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司馬遷到底是怎麼死的?關於司馬遷的後代有什麼爭議?

司馬遷到底是怎麼死的?關於司馬遷的後代有什麼爭議?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4.4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太史公自序》雲:“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此龍門在何處,歷來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說在今陝西韓城市,一說在今山西河津縣。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最早持“陝西韓城說”者是唐代的張守節,他在《史記》“正義”中說:龍門山在夏陽縣(今韓城)。同時,韓城市嵬東鄉徐村住有馮、同二姓,均自認爲是太史公後裔。他們自稱,原本爲司馬姓氏,因爲司馬遷受宮刑,後人爲避禍,改了姓氏:在司馬的“司”字左邊加一豎,成爲“同”字;在“馬”字左邊加兩點,成爲“馮”字,並列陝西韓城芝川鎮司馬遷廟爲佐證。

司馬遷到底是怎麼死的?關於司馬遷的後代有什麼爭議?

韓城民間傳說:司馬遷因爲李陵事件獲罪後,其族人多改姓避禍。或將“司”加一撇改姓“同”;或將“馬”加兩點改姓“馮”。所以,芝川鎮西塬上徐村同姓、馮姓的人,都是他的同族後裔。

持“山西河津說”者認爲,自古以來,龍門(包括龍門山、禹門口)都記載在山西河津縣。黃河自西北而東南出禹門口,急轉彎由北而南流去,正是司馬遷所說的“耕牧河山之陽”的地方。據悉此處曾有“漢太史司馬故里”碑,只可惜此碑興修水利時被毀之。而且那裏仍有司馬姓氏的居民。司馬遷的故里陝西韓城有兩座司馬遷祠,一處名“漢太史司馬遷祠”,另一處名“漢太史遺祠”。兩祠相隔3.5公里,均坐落在韓城歷史名鎮芝川鎮附近。素有“文史之鄉”美譽的韓城徐村,居住着許多姓同或姓馮的大家。兩千年來他們遵奉“馮同一家”,“馮同不分”,“馮同不婚”的遺訓。每逢清明時節,他們便懷着虔誠敬佩之情,成羣結隊地來到“漢太史遺祠”,爲司馬遷祭祀掃墓。據說他們都是司馬遷的後人。其中緣故,得從“李陵事件”說起。

司馬遷因“李陵事件”慘受宮刑。爲了完成先父的遺願,爲後人留下一部信史,他忍辱負重,在困厄潦倒之中發憤著書,終於完成了不朽的史學鉅著《史記》。因《史記》對史實據實實錄,在稱讚漢武帝功德的同時,也斥責了漢武帝“內多欲而外施仁義”,據說武帝取《孝景本紀》和《今上本紀》閱看,多見譏刺之語,“怒而削之”。後來宣帝時的博士褚少孫補註《史記》,取《封禪書》的內容補《今上本紀》(見陳壽《三國志·魏書·王肅傳》)。東漢衛宏《漢舊儀》注:“司馬遷作《景帝本紀》,極言其短及武帝過,武帝怒而削去之。“

司馬遷到底是怎麼死的?關於司馬遷的後代有什麼爭議? 第2張

司馬遷有一位叫任安的好友,因“戾太子事件”被斬。獄吏在搜查其遺物時發現了一封司馬遷寫給任安的書信——《報任安書》。信中告訴任安,他之所以在蒙受奇恥大辱之後還頑強地活下來,就是爲了完成《史記》的著述。漢武帝見信後大怒,加上一夥對司馬遷極爲不滿的寵臣的讒言,司馬遷遭受迫害,不久死去。

據傳說,悲痛中的司馬遷夫人(妻子柳倩娘、侍姬隨清娛)爲了保住《史記》副稿,免遭滿門抄斬之禍,便讓兩個兒子司馬臨(字與仲)、司馬觀(字何求)身藏《史記》副稿,逃回故鄉韓城。司馬遷族人怕株連九族,連夜由族長司馬厚召集主事人共同商議,決定改姓和遷居。長門在“馬”字旁加兩點,改姓“馮”;次門在“司”字旁加一豎,改姓“同”。逃往荒無人煙的巍山老牛坡下,定村名爲“續村”,表示“高門之續”;後又擔心被官家識破,取同音字爲“徐村”。“徐”、“續”同音,又有“餘村雙人”(或說僅餘二人)寓意,暗指司馬遷有兩子,即長子司馬臨,次子司馬觀,以表明司馬氏家族後繼有人。司馬遷父子都是西漢太史官,後裔逃匿“徐村”後,爲祭祀祖宗司馬遷,合族興建了“漢太史遺祠”。如今,“漢太史遺祠”依然完好地保存在千年古村徐村之中。

司馬遷到底是怎麼死的?關於司馬遷的後代有什麼爭議? 第3張

從此,司馬遷的後代便分別姓“馮”和“同”了。如今,每逢清明節,前往司馬遷墳前拜祭的人羣中,有不少便是姓“同”和姓“馮”的。據說,他們都是司馬遷的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