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孫僅本有大好的前途,爲什麼突然被髮配到邊疆?

孫僅本有大好的前途,爲什麼突然被髮配到邊疆?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9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李僅的故事大家喜歡嗎?今天小編就爲大家詳細解讀一下~

宋朝皇帝不殺文臣,不代表就會由着文臣們的性子。

辦法多得很,最常見的是扔到嶺南去,再狠點,扔海南,山高皇帝遠,你愛玩玩去吧,眼不見心不煩。

也正因如此,大臣之間互鬥劇烈,今天你被趕走,過一陣他又被趕走。

雖少腥風血雨,卻仍朝難保夕。

孫僅本有大好的前途,爲什麼突然被髮配到邊疆?

哪怕,最與世無爭的人,也會有人盯着。

孫僅就被挖了個大坑。

他是宋太宗淳化三年狀元孫何的弟弟,俱有文名。

《宋史》記載,孫僅“純厚長者,爲政頗寬”,“性端愨,中立無競,篤於儒學,士大夫推其履尚”。

雖然朋友很多,但只要有一個人不爽你,說不定就得脫層皮。

歐陽修《歸田錄》記載,孫僅做了陝西轉運使,來到古都西安,憑欄弔古,思強秦,憶盛唐,感慨佑大帝國,不可一世之際,突然就崩塌了,想着,原因何在呢?

免不得吟詩賦,發幽思,寫成《驪山詩》二首。

此詩全文查了下,已難考證,但歐陽修記載了三句。

他寫道:

其後篇有云:“秦帝墓成陳勝起,明皇宮就祿山來。”時方建玉清昭應宮,有惡僅者,欲中傷之,因錄其詩以進。真宗讀前篇雲:“朱衣吏引上驪山”,遽曰:“僅小器也,此何足誇!”遂棄不讀,而陳勝、祿山之語,卒得不聞,人以爲幸也。

原來,孫僅的對頭有意構陷於他,將此詩抄錄進呈,希望宋真宗讀到那兩句,拍案而起,把這大逆不道的傢伙,發配遠方。

孰料,人算不如天算,真宗前篇沒讀完,就覺得寫得太差了,後面也懶得讀。

於是,孫僅逃得一命。

我分析了一下,此事有以下幾個關鍵:

《驪山詩》兩首,並非律詩絕句,而是像白居易《琵琶行》那樣的長篇。否則,只有四句八句的話,一目瞭解,真宗不可能不讀完;

孫僅本有大好的前途,爲什麼突然被髮配到邊疆? 第2張

其二、那人進詩之時,也不願真宗覺得自己是在告狀——這很下賤,反而大概講的是,孫何又寫了幾首好詩,覺得不錯,請皇上過目。

真宗趙恆雖開創了鹹平之治,使宋朝開始走向富強,但步入老年,就犯了很多君主犯過的毛病。

《宋史》評價:

真宗英悟之主。其初踐位,相臣李沆慮其聰明,必多作爲,數奏災異以杜其侈心,蓋有所見也。及澶洲既盟,封禪事作,祥瑞沓臻,天書屢降,導迎奠安,一國君臣如病狂然,籲,可怪也。

天書屢降,君臣皆狂,不斷修建各種宮觀。孫僅之詩,在他自己看來,是勸誡,在對立面看來,則是影射,是諷刺真宗修建玉清昭應宮的,如果趙恆真的讀到那句,只怕孫僅難逃降職南遷之命運。

孫僅命好,沒玩完,但真宗的玉清昭應宮,卻命途多舛。

《歸田錄》裏說:

孫僅本有大好的前途,爲什麼突然被髮配到邊疆? 第3張

內中舊有玉石三清真像,初在真遊殿,既而大內火,遂遷於玉清昭應宮。已而玉清又大火,又千於洞真,洞真又火,又遷於上清,上清又火……

可見,把神仙供得再好,拜得再虔誠,該燒的還是會燒,該災的還是會災。

當初若把孫僅貶了,玉清宮卻起了大火,皇帝會面臨怎樣的尷尬呢?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