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社會印象 > 科學探索 > 中國首次發掘西周社祭建築:或爲殷遺民亡國之社

中國首次發掘西周社祭建築:或爲殷遺民亡國之社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5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記者28日從陝西省考古院獲悉,考古人員去年在聞名遐邇的陝西周原遺址發掘出一處迄今爲止規模最大的西周時期單體建築,並在此回字形建築的院落中發掘出一處社祭遺存,其殘存的亞字形社主石基座超過1.68米。專家認爲,中國古人十分講究祭祀代表土地之神的“社”,這處首次考古發掘出的社祭遺存應當是西周時期生活在周原的殷遺民使用的“亡國之社”,對於研究古代中國的社祭禮儀和周文化的包容開放精神等均具有重要價值。

  社祭遺存主要標誌物爲立石

周原遺址考古隊去年在岐山縣鳳雛遺址南側發現了兩處獨立的夯土建築基址,其中一座平面呈回字形,東西寬約56米、南北長約47米,總面積約2600平方米,是目前所見規模最大的西周時期單體建築。其中部院落爲長方形,東西寬276米、南北長257米,也是迄今所見規模最大的西周單體院落。

尤爲重要的是,考古人員在院落中部發現了社祭遺存,其主要標誌物是一件巨型社主石,其上部已殘僅存基座,埋入地下部分達1.68米;在社主石的正南方是一方形石壇(即祭壇),其東西寬42米、南北長46米,系用自然石塊壘砌而成。

中國首次發掘西周社祭建築:或爲殷遺民亡國之社

參與考古發掘的北京大學教授劉緒說,中國人古代祭祀社的形式主要有兩種形態,一種立木,一種立石。這裏發現的是很典型的立石,人加工的巨石立在一個大建築的院子裏,雖殘毀但正對着北邊的門,這在其他地方尚沒見過,這個建築本身應是一處社稷的場所。

  可能爲殷遺民“亡國之社”

根據新發現的建築遺存的地層學分析,考古人員認爲回字形建築從西周早期一直使用到西周中期,而建築南側百米處一處商文化特色墓地及其出土青銅器銘文表明,此地一直是周滅商之後的殷遺民生活之地。

北京大學教授孫慶偉說,這個社不是一般的社,應當是武王克商後遷到周原殷遺民在當地建立的社,這個社在文獻里名稱叫亳社。一般的社要通天地之氣,周圍較爲開闊,而此社的回字形建築則呈現出“絕陽通陰”的功能;同時,這個社的底座(近地面部分)是亞字形的,而亞字形是商人非常重要的特徵,如此一來明顯是殷遺民“亡國之社”——文獻記載中的亳社。

  專家推測“左祖”或許存在

中國人一直講究“左祖右社”的禮儀制度,“左祖”表示左邊的祖先廟,“右社”則表示分佈在右邊的土地神,二者是古代中國人最重要的祭祀對象。隨着“右社”的發現,專家推測“左祖”或許也應存在,而遺址北側不遠的鳳雛遺址的性質以及周原遺址的聚落形態等,則成爲新的學術問題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王佔奎說,中國人常常“社”“稷”連稱,其實分別代表的是土地神和豐收神。西周時期社祭建築的發現,不僅首次爲兩千多年前的國家祭祀制度提供了確鑿的考古學證據,也爲深入闡釋包容開放的周文化如何成爲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源頭等提供了重要依據。

環球趣事
科學探索
世界之最
娛樂天地
歷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