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走後門”一詞本來是什麼意思?與包拯有什麼關係?

“走後門”一詞本來是什麼意思?與包拯有什麼關係?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8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走後門”的故事大家真的瞭解嗎?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今若直前,萬一蹉跌,退將安託?要須留後門,則庶幾進取有據。”這裏所說的“留後門”,是指辦事“留退路”的意思。那麼“後門”一詞,始於何時呢?

“開後門”一詞,則首常見於明人王一鶚的《總督四鎮奏議十·舉劾四鎮將令疏》:“佔公匠六十餘名,各色各樣構建私開後門,物議沸騰。”這兒的“開後門”,就是指“開一扇門”,即在房子的兩邊或後邊開一些側門,以便捷人的進出。這就是“開後門”、“走後門”的初心。

如今常說的“開後門”或“走後門”,含義徹底發生變化,它就是指用不正當性的方式,以做到某類政治的或經濟發展的目的。

“走後門”一詞本來是什麼意思?與包拯有什麼關係?

宋徽宗崇寧年間(1102年),啓用蔡京爲相,蔡京剛開始嚴苛殘害元祐黨人。說白了元祐黨人就是指宋哲宗元祐年裏抵制變法維新的舊黨,以司馬光爲先,包含蘇東坡、蘇轍、黃庭堅等。

蔡京擬出了一個120人的巨大名冊,稱之爲奸黨,宋徽宗親自撰寫名字,刻於石邊,豎於端禮門口,世稱“元祐黨人碑”。但凡元祐黨人的子孫後代,一律不能留到京師,不能報名參加科學考察,並且碑上有名的人一律“絕不錄取”,並且一概不能出現和提及“元祐”的關鍵字。

“走後門”一詞本來是什麼意思?與包拯有什麼關係? 第2張

有一次宋徽宗和蔡京等重臣聽戲,一個伶人扮成宰相,坐下來傳揚朝廷之美。一個佛家弟子要求他簽訂准予遊方的文檔,宰相一看佛家弟子的戒牒,是元祐三年授予的,馬上收繳摧毀,還讓佛家弟子還俗。一個道士職業的度碟也丟了,宰相一問也是元祐年裏授予的度碟,馬上剝去道士職業的道服,使他做平頭百姓。

一個鄉紳是元祐五年得到薦舉的,依照對元祐黨人的現行政策,應當免去薦舉,部門管理高官的禮部未予錄取,把他趕跑了。

過了一會兒,宰相家負責人私人找搬遷的高官附在宰相的耳旁小聲說:“今日在財政,申請辦理夫君您的料錢一千貫,想不到剝出來的全是元祐年裏所鑄的錢,我向您請示報告這種錢我們究竟需不需要?”

“走後門”一詞本來是什麼意思?與包拯有什麼關係? 第3張

宰相低下頭想想大半天,悄悄地對高官說:“從側門搬進去。”邊上的伶人擡起手上持有的棍子,對着宰相的背脊就打,一邊打一邊罵道:“你保證宰相,原先也要是錢!”

大隋朝沿襲漢制,官衙縣衙全是坐南朝北。假如崗位高到可帶上妻子兒女就任,高官的妻兒老小一般 都安裝 在縣衙後宅。平常差旅來往,顧客走的都是中門,僅有私下非常好的朋友或是自己小輩才走後門入內。數百年後,貪佞之風大行,“走後門”一詞也由此而來。

傳說古時包拯就任開封府尹後,好久沒有老百姓來狀告,之後,他偶然發現其緣故:官衙大門口守護等級森嚴,守門官員也要索取行賄才令人進門處,這就是說白了“縣衙朝南開,言之有理沒有錢莫進去”。包拯懲罰了守門官員,並決策打開後門,讓老百姓隨意進出狀告。從而演變了“一扇門”和“走後門”2個叫法,但“走後門”的實際意義之後發生了重大變更,已不是原先的好事兒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