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孟子的道德倫理說是怎樣的?孟子概括其爲哪四種?

孟子的道德倫理說是怎樣的?孟子概括其爲哪四種?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9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孟子把道德規範概括爲四種,即仁、義、禮、智。他認爲“仁、義、禮、智”是人們與生俱來的東西,不是從客觀存在着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同時把人倫關係概括爲五種,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認爲,仁、義、禮、智四者之中,仁、義最爲重要。仁、義的基礎是孝、悌,而孝、悌是處理父子和兄弟血緣關係的基本的道德規範。他認爲如果每個社會成員都用仁義來處理各種人與人的關係,封建秩序的穩定和天下的統一就有了可靠保證。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孟子的道德倫理說是怎樣的?孟子概括其爲哪四種?

孟子指出:“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

即是說,人都有“惻隱之心”即真誠的同情心理,如見到別人的小孩面臨落井的危險時,不顧個人的名利而自然想去救助。這是“仁”德的開端;“羞惡之心”,即羞恥感和憎厭別人爲惡的心理,是“義”德的開端;“辭讓之心”,即恭敬尊長的心理,是“禮”德的開端;“是非之心”即分辨是非善惡的心理,是“智”德的開端;“是非之心”即分辨是非善惡的心理,是“智”德的開端。

孟子認爲,是否具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這“四心”即“四端”,是人仁義禮智四德的來源。

孟子的道德倫理說是怎樣的?孟子概括其爲哪四種? 第2張

“仁義”是孟子的道德論的核心思想。孟子所說的“仁義”,是有階級性的,是建築在封建等級社會的基礎之上的。但是,他反對統治者對庶民的剝削,反對國與國和家與家的戰爭。

仁是一個古老的政治思想範疇。《說文》解釋仁字:“仁親也。從人二。”隨着社會的發展,它的含義也不斷有所衍變。孔子論仁,則給予了更多的充實和發揮。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理想:孔子在多種意義上運用仁的概念,反映了孔子學說的理論上還不夠完整而嚴謹。

孟子也最重仁。孟子對於孔子仁的思想的發展,特別表現在孟子以性善論爲基礎,提出由此而生仁義禮智四德,其中心點是爲仁。還進一步論述仁義禮智四者的關係,第二,在關於仁的倫理思想的基礎上,孟子提出了仁政的學說。孟子以仁作爲施政的出發點,要求統治者“施仁政於民(《梁惠王》上),還具體地提出了在經濟、政治等方面的具體的仁政措施。

孟子的道德倫理說是怎樣的?孟子概括其爲哪四種? 第3張

孟子提出了性善論的思想。他認爲,儘管各個社會成員之間有分工的不同和階級的差別,但是他們的人性卻是同一的。他說:“故凡同類者,舉相似也,何獨至於人而疑之?聖人與我同類者。”這裏,孟子把統治者和被統治者擺在平等的地位,探討他們所具有的普遍的人性。這種探討適應於當時奴隸解放和社會變革的歷史潮流,標誌着人類認識的深化,對倫理思想的發展是一個巨大的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