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遼朝憑什麼突破百年國祚?一項制度值得後世借鑑!

遼朝憑什麼突破百年國祚?一項制度值得後世借鑑!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3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遼朝憑什麼突破百年國祚?一項制度值得後世借鑑!小編爲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唐朝末年天下大亂,中原隨後進入了五代更迭的歷史進程中,並最終由宋朝接替後周統一了中原,並且南下征服了江南的南唐等國,在形式上統一了中國,史稱北宋。然後此時的宋朝早已無法與秦漢、隋唐時期相媲美了。當中原板蕩,五代更迭之時,遼東的契丹人勢力日益壯大,並最終稱帝建立了遼國。

遼朝憑什麼突破百年國祚?一項制度值得後世借鑑!

遼國又稱遼朝,是東亞地區歷史上第一個突破百年的遊牧帝國。遼朝皇帝以唐朝法統的繼承人自居,甚至在後晉石敬瑭時期還收納了後晉皇帝爲兒皇帝。當時的後晉和遼朝一樣,均是曾經草原上的部族,後晉的建立者是突厥沙陀部而契丹則源於鮮卑,二者均屬於東胡系後代。

曾經強大的鮮卑、突厥,因爲草原的社會組織結構的流動性、鬆散性等特徵,一旦過於龐大便容易發生分裂並最終消亡。那麼同爲遊牧政權的大遼卻爲何得以延續兩百年之久呢?這還要從幽雲十六州說起。幽雲十六州本爲中原防範漠北的戰略要地,卻被沙陀人石敬瑭當作禮物送給了契丹,此後的郭威、柴榮、趙匡胤等人雖數次北伐,但皆因各種原因而未能功成。可是得到幽雲十六州的遼國並沒能以其爲跳板南下中原,早在五代時期就曾嘗試入主中原的契丹統治者在被驅趕北遁之後,便再無逐鹿中原之志,反而更爲癡迷追逐漠北的肥美水草。

遼朝憑什麼突破百年國祚?一項制度值得後世借鑑! 第2張

然而不論怎麼說,幽雲十六州歸入遼境,對遼國還是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遼國雖然幅員遼闊,但其疆域大多是廣袤的戈壁和草原,地廣而人稀。在人力資源寶貴的古代,其價值並不重要。而幽雲十六州雖僅僅佔據遼國南部一隅之地,但其人口卻佔據遼國總人口六成之多,這也就意味着幽雲地區的農耕賦稅遠遠超出遼國朝廷的其他收入。公元1004年遼與北宋澶淵之盟,一方面穩定了遼國南疆的邊患,另一方面北宋每年的歲幣亦資助了遼朝的中央財政。

當然,遼國的主要收入依然是幽雲十六州等農耕地區的賦稅。遼國作爲遊牧帝國,其財政來源卻完全迥異先前的遊牧政權。財政體系的不同也導致了遼國的統治模式與之前的草原遊牧政權截然不同。契丹崛起之前,北魏和唐朝都曾同時統治過草原和中原,但採用的都是二元模式分別針對兩塊地域。遼國則在一元二元之間,獨具匠心的建立起一套兩院制度。

遼朝憑什麼突破百年國祚?一項制度值得後世借鑑! 第3張

遼國的兩院制度不同於二元帝國統治模式,他不是通過簡單的設立都護府或軍鎮來進行皇帝遙控統治的,而是從中央到地方設立南北兩院,分別依據儒家文化和草原模式管理漢人和契丹人。兩院模式不同於後來蒙元朝廷所設立的民族等階制度,而是一種相對平等卻又有針對性的治理模式。兩院制度促使遼朝君主雖然名義上是漢人的皇帝和契丹人的可汗,但並不能凌駕在南北院制度之下,而是必須依靠這種制度化的安排。這種將個人道德能力風險降到最低的制度極大的穩固了遼朝政局。

本來按照草原遊牧政權的大位繼承邏輯,有實力的成年宗親都是潛在繼承人,但最佳的選擇往往是兄終弟及。然而當上代大汗的弟弟實力不足,或者大汗兒子聲望頗高的時候,少不得一番龍爭虎鬥。草原政權的週期性動盪嚴重的損耗了遊牧帝國的壽命,而遼朝的南北兩院制度和充裕的財政來源抹平了這一隱患。

遼朝憑什麼突破百年國祚?一項制度值得後世借鑑! 第4張

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後,逐步走向了全面漢化的進程。但如此劇烈的民風變動也引發了保守勢力的不滿而最終導致六鎮起義。六鎮起義之後雖然鮮卑最終還是融入了漢人族羣之中,但北魏政權早已不復存在。由於幽雲十六州並未佔據遼朝壓倒性比重,而遼朝後期也不願南征年年繳納歲幣且開通商蚌的宋朝,故而也沒有走上全面漢化的道路。

遼國的南北兩院制度不僅促使自身得以延綿兩百年國祚,更引起後世元朝和清朝的借鑑和吸納,對中國之後的歷史進程影響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