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秦王嬴政爲什麼不用活人殉葬,而是選擇兵馬俑?

秦王嬴政爲什麼不用活人殉葬,而是選擇兵馬俑?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5.4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家好,這裏是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秦王嬴政的故事,歡迎關注哦。

秦王嬴政,13歲即位,從前230年開始了統一中國的霸業,前後所用時間不過10年。

當然,其祖上多年的積累自然不可忽視,而這一時期出現的一些名將更是助力嬴政,將秦朝的歷史推向了輝煌的高潮。“戰國四將”,分別是秦國白起、王翦,趙國廉頗、李牧。可見,趙國實力不弱,只是君王太差勁,再厲害的將領,只能落得個亡命的下場。

秦王嬴政爲什麼不用活人殉葬,而是選擇兵馬俑?

其中之一就是李牧,說他是當時趙國唯一可以撐過危機的良將,素有“李牧死,趙國亡”之稱,真是一點都不誇張。他在宜安之戰中重創秦軍,此戰役又被稱爲番吾之戰,秦軍損失了十萬人,秦軍將領桓齮畏罪逃亡燕國。

所以,在嬴政看來,要滅了趙國必須先除去李牧。於是,嬴政採用了另一種策略——離間計,可憐的李牧遇上了一個昏君,被除去兵權不說,還丟了性命。當時,秦國用重金收買了誣陷過廉頗的趙王遷近臣郭開,讓郭開到處散佈流言蜚語。

流言中說道:“李牧、司馬尚勾結秦軍,準備背叛趙國。”昏庸的趙王遷一聽到這些謠言,不加調查證實,立即委派宗室趙蔥和齊人投奔過來的顏聚,去取代李牧和司馬尚。最終,李牧被害致死,秦軍攻下邯鄲後,俘虜了趙王遷及顏聚。

那時,建立霸權得靠武力,擴充疆域也得靠武力。可見,天下的取得缺了戰鬥力,真的只能是夢想。而嬴政是想長生不老,永遠統治着天下,自己還親臨東海去尋訪高人,只是一直沒有結果。也許,在他看來,即使去了另外一個世界,軍隊也是必不可少的。

於是,丞相李斯按照這個慣例,開始規劃秦始皇陵,從而,就有了2000多年後,再現於人們眼中的兵馬俑。然而,大家在驚歎兵馬俑工藝精湛,形象逼真的同時,或許也會有疑問:爲何嬴政要讓這些陶製的俑陪着他?

其實,陪葬一直都是中國的一個古老習俗。看殷商時期的一些出土文物中,就有那個時代特徵的各種陶皿及青銅製品。也在一些墓葬品中發現了兵俑,不過,都是等比例縮小的。像這種真人般大小的兵馬俑,只出現在了秦始皇陵之中。

秦王嬴政爲什麼不用活人殉葬,而是選擇兵馬俑? 第2張

在中國歷史上,喪葬制度經歷了“人殉”到“俑殉”的過程。

秦國是在秦獻公元年(前384),正式廢止了“人殉”這一野蠻的制度,使得“俑”成了墓葬中陶塑、石雕和人像的特指。

雖然,秦兵馬俑並非嬴政獨創,不過,他卻成就了那個時期喪葬制度的典型,給後人帶來了視覺上的如此震撼,主要是它的規模和逼真程度。

其實,嬴政用武力征服了天下,當然會想到自己若是去了另一個世界,自然也要帶走“武力”。沒準,嬴政還能靠着他們征服另一個世界。

看這些秦俑,面部表情雖然各異,但卻透露着一股從容的威嚴。那時,秦朝獨霸天下,這些士兵當然自信滿滿,就如他們的皇帝一樣,天下的仗似乎沒有秦兵不能取勝的。

其實,秦在統一六國後,實行的就是全國統一的徵兵制度。而這些秦俑中的原型,應是來源於全國各地的兵源,在工匠們寫實的工藝中,臉型的差異才會表現的如此真實。

看着是一羣默默的俑,但卻有了神態和肢體語言的差異,似乎讓人恍然間回到了2000多年前的戰場。在秦始皇看來,唯有這恢弘的場面,才能映襯他的帝王霸氣。他要時刻統領着這支軍隊,更是天下無人可以撼動的王者,即使去了另一個世界依舊還是王。

只是,秦始皇去世後沒多久,天下就亂了,出了兩個英雄,互撕了十年。其中一位叫項羽的,還去掘了他的墓。雖然,現代技術探測地宮沒有被盜的痕跡,但是,兵馬俑卻遭到了破壞。

秦王嬴政爲什麼不用活人殉葬,而是選擇兵馬俑? 第3張

秦始皇修了39年的皇陵,於上個世紀70年代被無意發現,使得兵馬俑不再沉寂。雖然,兵馬俑在史籍中幾乎沒有留下文字,但在《舊漢儀》中卻提了一筆。

當年,李斯在報告修陵的進程時,嬴政說:“其窮行三百丈,乃止。”直到兵馬俑被發現,考古專家一丈量才明白,俑坑就在其陵墓“三百丈”的範圍內。

然而,秦始皇的地宮一直沒有打開,很多祕密尚無法知道,“三百丈”有可能只是個巧合。根據《史記》的說法,修築秦陵時,這些兵馬俑也開始同步製作並埋入。

可見,嬴政還是離不開他的將士們。雖然,埋入陶俑已成了那個時期的習俗,不過,在這位始皇帝看來,任何東西都比不過自己的軍隊。

所以,只有在這支真人般大小的俑人部隊中安葬,他才能覺得自己仍舊是那個至高無上的皇。

這些兵馬俑做的太過於精良,往往讓人忽略了當時的喪葬習俗。當然,歷代帝王中也只有秦始皇會用一支軍隊陪葬,生前死後都不忘展示自己的霸氣。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