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傳統節日臘八節是怎麼來的?關於臘八節有什麼歷史記載?

傳統節日臘八節是怎麼來的?關於臘八節有什麼歷史記載?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8.3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臘八節,俗稱“臘八”,日期在農曆十二月初八。古時我國一些地方有在臘月祭祀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竈神、井神)、祈求豐收吉祥的傳統,也有“喝臘八粥”的習俗。相傳十二月初八這天還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之日,稱爲“法寶節”,是佛教盛大的節日之一。“臘八”一詞起源於南北朝時期,當時稱爲“臘日”,本爲佛教節日,後經歷代演變,逐漸成爲家喻戶曉的民間節日。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歲終之月稱“臘”的含義有三:一曰“臘者,接也”,寓有新舊交替的意思(《隋書·禮儀志》記載);二曰“臘者同獵”,指田獵獲取禽獸好祭祖祭神,“臘”從“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臘者,逐疫迎春”。臘祭的對象,則是祖先以及五位家神。臘八節又謂之“佛成道節”,亦名“成道會”。

傳統節日臘八節是怎麼來的?關於臘八節有什麼歷史記載?

歷史簡介

自上古時代起,有在臘日祭祀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竈神、井神)的習俗,祈求豐收和吉祥。據《禮記·郊特牲》記載,臘祭是“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漢應劭《風俗通義》:“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漢改爲臘。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禽獸,以祭祀其先祖也。”還有一種說法,即“臘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

”“臘”與“獵”通假,“獵祭”亦爲“臘祭”。臘祭的對象,則是列祖列宗以及五位家神。五位家神指的是“門、戶、天窗、竈、行(門內土地)”。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爲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爲臘日。漢代前,臘祭的具體日期並不固定。到了漢代,才明確了從冬至過後的第三個戍日爲“臘日”,不過在這一天並不喝臘八粥,而只是作爲祭奉諸神的日子。直到南北朝時,纔將農曆十二月初八固定爲“臘八節”。

民俗專家介紹,“臘八”一詞起源於南北朝時期,當時稱爲“臘日”,本爲佛教節日,後經歷代演變,逐漸成爲家喻戶曉的民間節日。

傳統節日臘八節是怎麼來的?關於臘八節有什麼歷史記載? 第2張

自從佛教傳入中國,各寺院都用香谷和果實做成粥來贈送給門徒和善男信女們。傳說喝了這種粥以後,就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因此,臘八粥也叫“福壽粥”“福德粥”和“佛粥”。

飲食文化

臘八這天我國一些地方有喝臘八粥(即是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

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閤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傳統節日臘八節是怎麼來的?關於臘八節有什麼歷史記載? 第3張

不同地區臘八粥的用料雖有不同,但基本上都包括大米、小米、糯米、高粱米、紫米、薏米等穀類,黃豆、紅豆、綠豆、芸豆、豇豆等豆類,紅棗、花生、蓮子、枸杞子、栗子、核桃仁、杏仁、桂圓、葡萄乾、白果等乾果。臘八粥不僅是時令美食,更是養生佳品,尤其適合在寒冷的天氣裏保養脾胃。

最早的臘八粥是紅小豆來煮,後經演變,加之地方特色,逐漸豐富多彩起來。南宋文人周密撰《武林舊事》說:“用胡桃、松子、乳覃、柿、慄之類作粥,謂之臘八粥。”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裏則稱“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棗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頗有京城特色。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