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渭水之盟的真相是什麼?爲什麼李世民會覺得這是恥辱?

渭水之盟的真相是什麼?爲什麼李世民會覺得這是恥辱?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8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渭水之戰,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在唐太宗李世民波瀾壯闊的一生裏,武德九年(626)八月三十日的“渭水之盟”一幕,卻是無比憋屈的時刻:是年七月起,東東突厥二十萬大軍破關南下,一路推進到距離大唐國都長安不遠的渭水便橋畔(今陝西咸陽西南),等於“刀尖頂到大唐鼻尖子上”。登基才二十多天的唐太宗李世民,僅帶六人六騎來到渭水邊,與東突厥頡利可汗一番憤怒交涉,終於令東突厥大軍撤退,是爲“渭水之盟”。

渭水之盟的真相是什麼?爲什麼李世民會覺得這是恥辱?

當然,雖說史料裏對這段歷史的記載,處處透着唐太宗李世民的大智大勇。但細細一品,就知其中的屈辱:當時的情況是,長安城兵力空虛,已經危如累卵,重兵壓境的東突厥大軍志在必得,怎會因爲唐太宗幾句“怒斥”就乖乖走人?真實的原因是,一方面唐太宗陳列精兵,擺出了決死一戰的架勢。另一面又“施以小惠”,送了大量的玉帛才把人哄走。

“渭水之盟”後的一個細節,也足以說明這個“和平條款”的恥辱程度:東突厥撤兵後的是年九月,唐太宗還通過外交途徑,向東突厥要回了大量被擄掠的大唐百姓。只看這一條簡單掌故,就知道“渭水之盟”前後,東突厥軍隊到底在大唐境內幹了什麼——先被東突厥侵略,然後被打到都城門口,最後花錢換和平。這,就是“渭水之盟”的真相。

而且,放在中國傳統文化裏,“渭水之盟”這種“換和平”方式,屬於典型的“城下之盟”。等於是被人打得一敗塗地,再在人家刀鋒下咬牙籤“盟約”。照着《左傳》裏的形容說“城下之盟,有以國斃,不能從也”——就算有臉籤,也丟不起這人。“渭水之盟”就是這類。

當然,雖說如此,可要是放在某個“花錢買和平”成習慣,爲了“和平”可以“認大爺”“稱臣”“割地”“殺良將”的王朝裏,這“渭水之盟”也許真不算個事兒。不就是捱了打賠了錢嘛,只要能太平幾天,吃點虧就吃點虧嘛。但剛吃完大虧的唐太宗李世民,顯然不是這麼想。東突厥人前腳剛撤走,他就給大臣蕭瑀等人說了八個字:將予取之,必予固之——_這事兒,沒完!

接下來的幾年,唐太宗更用實際行動證明,“渭水之盟”在他看來有多恥辱?比起後面某“富庶王朝”在“花錢認大爺買和平”後就刀槍入庫,放心紙醉金迷“瞎糟”的一幕來。東突厥退兵一個月後,即武德九年九月,唐太宗就頒佈了《備北寇詔》,開始整頓北部邊防。而後又頒佈了《閱武詔》,下令加強軍隊訓練。幾乎是磨刀霍霍,誓要一雪前恥。

而且在“磨刀”這事兒上,唐太宗對自己也特“狠”:他每天都要抽調數百精兵,親自帶着他們在顯德殿操練騎射,“玩命”一幕把大臣們都嚇得不輕——這麼多驕兵悍將抄傢伙上殿,萬一誰想作亂怎麼辦?唐太宗卻不看這個:“封城之內,皆朕赤子,朕一一推心置其腹中,奈何宿衛之士亦加猜忌乎?”只要能雪恥東突厥,該玩命就得玩命。

當然,唐太宗如此“玩命”,當然不止在渭水邊的恥辱,因爲他更明白:對於這個新生的大唐王朝來說,東突厥,就是必須打翻的夢魘!

雖然說起“開局一個破碗”的王朝,大家的第一反應往往是明朝。其實唐朝的“開局”,也可以說是“破到家”。大唐雖然是公元618年建國,但統一戰爭卻打到627年,大江南北亂成一鍋粥。唐太宗登基時,全國的戶數不過三百萬,昔日富庶的中原大地“煙火尚希,灌莽極目”。正是國力極度疲弱的時候。但北方的東突厥汗國,卻正是如日中天時。

渭水之盟的真相是什麼?爲什麼李世民會覺得這是恥辱? 第2張

作爲中原王朝的“老對頭”,東突厥在大唐立國早期,也是“很有想法”:從唐朝立國到“渭水之盟”的八年裏,東突厥大軍幾乎年年入侵,八年裏僅史料有記載的“東突厥入寇”事件,竟就有四十次之多。其範圍更是遍佈靈州、原州、幷州、朔州、幽州等戰略要地,幾乎覆蓋唐王朝從東到西的北部邊境。而面對“以甲冑爲常服”,裝備精良且戰力兇悍的東突厥大軍,唐朝軍隊更是屢戰屢敗,甚至出現過全軍覆沒的恥辱戰例。

而除了屢屢侵擾外,東突厥更是花盡心思,給初立國的大唐“卡脖子”:東突厥先後扶持了劉武周、樑師都、楊政道等傀儡政權,這些人各個盤踞戰略要地,日常“挾東突厥自重”,打起仗來就積極帶路,來回攪亂唐朝邊陲。東突厥更是趁機渾水摸魚,不停撈好處。甚至出使大唐的東突厥使臣也因此“多暴橫”,處處在唐朝面前抖威風。

也因爲“捱打”“被卡脖子”的次數太多,唐朝立國後,很多文武官員都對東突厥極爲恐懼。“玄武門之變”前,大唐“合法太子”李建成就發表神論,認爲大唐之所以挨東突厥打,主要是定都有問題,只要咱們把都城遷到中原地帶,躲開了不就沒事了?還有官員隨聲附和,主張乾脆“遷都”的時候把關中平原的糧食物資統統燒光,青壯年統統遷走,東突厥搶不着,也就“不來了”。幸虧當時還是“秦王”的李世民竭力阻攔,才避免了一場歷史慘禍。

做“秦王”時都能看得明白,“君臨天下”的唐太宗李世民,當然更明白該怎麼做。

所以,“渭水之盟”後的幾年裏,除了“玩命練兵”外,唐太宗也一直在縝密佈局:大唐的國力民生百廢待興是事實,但對東突厥的仗不但要打,也必須以最高的效率打——太原等戰略要地,早早就興建了大量屯田,常年依附東突厥屠戮邊民的樑師都,也終於被唐軍剪滅。他昔日盤踞的夏州,變成了大唐北進的橋頭堡。東突厥治下的薛延陀、回紇等部落,甚至東突厥“柱石”突利可汗,也統統被大唐爭取過來。對東突厥的“戰略合圍”,已然形成。

渭水之盟的真相是什麼?爲什麼李世民會覺得這是恥辱? 第3張

然後,就有了貞觀三年(629)十一月,那一場蕩氣迴腸的出征:大唐六路大軍十幾萬人,如呼嘯利箭直撲北方草原。茫茫暴雪中,大唐戰神李靖以三千精兵直撲定襄,一口氣摧毀東突厥大軍的“心臟”,而後又乘勝追擊,在陰山拿下東突厥牙帳,俘虜十多萬人。三年前還在渭水畔大放厥詞的頡利可汗,也被他的親叔叔捆了送到長安——曾經統治東北亞草原的東突厥汗國,就這樣一戰而亡!

正是這一仗,奠定了唐太宗“天可汗”的地位,也正是這一仗,吹響了唐王朝大國崛起的號角。更是這一仗,爲中國歷史上的“貞觀盛世”,打出了和平的環境。今天令多少後人仰望的“盛唐時代”,也是以此爲起點。所以當勝利消息傳來時,唐太宗君臣徹夜歡宴,連“太上皇”李淵也親自彈琵琶。雖然唐太宗自己說,當年李淵向突厥稱臣的恥辱,可以一戰洗雪。但他也一定明白:渭水之盟的“仇”,也報了。

拋開歷史的恩怨,單看從“渭水之盟”到“夜襲陰山”的全程,唐王朝以其堅韌執着,在中國歷史上,書寫了大國崛起的樣板,更留下了沉甸甸的硬道理:強敵壓境不可怕,蒙受恥辱也並非絕境,但一味的妥協求和,根本換不來和平,唯有正確的戰略應對,紮紮實實的自強建設,纔是王道!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