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戰國時期戰事不斷,秦國的統一是止戰的唯一途徑!

戰國時期戰事不斷,秦國的統一是止戰的唯一途徑!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2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戰國時期戰事不斷,秦國的統一是止戰的唯一途徑!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到了戰國後期,各國經過長年的征伐吞併,最後只剩下七個大國,而這七雄之間同樣戰事不斷,而且愈演愈烈。對於百姓來說,想要結束這種戰亂的局面,就必須有一國出來一統六國,這樣才能迎來真正的和平。最後是秦滅六國,完成了歷史首次一統全國的偉業。當然,很多人不明白爲什麼會是秦國做到了這件事,而不是齊國、楚國這樣的傳統強國。實際上,這也跟秦國的各項改革密不可分。

戰國時期戰事不斷,秦國的統一是止戰的唯一途徑!

秦爲何能橫掃六合,建立大一統王朝,是變革成功,是時代呼喚!

本期老龍將要和大家說一說的題目是《秦國橫掃六合,建立大一統封建王朝,是戰國時期時代呼喚》,主要敘說的是秦國是如何變法圖強,打垮六國,實現統一,建立大秦帝國的。

我們都知道戰國時代的特點就是各國諸侯爭奪土地人口的兼併戰爭連年不斷,戰禍極其殘酷。“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孟子·離婁上》)當時的軍隊與盜匪沒有什麼不同,他們一進入別國領土,就割掉莊稼,砍伐樹木,破壞城市,平毀溝池,焚燒房屋,搶劫牛羊,敢於反抗的民衆被殺掉,被迫屈服的便捆綁帶回作奴婢。

到了戰國晚期,中小國家基本上全被吞併,只剩下七個大國,戰爭規模卻越來越大並且更加殘酷。“齊以二十萬之衆攻荊(楚),五年乃罷;趙以二十萬之衆攻中山,五年乃歸。”(《戰國策·趙策三》)韓魏兩國連年遭到秦軍進攻,被屠殺的青壯年屍骨暴露全境,被掠賣流亡的老弱充當奴婢佈滿天下。據說秦趙兩國間的長平之戰,前後相持3年,趙軍總共被殲滅45萬人,秦軍也傷亡過半,出現了國內空虛的局面,兩家損失都很慘重。

所以當時人們就指出,這種兼併戰爭是國家的大災禍,戰時消耗大量人力物力,戰後安葬死者、醫治傷者、慰勞倖存者、補充武器裝備等等,官府和民衆公私雙方的損耗,十年的農業收入也補償不起來。他們認爲戰國的世道混亂已極,人民的痛苦也無以復加了。混亂的根源就在於沒有一個統一的政權,所以大國欺侮小國,戰亂不休。他們因而呼籲,要想天下安寧就必須統一。

戰國時期戰事不斷,秦國的統一是止戰的唯一途徑! 第2張

不但政治上需要統一,社會經濟的發展也提出了統一的要求。黃河流域是我國古代文明發展中心區,對於黃河的治理特別需要統籌全局妥善安排。早在春秋初年齊桓公召開的葵丘之會,就規定禁止各國修建危害鄰國的堤防。但是戰國時代各國興修水利卻大多是損人利己,不顧後果。

比如齊國與趙國、魏國以黃河爲界,趙魏地勢高,地勢低。齊國就修築堤防,把河水擋過去沖刷趙魏,趙魏也築堤防驅迫河水流回齊國。不僅兩岸有矛盾,上下游的衝突更尖銳。當時黃河中游有兩個小國東周和西周,西周在上游,東周在下游。東周想種水稻,西周卻不放水下去。有人還建議在東周改種小麥後再放點水給東周,破壞並誘使東周改種水稻,然後利用掌握水源來控制東周。

所以孟子指責當時許多水利工程是“以鄰國爲壑”,就是把鄰國作爲排放洪水的溢洪區,把災害轉嫁給鄰人。甚至不顧人民死活,在打仗時把河水作爲進攻或反擊的武器。如像公元前359年楚軍攻魏,就決黃河水淹沒魏國長垣周圍。公元前332年齊魏聯軍伐趙,趙國也決黃河水去灌齊魏聯軍,迫使其撤退。這樣必然破壞黃河水系正常流通,造成嚴重後果。沒有一個統一的政權,這個問題顯然也是無法解決的。

戰國時代的商業活動也有相當的發展,如像北方的駿馬、獵狗,南方的鳥羽、象牙,東方的魚鹽、紡織品,西方的毛皮等都在中原流通。所以水邊的人有足夠的木材,山上的人有充分的水產,農民不必做木器鍊鐵窯可以得到各種用具,工商業者不用耕田種地也有足夠的糧食。

戰國時期戰事不斷,秦國的統一是止戰的唯一途徑! 第3張

但是在諸侯割據稱雄的情況下,各國度量衡制度不一樣,貨幣也不統一,給商品交換帶來不便。更困難的是各地關卡林立,捐稅繁多,還有種種額外的敲詐勒索,對商業活動危害極大。

這些情況表明,當時的中國需要統一,統一已成爲時代的要求,人民的希望。而在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只能是通過征服活動來實現統一。

戰國七雄都在追求統一,而有遠見的一些人早就看出秦國獨具有利條件。在戰國晚期它是比較先進而富強的國家,在政治上、經濟上、軍事上,都比東方六國佔據顯著的優勢。

本來秦國僻處西陲,中原諸國開初瞧不起它,甚至不許它參加各國的盟會。直到秦孝公(前361—前338)任用商鞅變法,打擊奴隸制殘餘勢力,猛烈地推進封建地主制,移風易俗,纔打下富國強兵的良好基礎,並逐步向東方發展。其後秦惠王、秦昭王繼續擴張,一變而成爲先進的強國。

戰國末年的荀子曾經指出:秦國民衆純樸服從,官吏奉公守法,政府辦事效率高,是近乎理想的政治。秦國的軍制也能夠驅使民衆勇敢戰鬥,追求立功受賞,比齊魏的軍制優越。加之地理條件有利,農業生產技術先進,用牛耕田比較普及,物產豐富,又能利用水道漕運糧食,保證供應,所以秦軍常打勝仗。這說明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社會制度先進,上層建築基本上能適應社會經濟基礎發展的需要,所以進展迅速,後來居上。

秦昭王晚年,大商人呂不韋插手秦國政治,把一個落難王孫捧上了國王寶座,這就是秦始皇的父親莊襄王。呂不韋也得以升任秦國丞相,封文信侯,掌握大權。過了三年莊襄王死去,年僅13歲的太子政繼位,當時稱爲秦王政,國事仍由呂不韋主持。呂不韋是當時頗有政治才能的人物,他利用秦國傳統優勢,積極推進蠶食六國的統一活動,對秦國的發展曾作出貢獻。但是秦王政一天天長大,權力之爭逐步激烈。秦王政九年(前238),22歲的秦王政舉行冠禮,親自掌權,呂不韋從此失勢,終至被迫自殺。

戰國時期戰事不斷,秦國的統一是止戰的唯一途徑! 第4張

到這時,通過孝公以下六代的擴張,秦國已奪取了許多戰略要地和大片富庶地區,佔據了當時中國約1/3的土地,約3/10的人口和約6/10的財富,形勢極爲有利。但是,如果戰略錯誤,使東方六國真正聯合起來對抗的話,也存在失敗的可能。這種前景並不是過慮,就在秦王政掌權之前三年,楚趙魏韓衛五國還曾聯合攻秦,雖然由於五國內部矛盾並沒有取得什麼效果,卻也是一個危險的信號。

因此,秦王政親自主持國政之後,立即採用尉繚和李斯的計策,不惜代價收買六國權臣,對堅持抗秦的人物則設法刺殺,以破壞六國的團結和抵抗活動。然後派遣大軍乘虛而入,各個擊破。

這樣,經過將近十年的積極準備,在秦王政十七年(前230)開始發動統一戰爭,首先滅掉韓國。接着十九年滅掉趙國,二十二年滅掉魏國。但是同年攻楚的戰事卻受到挫折。

原來當秦王政籌劃滅楚時,他問李信需要多少軍隊,李信回答:20萬人就夠了。他又問王翦,王翦卻說非60萬人不可。由於順利拿下三晉而趾高氣揚的秦王政說:王將軍老了,膽子這麼小;李將軍果敢,他的意見對。就派李信率領20萬人攻楚,王翦便請病假退休回到頻陽。李信攻楚的大軍開初也還取得一些勝利,但後來卻被楚國名將項燕擊破,大敗逃回。

秦王政聞訊大怒。不過他是在困難時候能夠謙卑忍氣的人,連忙親自跑到頻陽去向王翦道歉,低聲下氣懇求王翦出馬。他接受王翦原來的主張,蒐羅秦國全部軍隊湊夠60萬人給他帶了去,到二十四年果然滅掉了楚國。緊接着在二十五年滅燕,二十六年滅齊,10年工夫,終於完成了統一大業,建立起規模空前的大帝國。謝謝您閱讀這篇文章,希望您對秦統一六國這件事會有自己的看法,您願意談一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