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餃子在中國傳統節日中扮演什麼角色?歷史上又有哪些記載?

餃子在中國傳統節日中扮演什麼角色?歷史上又有哪些記載?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9.9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凡很多重要的中國傳統節日,餃子無疑在飲食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比如,大年除夕吃餃子,“破五”要吃餃子,入伏要吃餃子,立秋要吃餃子,到了冬至也要吃餃子,很多很多啦。下面就詳細說說。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中國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中國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爲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佳餚。

據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記載那時已有形如月牙稱爲“餛飩”的食品,和餃子形狀基本類似。到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據推測,那時的餃子煮熟以後,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裏混着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這種吃法在中國的一些地區仍然流行,如河南、陝西等地的人吃餃子,要在湯裏放些香菜、蔥花、蝦皮、韭菜等小料。

餃子在中國傳統節日中扮演什麼角色?歷史上又有哪些記載?

大約到了唐代,餃子已經變得和今天的餃子一模一樣,而且是撈出來放在盤子裏單獨吃。

宋代稱餃子爲“角兒”,它是後世“餃子”一詞的詞源。這種寫法,在其後的元、明、清及民國間仍可見到。

元朝稱餃子爲“扁食”。明朝萬曆年間沈榜的《宛署雜記》記載:“元旦拜年……作匾食”。劉若愚的《酌中志》載:“初一日正旦節……吃水果點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語。

清朝時,出現了諸如“餃兒”、“水點心”、“煮餑餑”等有關餃子的新的稱謂。餃子名稱的增多,說明其流傳的地域在不斷擴大。

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裏。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

有些地區的人家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徵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徵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徵三陽開泰。臺灣人吃魚團、肉團和髮菜,象徵團圓發財。

餃子這一節目佳餚在給人們帶來年節歡樂的同時,已成爲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餃子在中國傳統節日中扮演什麼角色?歷史上又有哪些記載? 第2張

除夕爲什麼吃餃子

中國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爲“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過年吃餃子有很多傳說,一說是爲了紀念盤古氏開天闢地,結束了混狀態,二是取其與“渾囤”的諧音,意爲“糧食滿囤”。另外,中國民間還流傳吃餃子的民俗語與女媧造人有關。女媧摶土造成人時,由於天寒地凍,黃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凍掉,爲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媧在人的耳朵上扎一個小眼,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黃土人的嘴裏咬着,這樣纔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爲了紀念女媧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狀,內包有餡(線),用嘴咬吃。

正月初五爲什麼吃餃子

除了年夜飯要吃餃子,正月初五叫“破五”,也要吃餃子。有一種說法是,從初一到初五幾天之內禁忌較多,人們不可“輕舉妄動”,一過初五,就基本上過了年禧,不再禁諱了,所以要吃餃子祝賀。特別的是,在今天津及附近地區(例如滄州市),還有"包餃子,捏住小人嘴"的習俗,說是讓小人來年閉上嘴,少說壞話。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