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孟子的民本思想: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

孟子的民本思想: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5.4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史記》說孟子有著述七篇傳數世,《漢書·藝文志》說有十一篇。東漢末趙岐說孟子有《性善辯》《文說》《孝經》《爲政》四篇外書,則十一篇當是在七篇外又加外書四篇。趙岐認爲外書四篇內容膚淺,與內篇不合,當是後人所作。流傳至今的《孟子》,即趙岐所說的內篇。全書雖非孟子手筆,但爲孟子弟子所記,皆爲孟子言行無疑。從書中看出孟子有如下一些言論和思想:在人性方面,主張性善論。以爲人生來就具備仁、義、禮、智四種品德。人可以通過內省去保持和擴充它,否則將會喪失這些善的品質。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孟子的民本思想: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

因而他要求人們重視內省的作用。在社會政治觀點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論。仁政就是對人民“省刑罰,薄稅斂。”他從歷史經驗總結出“暴其民甚,則以身弒國亡,”又說三代得天下都因爲仁,由於不仁而失天下。強調發展農業,體恤民衆,關注民生,他在《寡人之於國也》中說:“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他又提出民貴君輕的主張,認爲君主必須重視人民,“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君主如有大過,臣下則諫之,如諫而不聽可以易其位。至於像桀、紂一樣的暴君,臣民可以起來誅滅之。他反對實行霸道,即用兼併戰爭去征服別的國家;而應該行仁政,爭取民心的歸附,以不戰而服,也即他所說的“仁者無敵”,實行王道就可以無敵於天下。在價值觀方面,他強調捨身取義,“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強調要以“禮義”來約束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能爲優越的物質條件而放棄禮義,“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

孟子的民本思想: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 第2張

民本思想

孟子根據戰國時期的經驗,總結各國治亂興亡的規律,提出了一個富有民主性精華的著名命題:“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認爲如何對待人民這一問題,對於國家的治亂興亡,具有極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視民心的向背,通過大量歷史事例反覆闡述這是關乎得天下與失天下的關鍵問題。

“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意思是說,人民放在第一位,國家其次,君在最後。孟子認爲君主應以愛護人民爲先,爲政者要保障人民權利。孟子贊同若君主無道,人民有權推翻政權。正因此原因,《漢書》「藝文志」僅僅把《孟子》放在諸子略中,視爲子書,沒有得到應有的地位。到五代十國的後蜀時,後蜀主孟昶命令人楷書十一經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這可能是《孟子》列入「經書」的開始。到南宋的孝宗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併成爲「十三經」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峯。傳說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滿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刪節《孟子》中的有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