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袁紹爲何不願意挾天子以令諸侯?背後有什麼深層的原因嗎?

袁紹爲何不願意挾天子以令諸侯?背後有什麼深層的原因嗎?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5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袁紹,接下來聽聽小編講一講他的一些故事。

歷史是有勝利者書寫的,袁紹作爲東漢末年早期最大的割據軍閥在官渡一戰失去了爭霸天下的機會,很大程度上是有由於政治上和戰略上的失誤造成的。

戰略上本不可以用長久拖、耗的戰略來消耗掉曹操,卻急於與曹操展開決戰;在政治上,明明可以早一步“挾天子以令諸侯”,卻活生活把機會讓給了曹操,曹操的崛起很大一部分是袁紹幫忙的。那麼袁紹真的連““挾天子以令諸侯”這麼簡單的道理都不懂嗎?

袁紹爲何不願意挾天子以令諸侯?背後有什麼深層的原因嗎?

爲何袁紹會在迎奉天子這件事情上智商下線?

有人覺得袁紹在迎奉天子這件事上表現得像個政治上的白癡,智商急劇下降。連曹操手下的衆多謀士都一致對袁紹的評價都是“多謀寡斷、遲重少決”、智力不濟、能聚人而不能用”,真實的袁紹真是這樣的嗎?

我覺得並不是這樣,從漢末黨人運動中的急先鋒,到剷除宦官的主謀和實際領導者,袁紹並沒有顯得多謀寡斷;甚至招四方外軍入京,導致西北軍閥董卓進京亂政的大婁子,也是袁紹捅的;後來袁紹毅然與想要拉攏自己的董卓決裂,逃出京城,並起兵討伐董卓,成爲關東聯軍的盟主;再後來聯軍解體,董卓又在軍閥兼併,混戰中佔得先機,一度高歌猛進,成爲當時威望最高,實力最強大的軍閥。這些跡象表明,袁紹是一個經歷過大風大浪並處事果斷的人物,即使和曹操相比,袁紹或許是有點“遲重少決”的成分,但會就此變成弱智低能了嗎?

最早提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不是曹操帳下的毛玠,也不是是袁紹手下的沮授,而是提議李榷郭汜反攻長安的“毒士”賈詡

其實三國正史中最早出現的說法是"毒士"賈詡向涼州軍後期首領李傕提出的"奉國家以徵天下"。公元192年,董卓被殺,其部將李傕等人便遣使詣長安求赦。當時掌權的司徒王允爲人剛直,沒有同意,李傕等人更加恐懼,不知所爲,準備各自解散,逃回歸鄉里。賈詡當時因爲是董卓所部的官吏,在李傕軍中任職,爲求自保,便出面阻止了他們,對李傕等人說:"聞長安中議欲盡誅涼州人,而諸君棄衆單行,即一亭長能束君矣。不如率衆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長安,爲董公報仇,幸而事濟,奉國家以徵天下,若不濟,走未後也。

李榷郭汜乃是董卓的舊部,西涼軍名聲本就差,漢獻帝在李榷郭汜手中不僅沒能成爲日後稱雄的資源,反而引得天下諸侯的討伐,最終兩人兵敗身亡。

後來,袁紹的謀士沮授向袁紹獻計,讓其"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可是袁紹手下其他的謀士不贊成,《後漢書·袁紹傳》:沮授說紹曰:"將軍累葉臺輔,世濟忠義。今朝廷播越,宗廟殘毀,觀諸州郡,雖外託義兵,內實相圖,未有憂存社稷恤人之意。且今州城粗定,兵強士附,西迎大駕,即宮鄴都,挾天子而令諸侯,稸士馬以討不庭,誰能御之?"

再到後來當時公元195年左右,曹操擔任兗州牧徵召毛玠時,毛玠向曹操提了這樣一個建議:“如今天下分裂,天子遷移他方,人民放棄本業,因災荒而逃亡他鄉,國家沒有一年的糧食儲備,百姓沒有安居本業的念頭,這樣的局面實在難以持久。現在袁紹和劉表,雖然百姓衆多,軍隊強大,但他們都沒有謀劃遠大事業的考慮,也沒有樹立根基、確立基礎的打算。打仗作戰,正義的軍隊一定能夠取勝,保持地位憑藉的是財力。您應當遵奉天子,並以他的名義號令不履行臣子義務的地方諸侯;發展農業生產,積儲軍用物資,這樣霸業與王道纔可以成功。

袁紹爲何不願意挾天子以令諸侯?背後有什麼深層的原因嗎? 第2張

袁紹爲何不願選擇挾天子以令諸侯?

袁紹應該是懂得天子在手中的含義,天子在上不僅可以增加自己的政治影響力,還可以名正業順的四處討伐,但袁紹最終卻不同意迎奉天子,把這個寶貴的資源讓給了小弟曹操。那麼袁紹不肯迎奉天子背後有什麼深層的原因呢?

1.漢獻帝這塊天子王牌對袁紹而言重要性遠沒有對曹操重要。

這麼說吧,袁紹沒有漢獻帝,照樣用冀州一州之地打下河北四州之地,計奪冀州,擊敗了公孫瓚,成爲漢末第一的軍閥勢力。曹操就算得到漢獻帝,勢力也是遠遠不及袁紹的,曹操需要漢獻帝來增加自身的額政治資源和影響力,曹操缺的袁紹都不缺,也就說袁紹並不重視漢獻帝,爲此袁紹還曾想到另立劉虞爲帝,後來遭到曹操、袁術等天下人的反對而作罷。

2.袁紹帳下謀士的激烈爭辯,讓袁紹拿不定主意。

針對是否迎奉天子,袁紹手下的謀士分爲兩派,支持的以沮授爲主。早在袁紹剛佔領冀州時,沮授就爲袁紹勾畫了一幅未來的發展藍圖,其中包括“迎大駕於西京,覆宗廟於洛邑”袁紹當時非常高興;後來獻帝東歸走到河東郡時,沮授再次諫言到:“宜迎大駕,安宮鄴都,挾天子以而令諸侯,蓄士馬以討不庭,誰能御之?”並和反對迎獻帝的一方展開了辯論:“``````今迎朝廷,至義也,若不早圖,必有先人者也``````”。反對的以郭圖與淳于瓊等人爲主,《後漢書》記載:“漢室凌遲,爲日久矣,今欲興之,不亦難乎?且今英雄據有州郡,衆動萬計,所謂秦失其鹿,先得者王。若迎天子自近,動輒表聞,從之則權輕,違之則拒命,非計之善者也”。

也就在兩方激烈爭辯的沒有結果的同時,袁紹並沒有表決態度,最終錯過機會讓曹操撿了便宜,曹操一方也就此爭論過,在荀彧和程昱堅持下,曹操高明地採取行動,到了建安元年也就是公元196年,曹操抓住機會正式迎奉天子

太祖將迎天子,諸將或疑,荀彧、程昱勸之。

3.袁紹低估了曹操,妄想用速勝來擊敗曹操。

沮授曾說,“若不早圖,必有先人者也”,難道袁紹不怕曹操得手嗎?這裏就有一個袁紹可能小看了曹操的問題。在當時袁紹的眼裏,能夠“算根蔥”的,大約只有北方的公孫瓚,南面的袁術了。漢獻帝東歸時,已有楊奉 韓暹 董承等人的武裝護送,其中楊奉的軍事實力較強,或許在袁紹眼裏,曹操大約和楊奉的檔次差不多,既使曹操勝過楊奉等人,想必也不會輕易得手,若有一番廝殺,則更是袁紹所願意看到的。曹操得到獻帝后,袁紹雖然有點兒後悔,但似乎並沒有覺得是多大的事,隨後袁紹以必得之勢一舉消滅了北方的強敵公孫贊,卻“默許”曹操在自己不遠處逐漸壯大。由此也可以說明,袁紹確實小看了曹操。

袁紹爲何不願意挾天子以令諸侯?背後有什麼深層的原因嗎? 第3張

另外一點從袁紹急於在官渡與曹操展開決戰,可知袁紹想用強大的軍事實力即速勝的方式來打敗曹操。如果迎奉獻帝,既使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利”,畢竟是在別人的屋檐下,比如後來的曹操,把漢皇權的聲勢拉上去了,還要應付一些“死腦筋的”朝中大臣,最後想要篡位也不容易開口,曹操不是一生也沒當成皇帝嗎?所以,作爲當時威望最高,實力最強的軍閥,袁紹在激進與保守之間左右爲難,最後任選其一,都是符合邏輯的--至少說選擇激進路線是基本正常的,可以理解的。這裏還要特別說明的是,袁紹不迎獻帝,只是“首選”,並不完全排除“備選”,並不是要徹底與獻帝撕破臉皮,跡象表明,此時袁紹對獻帝的價值已經有所認識,只是有“大幹快上”的衝動在,想盡量不幹那拖泥帶水的事,可以再看看形勢,如果求速勝不成,退而求其次也是可以考慮的。

總結:不是袁紹不懂“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道理,而是袁紹在權衡利弊後作出了另一番舉動,袁紹想要靠着強大的軍事實力來求速勝,想要擊敗公孫瓚一樣來擊敗還比較弱小的曹操。這算是一次任性的賭博,袁紹賭輸了,袁紹想走速勝路線,想盡可能“來個痛快的”,結果造成了嚴重的不良後果,這似乎是袁紹所始料未及的,失敗不可預見,不知袁紹是官渡失利後有沒有後悔自己當年沒有迎奉天子的舉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