驢下坡。畢竟拉開陣勢對衝,自己一方並不一定佔據優勢,何況長孫無忌、李靖正在幽州,隨時可能抄自己的後路。

最終李世民對突厥“卷甲韜戈,啖以金帛”,對方則見好就收。雙方結盟後,頡利賺得盆滿鉢滿,大大咧咧的返回草原。而唐王朝也避免陷入自己並沒有準備好的大戰,進入了難得的休養生息階段。

但這件事對李世民的刺激有多大?從他接下來的舉動就可見一斑。當上皇帝后,他一邊處理政事、一邊在皇宮內親自練兵:“戎狄侵盜,自古有之,患在邊境少安,則人主逸遊忘戰,是以寇來莫之能御”。周邊的戎狄侵擾中原,自古以來早已成爲常態;敵人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主安於現狀、放鬆警惕。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最好的辦法就是警鐘長鳴、練兵千日。“突厥入寇,則爲汝將,庶幾中國之民可以少安乎”,一旦突厥入侵,朕還是親自當你們的將領,這樣,中原的百姓也許能過上安寧的日子了。

苦心人天不負,三年後,大唐蒸蒸日上,突厥則內亂頻發,李世民抓住機會,派出李靖、李世勣等大軍,將曾經耀武耀威的東突厥一戰滅國,囂張無比的頡利可汗被活捉到長安,終生未能回到草原。

面臨羞辱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的不冷靜應對方式;不爭一時之氣,不逞匹夫之勇;審時度勢、韜光養晦,首先發展自己,其後抓住敵人的弱點、一擊致命,這正是傑出政治家與莽夫的區別。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