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近代名人 > 赫伯特·馮·卡拉揚:出生於薩爾斯堡,奧地利著名指揮家、鍵盤樂器演奏家和導演

赫伯特·馮·卡拉揚:出生於薩爾斯堡,奧地利著名指揮家、鍵盤樂器演奏家和導演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4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青少年時代

赫伯特·馮·卡拉揚於1908年出生在奧地利的薩爾茨堡,這裏曾經誕生過世界上最偉大的天才作曲家莫扎特。

卡拉揚的家庭原籍是希臘。自他的祖輩移居到奧地利以後,這個家族就不斷地出現著名的人物,由於祖上的功名着著,先後有兩名成員被當時的奧皇封爲男爵,所以他的家庭一直是屬於貴族家庭的,卡拉揚全名中的“馮”字,即是一種貴族的標誌。

卡拉揚的父親是一位醫生,但他同時又是一名出色的業餘音樂家,經常在莫扎特音樂學校的管絃樂隊中演奏單簧管。受父親的影響和家庭音樂環境的薰陶,卡拉揚從很小便顯露出了極爲出衆的音樂才華。

他從四歲開始學習鋼琴,八歲時就已經舉行了公開演奏會,由於才華和技藝的出衆,他曾被當時的輿論界公認爲未來最有前途的鋼琴演奏家。卡拉揚早年曾在家鄉的莫扎特音樂學校中學習,在這裏,他曾受到該校校長的特殊關懷,這位校長是第一個發現卡拉揚的天才人物,他處處像慈父般地關心着卡拉揚,並且還介紹他去著名的意大利美術館中去學習繪畫和雕塑,自然,這種對姊妹藝術的瞭解和學習,對於卡拉揚以後的藝術成長起到了十分積極的作用,卡拉揚日後在指揮時所表現出的豐富色彩變化和雕塑般的音樂造型藝術,大概都是受益於此的。

赫伯特·馮·卡拉揚:出生於薩爾斯堡,奧地利著名指揮家、鍵盤樂器演奏家和導演

到了十幾歲以後,卡拉揚便離開了自己的故鄉而來到了維也納,他同時在維也納國立音樂學院和維也納大學中學習鋼琴、指揮和音樂學,起初,卡拉揚一直是將成爲鋼琴大師來作爲自己的奮鬥目標的,後來,由於他的手指出了毛病,纔不得已而轉到了指揮系學習。他在這段時間裏,用心傾聽了維也納歌劇院所上演的理查·施特勞斯和普契尼的全部歌劇作品以及亨德米特、克申涅克和斯特拉文斯基的許多現代派歌劇,同時還大量觀摩了像富爾特文格勒、克勞斯、托斯卡尼尼和瓦爾特等指揮大師們的排練和演出,從中學到了很多他所渴望學到的東西。

初次登臺

卡拉揚首次登臺指揮是在1928年,當時他是在他的教師馮德勒所主辦的一次學生音樂會上首次表演的,這一次,他指揮了學校的學生管絃樂隊演奏了羅西尼的《威廉·退爾》序曲,這次演奏的成功,受到了很多在座人們的好評,而20歲的卡拉揚,也終於首次嚐到了作爲一名指揮所具有的獨特味道。

從大學畢業以後,卡拉揚便馬上遇到了選擇和尋找職業的問題,由於他感到在人才濟濟的維也納沒有什麼指望,便回到了自己的家鄉薩爾茨堡,在這裏,他有着父母、朋友和熟悉他的人的支持,也有着當年自己作爲神童鋼琴家時所留下的影響和印跡,他意識到,自己的藝術生涯還是應當從這裏起步,於是,當他回到薩爾茨堡之後,便開始精心策劃 一場較有影響的音樂會,經過各方面的努力,音樂會被確定舉行了,卡拉揚將在這裏指揮莫扎特音樂學院的學生樂隊演出,在他的演出節目單上,赫然地印着這樣一些曲目:柴科夫斯基的《e小調第五交響曲》,莫扎特的《A大調鋼琴協奏曲》和理查·施特勞斯的交響詩《唐璜》。音樂會的演出很成功,人們不住地向這位青年指揮家報以掌聲。然而這場音樂會的最重要的意義卻並不在於此,誰也沒有想到在音樂會的觀衆席上,坐着烏姆市歌劇院的院長,這位院長在聽完了卡拉揚指揮的音樂會後,立即跑到後臺找到了這個小夥子,同時向他宣佈將聘請他擔任烏姆市歌劇院的常任指揮,就這樣,卡拉揚平生第一次有了一個作爲指揮的正式職業。

赫伯特·馮·卡拉揚:出生於薩爾斯堡,奧地利著名指揮家、鍵盤樂器演奏家和導演 第2張

創業之路

卡拉揚與烏姆市歌劇院的合作從一開始就體現出了創業的艱難,烏姆市不同於維也納和薩爾茨堡,這是一個文化和其它方面都不很發達的小城市,而烏姆市歌劇院則更是一個僅有着十幾個人的樂隊和二十幾個歌唱演員的戲班子,但這一切卻並沒有阻止住卡拉揚的天才的發揮,經過他不懈的努力和勤奮的工作,居然在1929年的3月上演了莫扎特的歌劇《費加羅的婚禮》,這的確不能不說是卡拉揚所創造的一項奇蹟。

從這以後,卡拉揚便以自己的堅韌毅力和刻苦精神,苦苦地經營着這個劇院,使其在自己的任期從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在他領導這家劇院的五年時間,每年都要上演大約六部歌劇,而在這些歌劇中,竟包括着像瓦格納的《紐倫堡的名歌手》和理查·施特勞斯的《莎樂美》這樣的艱辛而大型的作品。除此之外,他還指揮該院樂隊舉行了爲數衆多的音樂會,從而使烏姆市的音樂生活變得異常豐富起來。然而好景不長,五年後他突然被烏姆市歌劇院解除了職務,據說這次解職由於劇院經理看中了他身上的天才而不願意將他埋沒在小小的烏姆市的原故,故而善意地將他推向了只能前進,不能後退的絕境,逼迫他到更加廣泛的天地中去參與競爭,這個傳聞是否可信姑且先不談,而事實上的卡拉揚卻的確是失了業,一夜之間,卡拉揚竟變成了一無所有的流浪漢。然而,真金畢竟是不怕火煉的,也許是正中了那個傳聞中所講的原因,卡拉揚在經過多次異常艱苦的奔波和競爭後,終於受聘擔任了亞琛歌劇院音樂指導的職務。亞琛歌劇院比起烏姆市歌劇院來說,各方面的條件都要優越得多,這裏有着大型的樂隊和合唱隊,也有着良好的劇場和有修養的聽衆,卡拉揚在這裏得以很好地發揮了自己的才能,在亞琛歌劇院任職期間,他有機會指揮了瓦格納龐大的四聯劇《尼伯龍根的指環》,同時他也開始作爲一名小有名氣和影響的青年指揮而被邀請到柏林、維也納和一些其它的歐洲名城中去擔任客席指揮了。

赫伯特·馮·卡拉揚:出生於薩爾斯堡,奧地利著名指揮家、鍵盤樂器演奏家和導演 第3張

1937年,卡拉揚應著名的猶太指揮家布魯諾·瓦爾特的邀請赴維也納指揮維也納歌劇院演出了瓦格納的歌劇《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雖然這是一次成功的演出,但卡拉揚本人卻對此行很不愉快,因爲實際上在他到達維也納時,才知道他與樂隊的排練計劃已被取消,這使得他不得不在基本上沒有排練的情況下進行演出,而更使他不滿的是,那些擔任主角的歌唱演員排練時想來就來,想不來就不來,給排練和演出都帶來了很大的困難。演出結束後,維也納歌劇院曾邀請卡拉揚擔任永久性的指揮,然而卡拉揚卻拒絕了,他經過比較之後,還是更喜歡在亞琛歌劇院工作。這次維也納之行使他得出了一個經驗,他在自傳中說到:“通過這次演出,我得出了一個結論,那就是今後只有對我來說時機成熟了,我纔再來維也納指揮。”但是,這次演出的確是一次成功的演出,卡拉揚本人也通過這次演出而得到了越來越多的人的瞭解。就在他赴維也納演出後的第二年,柏林國家歌劇院由於富爾特文格勒受“亨德米特事件”的影響 被解職而空出了常任指揮的位置,劇院經理鐵特金一下想到了卡拉揚,於是便邀請他來指揮拍林歌劇院的演出,在經過一番藝術和權力上的討價還價以後,卡拉揚終於來到了柏林國家歌劇院,他在這裏首先上演了貝多芬的《菲德里奧》,瓦格納的《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和《紐倫堡的名歌手》等歌劇,一下便取得了驚人的成功,但這時的卡拉揚卻仍然沒有放棄自己在亞琛的職務,直到1941年,他才正式辭去了亞琛歌劇院的職務而專心在柏林工作了。

卡拉揚在指揮舞臺上活躍70年。他帶領過歐洲衆多頂尖的樂團,並且曾和柏林愛樂樂團有過長達34年的合作關係。他熱衷於錄音和導演,爲後人留下了大量的音像資料(到1988年爲止他發行超過1億張唱片約700款錄音),包括衆多的管絃樂,歌劇錄音和歌劇電影,涵括從巴洛克到後浪漫主義歐洲作曲家的作品。其中一些作品,如貝多芬的交響曲還被多次錄製。卡拉揚在音樂界享有盛譽,甚至在中文領域被人稱爲“指揮帝王”。

赫伯特·馮·卡拉揚:出生於薩爾斯堡,奧地利著名指揮家、鍵盤樂器演奏家和導演 第4張

微微低頭,緊閉雙眼,手執指揮棒,擡起雙手,屏住呼吸,空氣也在那一刻凝息……每一次站在指揮台開始指揮前,總會看到卡拉揚這副沉默的樣子。一剎那間,整部樂曲在腦海形成,一切都掌握在卡拉揚手中。卡拉揚像皇帝一樣,駕馭了整支管弦樂團,只等他揮動指揮棒,樂聲便隨之奏起。1988年3月,在卡拉揚去世前一年,傳記作家理查德·奧斯本曾與指揮家卡拉揚有過以下一組對話:

奧:“人們說,當你站在指揮台上開始指揮演出時……”

卡:“是的,我知道。這讓我感到無比幸福。”

身爲“指揮帝王”,卡拉揚可謂是面臨不少的壓力,無知者與嫉妒者對於卡拉揚的批評聲也是絡繹不絕的。他生前的錄音數量,至今無人能比,唱片的銷量也是傲絕羣雄的。卡拉揚在藝術和商業中找到了一個很好的平衡點。觀看卡拉揚的指揮錄像,在一個嚴肅的表情背後,充滿的是對音樂的享受。他同樣也會被他所指揮的音樂所感動流涕,卡拉揚是極度熱愛音樂的,這點絲毫不亞於曾經非常忌憚他的威廉·福特文格勒。他的一生都在尋找最完美的音樂,還未有人能像他一樣30年始終忠於同一支管弦樂團,他空前絕後地與自己的樂團融爲一體,水乳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