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清朝時期的武舉是如何進行的?考生需要進行幾場考試?

清朝時期的武舉是如何進行的?考生需要進行幾場考試?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清朝武狀元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不知道大家看完《武狀元蘇乞兒》後是不是對武狀元會非常的好奇,古代一向都是奉行“惟有讀書高”,那武狀元到底是算幾品官呢?是不是天生就會比文狀元官低一級?其實也是看分封,如果你是難得一見的武舉人才那也會得到皇帝的重用。下面就爲大家介紹一些武舉的開始內容,還是相當全面的,如果不好好練個幾年肯定沒辦法參加考試。

武進士是明清時武舉殿試及第者之稱。

以清代爲例,在鄉試文科舉行之後的兩個月,即於同年十月開武科鄉試。其內容分內、外兩場。外場試學射、步射、技勇等,內場默寫武經。在實施過程中是以外場爲主。

清朝時期的武舉是如何進行的?考生需要進行幾場考試?

會試也有武科,於鄉試武試的同年九月舉行。各省的武舉人蔘加,其考試的內容與鄉試武試同。主試武試名額無定員,臨時根據外場合格情況請旨定奪。通過會試的貢士,取得參加殿試的資格。

武貢土在複試之後參加殿試。殿試可分爲三日:第一日試馬步箭,第二日試弓刀石,第三日帶領引見,等侯欽定甲第。武進士殿試經欽定御批,分爲三甲:第一甲賜武進士及第,第一名爲武狀元,第二名爲武榜眼,第三名爲武探花,第二甲賜武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武進士出身。

清朝時期的武舉是如何進行的?考生需要進行幾場考試? 第2張

一:童試,在縣、府進行,考中者爲武秀才。二:鄉試,在省城進行,考中者爲武舉人。三:會試,在京城進行,考中者爲武進士。四:殿試,會試後已取得武進士資格者,再通過殿試(也稱廷試)分出等次,共分三等,稱爲“三甲”。

一甲是前三名,頭名是武狀元;二名是武榜眼;三名是武探花。前三名世稱爲“鼎甲”,獲“賜武堤及第”資格。二甲十多名,獲“賜武進士出身”資格。二甲以下的都屬三甲,獲“賜同武進士出身”資格。殿試的規格很高,一般由皇帝親自主考。考試揭曉後,在太和殿唱名,西長安門外掛榜,並賜給武狀元盔甲。然後由巡捕營護送武狀元歸第,炫耀恩榮。

第二天,在兵部舉行盛大的“會試宴”,又賞給武狀元盔甲、腰刀等,賞給衆進士銀兩等。清代科甲等級差別甚大,同樣是武進士,一、二、三甲的等級和榮譽卻大不相同。自然狀元是出盡了風頭的,登第後的三天內,可以披紅掛綵,上街誇官,真所謂春風得意、風光十足了。

清朝時期的武舉是如何進行的?考生需要進行幾場考試? 第3張

殿試以後,通常立即由兵部授予官職。順治三年(1646)丙戌科是清朝武舉第一科,當時規定武狀元授正三品的參將,武榜眼授從三品的遊擊,武探花授正四品的都司。二甲授正五品的守備,三甲授從五品的署守備。

康熙年間又有變動,改爲一半授營職,是直接帶兵的官,另一半授衛職,是皇帝的宮廷侍衛。雍正五年(1727)規定,武狀元授御前一等侍衛,武榜眼、探花授二等侍衛。再從二甲中選頭十名,授三等侍衛。其餘全在兵部註冊授於守備等營職。雍正以後各朝武進士的授官情況還有一些變化,不過所授品階基本上以康熙朝定製爲準,沒有太大的變更。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