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李世民爲什麼能在不利的形勢下,與突厥簽訂“渭水之盟”?

李世民爲什麼能在不利的形勢下,與突厥簽訂“渭水之盟”?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8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李世民的故事大家喜歡嗎?今天小編就爲大家詳細解讀一下~

唐大宗李世民(公元598年一公元649年)隴西狄道(今甘肅省臨洮縣)人,唐朝第二位皇帝(公元626年一649年在位),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他曾在唐初發生的涇陽之戰中,在己方處於不利的形勢下,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和過人的膽量,竟能與突厥的頡利可汗簽訂“渭水之盟",成功逼退兵力和實力遠遠勝於自己的二十萬突厥大軍。他是怎樣做到的呢?

李世民爲什麼能在不利的形勢下,與突厥簽訂“渭水之盟”?

突厥是隋朝和唐初,北方的一個強大的民族,它分爲東、西兩部分,控制着東起興安嶺,西到裏海的廣大地區。隋末唐初,東突厥經常發兵南下,騷擾內地。北方的割據集團都極力同它和好,甚至向它稱臣,每年送許多財物給它。

唐朝初年,立國基礎不牢,既要鎮壓農民起義,又要消滅割據集團,也曾經向突厥稱臣,送給它大批財物和勞動人手。突厥卻不以爲滿足,常常向唐朝發動進攻,騷擾唐朝。隨着唐朝統一事業發展,疆域擴大,突厥的胃口也越來越大,不斷要求增加朝貢。

李世民爲什麼能在不利的形勢下,與突厥簽訂“渭水之盟”? 第2張

公元626年,當時的秦王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了長兄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齊王李元吉,逼迫李淵退位,自己就皇帝位,這就是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不到20天,突厥人認爲中原又出現混亂,想趁亂打劫。突厥首領頡利可汗立即親率20萬騎兵南下,首先進攻涇州,而後一路挺進武功。唐朝都城長安受到了威脅,長安城戒嚴。接着突厥大軍攻進高陵。李世民派出心腹,戰功卓著的勇將尉遲恭,作爲涇州道行軍總管抵達涇陽,防禦突厥。尉遲恭也非常給力,抵達前線後不負重望,立刻組織反功,與突厥軍隊在涇陽打了一場惡戰。尉遲恭一馬當先,勇不可擋,生擒敵軍將領阿史德烏沒啜,並斬殺突厥騎兵一千餘人。

雖然,尉遲恭在涇陽之戰獲得了小勝,但仍未遏制突厥大軍前進的步伐。頡利可汗一直打到離長安只有40裏的渭水邊。突厥20萬雄兵,列陣於渭水北岸,旌旗飄飄數十里。頡利可汗認爲唐太宗剛即位,內部不穩,一定無力抵抗,使先派使者進長安城見唐太宗,揚言100萬突厥大兵馬上就到。

李世民爲什麼能在不利的形勢下,與突厥簽訂“渭水之盟”? 第3張

由於突厥軍隊來得突然,唐朝沒有做好準備,京師兵力空虛,區區幾萬人馬根本不堪一擊。然而,身經百戰的李世民知道消極潰逃不但於事無補,反而會刺激突厥的入侵野心。於是,唐太宗乾脆橫下心來,決定用“疑兵之計”,威嚇頡利可汗,逼其退兵。唐太宗親自帶着高士廉、房玄齡等6名將領,騎馬來到渭水邊的便橋上,指名要頡利出來對話。唐太宗隔着渭水對頡利說:“我們兩家已經訂立了盟約,幾年來還給你們許多金帛,爲什麼要背信棄義,帶兵來犯?”

這時,唐軍的大隊人馬也抵達了橋邊,旌旗招展,鎧甲明亮耀眼,遮蔽原野。唐軍雖然人數衆多,卻絲毫不顯雜亂,他們軍容嚴整,儀態威武。

李世民爲什麼能在不利的形勢下,與突厥簽訂“渭水之盟”? 第4張

頡利聽了李世民的話後覺得理虧,又眼看李世民氣度非凡,泰然自若,而唐軍嚴陣以待,衆志成城。不禁地懷疑是否設有伏兵,並且這時突厥軍隊已作戰多時,早已疲憊不堪了。

頡利害怕了,表示願意講和。過了兩天,雙方在便橋斬殺白馬重新訂立盟約即渭水之盟。接着,頡利只好就退兵了,一場大戰終於偃旗息鼓了。回到家鄉的頡利可汗還向唐王朝進獻了馬三千匹,羊萬隻。

“渭水之盟"避免了唐朝在不利條件下的作戰,爲自己穩定局勢,爲發展經濟,積畜力量,贏得了時間,是唐朝與突厥強弱變化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