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南宋心學簡介,南宋以及後世有哪些心學理論?

南宋心學簡介,南宋以及後世有哪些心學理論?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9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心學作爲儒學的一門學派,爲歷代儒客推崇。最早可推溯自孟子,南宋陸九淵則大啓其門徑,而與朱熹的理學分庭抗禮。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簡介

心學最不同於其他儒學者,在於其強調生命的過程,中國的聖人學問開始“哲學化”,而有新儒家的誕生。不過迴歸成聖的本來面目,這纔是儒家能對混亂的世局與世人能展開的貢獻。

南宋心學簡介,南宋以及後世有哪些心學理論?

良知是心之本體,無善無惡就是沒有私心物慾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發之中,是無善無惡的,也是我們追求的境界,它是“未發之中”,不可以善惡分,故無善無惡;當人們產生意念活動的時候,把這種意念加在事物上,這種意念就有了好惡,善惡的差別,他可以說是“已發”,事物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惡;良知雖然無善無惡,但卻自在地知善知惡,這是知的本體;一切學問,修養歸結到一點,就是要爲善去惡,即以良知爲標準,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動。

發展

心學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顥開其端,南宋陸九淵則大啓其門徑,而與朱熹的理學分庭抗禮。至明朝,陳獻章開啓先河,從陳獻章倡導涵養心性、靜養“端倪”之說開始,明代儒學實現了由理學向心學的轉變,成爲儒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陳獻章之後,湛若水和王守仁是明代中晚期心學的兩個代表人物。湛若水在繼承陳獻章學說的基礎上,提出其心學宗旨“隨處體認天理”,而王守仁(即王陽明)提出心學的宗旨在於“致良知”,至此心學開始有清晰而獨立的學術脈絡。其中陽明心學最著名者六人,據黃宗羲《明儒學案》載:“南中之名王氏學者,陽明在時,王心齊、黃五嶽、朱得之、戚南玄、周道通、馮江南,其著也。”

陸王心學

“陸王心學”是由儒家學者陸九淵、王守仁發展出來的心學的簡稱,或直接稱“心學”;或有專門稱爲某哲學家的心學,如王守仁的“陽明心學”。陸王心學一般認爲肇始孟子、興於程顥、發揚於陸九淵,由王守仁集其大成。陸王心學與程朱理學雖有時同屬宋明理學之下,但多有分歧,陸王心學往往被認爲是儒家中的“格心派”(一稱“主觀唯心主義”),而程朱理學爲“格物派”(一稱“客觀唯心主義”)。

南宋心學簡介,南宋以及後世有哪些心學理論? 第2張

知行合一

王陽明說“知先行後”,他說:“心雖主於一身,而實管乎天下之理;理雖散在萬事,而實不外於一人之心。……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於吾心,此聖門知行合一之教,吾子又何疑乎?”(《傳習錄》中)“知行如何分得開?”“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答顧東橋書》)。“今人學問,只因知行分作兩事,故有一念發動雖有不善,然卻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說個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發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了,須要徹根徹底,不使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傳習錄》下)。實質是恪守儒家倫理,成爲聖人。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