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在劉邦看來,項羽失敗的根源是什麼?是哪個環節的錯漏導致他失敗的?

在劉邦看來,項羽失敗的根源是什麼?是哪個環節的錯漏導致他失敗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4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項羽失敗的根源,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每次說起楚霸王項羽,都會引起聲聲嘆息:“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一代霸主最終因爲倔強而不肯渡江再振雄風,最終天下被劉邦奪走。能文能武,才華橫溢的他,到底爲何會被一個籍籍無名,甚至有些小市井無賴的劉邦打敗,爭天下的環節中是不是出了什麼錯漏導致最終含恨而終呢?

歷史無法重寫,但總結卻能發人深省

衆人拾柴火焰高,人盡其用

在劉邦看來,項羽失敗的根源是什麼?是哪個環節的錯漏導致他失敗的?

公元前202年,這一年的五月,劉邦爲了慶祝項羽自刎烏江。在洛陽南宮舉辦了一場南宮論治宴會。主題也很明確,就是大臣們一起討論一下爲什麼項羽失敗,自己成功。大臣們經過一番思索後異口同聲說:項羽太霸道,只會搞獨裁,不仁義,所以陛下才能獲得最終勝利。劉邦聽後,笑着搖搖頭說了以下的一段至理名言,在《資治通鑑》裏提到:

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國家,撫百姓,給餉餽,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衆,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爲我禽也。

在劉邦看來,項羽失敗的根源是什麼?是哪個環節的錯漏導致他失敗的? 第2張

這句話什麼意思呢?就是說談到智謀我不如張良、治理國家我比不上蕭何、率軍大戰我更是比韓信差很多。這三個人,我都可以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優點。而項羽有一個范增還不知道如何讓他發揮,所以他失敗了。

說白了就是懂得知人善用。曾經劉邦問蕭何,我要出蜀中該如何是好,蕭何回答,必須用韓信。劉邦說那封韓信做將軍吧,讓他帶我們出蜀中,蕭何回答,這樣草率做一個將軍肯定不會答應。劉邦思考後說:那就做一個拜將臺,隆重封他做大元帥。這才讓韓信死心塌地爲劉邦效力。因爲劉邦能夠知人善用,知道韓信的上限不至於將軍而是元帥,充分把握人才的優劣勢。

據《資治通鑑》記載,韓信就曾經對投靠劉邦說了以下論點:

韓信說:“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衆,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

很簡單了,韓信說什麼,項羽都不去做。項羽沒把他當成人才看待,相反劉邦對我尊重有加,讓我做統帥,凡事都聽我的專業意見,我就歸順劉邦。事實證明,劉邦依靠韓信,最終奪得了天下。可以投桃報李。

以仁德之心感化衆人

項羽雖強,但是缺少帝王需要的仁德之心,相反劉邦卻與生俱備。話說當初劉邦率軍入咸陽之前,就曾經和項羽分東西兩路進攻。約定誰先到咸陽,誰就做關中王。各路諸侯都因爲項羽過於殘暴,而在中途叫他去解鉅鹿之圍,從而讓劉邦先進入咸陽稱王。

“獨沛公素寬大長者,可遣”。

意思很明白了,這麼多諸侯中,唯有劉邦有仁德之心,可以派去咸陽。在民心上劉邦已經獲勝了。

在劉邦看來,項羽失敗的根源是什麼?是哪個環節的錯漏導致他失敗的? 第3張

曾經的兒時玩伴王陵,在劉邦起義時候,跟着一起建立屬於自己的軍隊。沒想到被項羽抓獲,項羽爲了讓其歸降,就抓了王陵的母親做要挾。王陵母親不堪其辱,就託人傳話給王陵說:善事漢王,漢王長者,終得天下,毋以老妾故持二心。”就是說漢王仁義治天下,跟着他混一定有出息,不要因爲我被抓了就投靠項羽。

看似簡單的一句話,卻說出了民心。一個目不識丁的老婦人,都知道劉邦很有賢德,可見劉邦的賢明早就散播到民衆中去了,真正做到了真仁德。

獨到的眼光和長遠的格局

記得攻佔咸陽後,劉邦的手下看到秦始皇寶藏庫一個個都像看見血的鯊魚,爭先恐後。此時,只有劉邦和蕭何去了檔案室找到了咸陽和秦國其他地方的風土民情地圖,這有利於以後統治天下。

“蕭何獨先入收秦丞相府圖籍藏之,以此沛公得具知天下厄塞、 戶口多少、強弱之處。

蕭何去秦國丞相府拿了地圖,然後劉邦就得到了天下戶籍,山川,州郡等強弱對比。明顯,這是一個想坐天下的人該有的作風。從歷史角度看,項羽的格局就顯得小很多。

在劉邦看來,項羽失敗的根源是什麼?是哪個環節的錯漏導致他失敗的? 第4張

當初對劉邦先進入關中耿耿於懷,分封諸侯是說:巴蜀也是關中的土地,沒有違背楚懷王的誓言,就把巴蜀封給劉邦。以爲憑藉巴蜀的不毛之地可以困住劉邦,殊不知在都江堰修好後,巴蜀早就不是項羽印象中的那樣了。將劉邦安排在那裏,自以爲困死劉邦,殊不知在爲劉邦創造機會

兩人差距在哪裏?就是依靠戶籍地圖。劉邦看過戶籍地圖,知道巴蜀之地早就日新月異,不像項羽想的那樣。不然僅僅依靠陳倉小道就算出了巴蜀,劉邦的軍隊也僅僅是烏合之衆,因爲巴蜀無法養兵屯糧,韓信再牛逼也是“巧婦難爲無米之炊”。

知人善用,又具備長遠的戰略眼光。君王之德,一者爲舉人善用,二者爲海闊之心,三者爲愛民之德。三者合一,劉邦成就大業,實乃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