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唐代宗極爲信任的大奸臣,程元振是怎麼發跡的?

唐代宗極爲信任的大奸臣,程元振是怎麼發跡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6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程元振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程元振是唐代宗時期的宦官,權重一時。

按傳統史書的說法,程元振一再倒行逆施,讓皇帝對軍隊的指揮權失靈,並弄得皇帝丟失帝國都城,還差點因此丟失皇位。

但是皇帝渡過這個坎後,依然把程元振當成最親近的人看。

事實上,類似關係的皇帝、奸臣,在歷史書上實在太多了。

唐代宗極爲信任的大奸臣,程元振是怎麼發跡的?

總而言之,某個奸臣一味胡折騰,把國家折騰的一塌糊塗,甚至把皇帝都弄得一個跟頭接一個跟頭,最後差點都死在這上面,但是皇帝依然無怨無悔的信任這個奸臣。

最經典的就是明英宗,因爲經過大太監王振的胡折騰,明英宗讓蒙古人給俘虜了,後來九死一生回到中原,明英宗陰差陽錯的奪回皇位,竟然還是念念不忘大太監王振的好。

於是,英宗復辟後,給大太監王振建祠堂,祠堂名曰精忠!

英宗復辟,顧念振不置。用太監劉恆言,賜振祭,招魂以葬,祀之智化寺,賜祠曰精忠。

面對此情此景,人們除了說明英宗腦袋進過水,還能說什麼呢?因爲正常人怎麼可能這樣呢?

再經典的就是經過楊國忠的胡折騰,把安祿山逼反了,讓潼關也淪陷了,讓唐玄宗逃出了長安城,但是唐玄宗還是繼續信任楊國忠,如果不是愛國將士發動兵諫,唐玄宗恐怕會繼續讓楊國忠領着摔一路跟頭。

其實,類似的故事,都是政治宣傳的內容,因爲按這種內容,相關的皇帝除了腦袋讓驢踢過外,還能怎麼說呢?因爲我敢說,就是一個小學生看到這些皇帝的表現,也會覺得,太幼稚了、太愚蠢了;總而言之,如果讓我坐在他們的位置上,我肯定不會這樣做的。

其實看着程元振最後的結局,我們可以更容易理解皇帝與大奸臣的關係。

按傳統史書所說,因爲程元振倒行逆施,所以各大軍區都都看皇帝笑話,於是皇帝面對吐蕃人的威脅,嚇得逃出長安城。

諸將有大功者,元振皆忌疾欲害之。吐蕃入寇,元振不以時奏,致上狼狽出幸。上發詔徵諸道兵,李光弼等皆忌元振居中,莫有至者,中外鹹切齒而莫敢發言。

如果不是郭子關鍵時候繼續支持皇帝,皇帝恐怕就會提前退休了,甚至因此死了,也不新鮮。

但是皇帝依然認爲程元振是一個大忠臣!

面對皇帝這種執迷不悟的表現,人們都抓狂了,因爲這叫什麼事呢?

第一、程元振這個大奸臣,把皇帝害得摔了一路跟頭,甚至差點因此摔死,皇帝竟然還信任他?皇帝腦袋讓驢踢過嗎?

第二、各大軍區都對程元振咬牙切齒,都希望程元振死,在這種背景下,皇帝繼續信任程元振,是不是因爲前面的跟頭摔得不夠爽,還想再摔上幾個大跟頭,直到摔死纔算完呢?

要知道,當時皇帝還流亡在外,還沒有返回帝國都城呢?這樣玩下去,皇帝是想幹什麼呢?人家愛美女不愛江,雖然狗血,但也不離奇,您老家愛太監不愛江山,這得多少噸狗血才能渲染出來呢?

唐代宗極爲信任的大奸臣,程元振是怎麼發跡的? 第2張

在這種背景下,自然有人給皇帝分析這種利害關係,並勸皇帝殺了程元振。

太常博士柳伉上疏,以爲:“犬戎犯關度隴,不血刃而入京師,劫宮闈,焚陵寢,武士無一人力戰者,此將帥叛陛下也。陛下疏元功,委近習,日引月長,以成大禍,羣臣在廷,無一人犯顏回慮者,此公卿叛陛下也。陛下始出都,百姓填然,奪府庫,相殺戮,此三輔叛陛下也。自十月朔召諸道兵,盡四十日,無只輪入關,此四方叛陛下也。內外離叛,陛下以今日之勢爲安邪,危邪?若以爲危,豈得高枕,不爲天下討罪人乎!臣聞良醫療疾,當病飲藥,藥不當病,猶無益也。陛下視令日之病,何繇至此乎?必欲存宗廟社稷,獨斬元振首,馳告天下,悉出內使隸諸州,持神策兵付大臣,然後削尊號,下詔引咎,曰:‘天下其許朕自新改過,宜即募士西赴朝廷;若以朕惡未悛,則帝王大器,敢妨聖賢,其聽天下所往。’如此,而兵不至,人不感,天下不服,臣請闔門寸斬以謝陛下。”

但是皇帝說死說活,就是不想殺死程元振,只是讓程元振回老家當富貴翁。

上以元振嘗有保護功,十一月,辛丑,削元振官爵,放歸田裏。

更神的還在於,程元振在離開中央政府後,竟然又祕密潛回京城,於是被官員揭發拘捕。

我們現在的問題是,程元振祕密潛回京城,有沒有得到皇帝的祕旨?應該是得到了。所以當有關部門揭發、拘捕程元振後,皇帝再一次力保程元振,總而言之,念在他當年幫助我的份上,千萬不要對他斬盡殺絕。

在這種背景下,有關部門要求流放程元振,皇帝卻一心要找個好地方繼續安置程元振。春,正月,壬寅,敕稱程元振變服潛行,將圖不軌,長流溱州。上念元振之功,尋復令於江陵安置

其實,我們只要知道程元振相關歷史,大約就可以知道,奸臣在許多時候都是被皇帝推在前排幹髒活的人。

所以,奸臣許多時候把事幹得一塌糊塗,把皇帝也弄得一路跟頭,但是皇帝並不會因此否定他們。

當然了,史書通常總會隱沒這種事實,所以我們看史書時,常常只能覺得衆多皇帝都腦袋讓驢踢過了。

一切是顯然的,誰也知道那是個奸臣,就皇帝認爲那是個忠臣;更神的還在於,奸臣把國家折騰的越來越糟糕,但是皇帝依然信任這個奸臣;最神的事還在於,因爲這個奸臣胡折騰,把皇帝弄得一溜跟頭、差點因此死了,皇帝依然還信任這個奸臣。

面對這種歷史,我們除了一再說,這些皇帝的腦袋都讓驢踢過,還能說什麼呢?

就我感覺,如果我們總是這樣看歷史,那看歷史恐怕也就是能滿足廉價的優越感。因爲看這種歷史,我們能學到什麼呢?

因爲看這種歷史,我們難免會覺得,當一個成功的皇帝,自己上幼兒園學的知識就夠了,上小學都是多餘的!

是不是說得有點遠了,我們再書歸正傳。

從某種意義上,程元振所幹的事,就是皇帝要乾的事,程元振只是皇帝推在前排的執行者。

所以,不論程元振把事幹得多麼糟糕,皇帝也會繼續信任他。

人們逼皇帝殺程元振,就是爲了削弱皇帝的殺氣。

皇帝一心削藩,而程元振還跳在最前面幫助皇帝,人們自然希望程元振死了。程元振死了,雖然不會徹底打消皇帝削藩的決心,卻顯然會讓那些一心給皇帝當狗的人害怕。總而言之,你千萬不要以爲皇帝多了不起,只要我們形成默契,皇帝也會分分鐘鍾翻船,就算皇帝能爬上岸,你們這些一心給皇帝當狗的人,也會淹死的。所以,你們決定給皇帝當狗時,請考慮好後果!

當然了,也是因爲類似的原因,皇帝那是頂着鋪天蓋地的壓力,一個勁的死保程元振不死。

總而言之,天下人都說程元振該死,並且都希望程元振死,皇帝就是以各種理由,讓程元振躲過一死。

但是程元振終於還是無法善終,畢竟一個臭名昭著的死太監,遠離皇帝的保護,突然死了也就死了。

帝還,元振自三原衣婦衣私入京師,舍司農卿陳景詮家,圖不軌。御史劾按,長流氵奏州,景詮貶新興尉。元振行至江陵死。

當年晁錯幫漢景帝削藩,於是大家都打着清君側的旗號造反,在這種背景下,漢景帝就把晁錯殺了。

現在程元振幫唐代宗削藩,捅出的簍子比當年更大。要知道,大唐帝國因此把帝國都城都丟了,自己都流亡在外,能不能回去都是個未知數。但是即使如此,大唐皇帝也沒有下令殺程元振!

因爲宦官無法控制話語權,所以宦官政治在歷史上永遠是以臭名昭著的形象出現。所以皇帝這樣一心保護程元振,也不能給程元振的行爲,洗白一丁點,相反只會讓皇帝頂着一頂昏庸無道的帽子。

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如果程元振有機會寫歷史,肯定會把自己塑造成了爲大唐帝國根本利益,而不顧自己生死的忠臣形象。總而言之,程元振所做的事,就是幫助皇帝削藩,只是手段用的有點急了、而且弄出了可怕的後果。

當然了,如果皇帝關起門來,肯定也會認爲程元振之所以會惹得天下人皆曰可殺,就是因爲他毫無保留的執行自己的命令。換而言之,這件事幹糟糕,皇帝並不認爲是程元振的操作有什麼問題,而是自己的戰略有些失之過急了。

在權力的控制方面,有兩個層面。

一個層面是桌面上的內容,在這個層面上,控制人很簡單,總而言之,以德服人。

另一個層面是桌面下的內容,在這個層面,控制人也很簡單,總而言之,構建各種讓人們不得不服從自己的利害格局。

哪種觀點正確呢?這個很難說。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一個權力者迷信哪個層面都是非常危險的。

所以,權力者身邊通常都是忠臣、奸臣並立。

忠臣永遠給皇帝講桌面上的內容,告訴皇帝如何以德服人;而奸臣則永遠給皇帝講桌面下的內容,告訴皇帝如何防範、控制別人。

如果你是皇帝,你會更多的相信、親近忠臣,還是奸臣?

說得簡單點,如果你是一個公司老闆,你在考慮公司管理時,會更多的思考哪個層面?

我相信,誰當公司老闆,也會更多的思考桌面下的內容。一個人如果真相信什麼以德服人、或是把社會單純的分爲好人、壞人,很難稱之爲一個合格的管理者。

但是,一個公司老闆如果過多的迷信桌面下的內容,又會失之偏頗。因爲以德服人雖然未必有多大的價值,但是你真的拋開這種內容,估計也難管理好公司。

有時候,我們覺得皇帝非常愚蠢,無非是因爲我們真相信什麼以德服人、仁者無敵,或是真把人簡單的分爲好人、壞人兩種。

當我們把社會看得這樣簡單,看皇帝的所作所爲時,自然會覺得他們非常愚蠢。因爲你只要親近好人、遠離壞人;你只要信任別人、理解別人、關心別人就可以把國家治理好了。

問題是,一個人只要在社會上混上一段時間,而且願意睜着眼睛看着社會,誰會相信社會就這樣簡單呢?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