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靖國神社放火英雄 靖國神社供奉了哪些人

靖國神社放火英雄 靖國神社供奉了哪些人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4.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靖國神社,位於日本東京都千代田區九段阪,奉明治天皇之諭而建。

“靖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三年》的“吾以靖國也”,意爲使國家安定。

自1853年美國佩裏准將要求日本開港後(即黑船事件),日本形成了兩大對立派,即以日本天皇爲中心的朝廷方和德川幕府。幕府無視朝廷的命令,屈服佩裏准將的開港要求,因此尊王派長州藩和薩摩藩的活動家們便展開了打倒幕府的活動,在此過程中很多人死在幕府手裏。

靖國神社放火英雄 靖國神社供奉了哪些人

於是,尊王派長州藩和薩摩藩在各地建立招魂社,把死在幕府手中的藩軍視爲“國事殉難者”,對其進行祭祀。設立招魂社的目的在於“慰靈”和“顯彰”,用以鼓勵自己一方活動家的活動。靖國神社的前身東京招魂社也是在這樣的歷史的背景下建起來的。

然而,日本關於祭祀戰死者的傳統是在“御靈信仰(指的是那些在現世因爲權力鬥爭而遭受屠殺的死者的靈魂,很可能會懷着怨恨回來報復,現世之人出於恐懼,便爲了消解怨恨而祭祀這些死者的靈魂)”的基礎上友好地祭祀戰死的敵人和在“怨親平等”的原則下不分敵我一起祭祀。就是說招魂社不是日本的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只不過是近代以後出現的新傳統而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靖國神社曾經作爲神風特攻隊的出發儀式舉辦地。往往有日本二戰退伍老兵在此舉行各種悼念活動。

身着二戰時期日本舊軍裝,舉行列隊示威。

此外,靖國神社大門旁邊一個紀念碑上的浮雕,描繪的是中日甲午海戰。都是描繪當時日本軍隊如何英勇作戰的。

靖國神社在明治維新後是供奉爲日本戰死的軍人,包括中日甲午戰爭(1894-5年)、日俄戰爭(1904-5年)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如今存放着接近250萬名爲日本戰死者的靈位,其中有210萬死於二戰,包括14名二戰甲級戰犯和約2000名乙、丙級戰犯的牌位。

1945年,靖國神社舉行“臨時大招魂祭奠”,把許多未死的人也來祭祀。後改爲宗教法人才得以倖存。

1955年以後,自民黨5次提出《靖國神社法案》,要求將靖國神社改爲“特殊法人”,試圖將之國營化。

1974年,由於日本社會的廣泛抗議,纔沒有成功。在正殿的神座(安置神體的地方),當初是隻一座。戰後,爲了祭祀於臺灣神宮及臺南神社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和祭祀於矇昧疆神社(張家口)的北白川宮永久王,重新設立了別的神座。因此有兩神座。

日本厚生省1966年將含有甲級戰犯的祭祀名錄交給當時的靖國神社宮司(即負責人)筑波藤磨,但筑波沒有把他們的牌位供奉上去合祭。

1978年10月靖國神社宮司鬆平永芳(戰敗時期的宮內大臣鬆平慶民的長子)把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所判處的甲級戰犯東條英機等14人的牌位移入靖國神社合祭。

因此,與一般神社由日本國內務省的管轄相比,靖國神社則由陸海軍省的管轄,具有軍事設施的性質。而且作爲國家神道的主要神社之一,不被視爲宗教。靖國神社把戰爭犧牲者當作爲天皇和國家獻身的英靈而進行“慰靈”和“顯彰”,使得新的戰爭犧牲者不斷出現。(戰死者→由天皇主持的“慰靈”和“顯彰”→教育→徵兵→新的戰死者)靖國神社的角色充分反映在小學修身教科書裏,如母親參加自己孩子向靖國神社合祀的活動以及經驗等。

在靖國神社供奉的陣亡二戰日軍軍人當中,被徵入伍的臺灣和韓國人也在內。而日本政治環境右翼化,領袖頻頻前往作官式參拜,因而使鄰近受害國家政府和民衆的抗議加劇。

有14位經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判的甲級戰犯供奉在靖國神社,他們分別是:東條英機、土肥原賢二、鬆井石根、木村兵太郎、廣田弘毅、阪垣徵四郎、武藤章、松岡洋右、永野修身、白鳥敏夫、平沼騏一郎、小磯國昭、梅津美治郎、東鄉茂德。這些人都是罪行累累的屠殺者,可以說他們的存在是日本的恥辱,整個人類的恥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