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近代名人 > 廖政國打仗時把一半乾部調走反而會打勝仗?原因是什麼

廖政國打仗時把一半乾部調走反而會打勝仗?原因是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3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廖政國少將,是解放軍王牌第20軍有名的一員戰將,是從普通戰士在戰鬥中一級一級歷練成爲軍長的將才。

廖政國帶兵打仗,與別的人不一樣,很有一套辦法。

他當師長的時候,凡要打大仗,就要把全師的營連幹部調走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讓他們或去辦教導隊,或到機關分配臨時工作,甚至乾脆去搞後勤。每次打大仗都是如此。開始的時候,不少人有意見,說:“怎麼搞的?要打大仗了,最需要幹部,他反而把幹部都調走了!”

可是,一場大仗打下來,都是響噹噹的勝仗。

結果,開始大家都接受不了,怕幹部骨幹抽走了,影響戰鬥力,慢慢地體會到了“好處”,於是自覺地聽從師長的指揮。若是要開仗了,幹部們還沒調走,有人就會催促說:“師長怎麼還不調幹部呀?是不是這仗不打了?”

廖政國打仗時把一半乾部調走反而會打勝仗?原因是什麼

廖政國把幹部調走爲何反而能把仗打贏呢?

原來,這是廖政國保持部隊持續指揮力的一個方法。

廖政國把幹部調上來後,戰鬥打響了,他密切關注着戰場的情況。若是部隊傷亡不大,仗打得順利,他就下令抽調到教導隊的幹部們組織學習,提高政治覺悟;若是部隊幹部傷亡大,他馬上下令將抽調上來的幹部快速補充到部隊。

戰後,他又把那些打仗表現好的戰士、班排幹部調到師團教導隊。

他爲什麼這麼“折騰”?他自有自己的道理:在戰鬥中,不管打多大的戰役,不管傷亡多大,可以使在戰鬥中不會因幹部傷亡而中斷指揮,這樣部隊就打不垮。而在戰後,不管已有多大的傷亡,部隊只要稍微一補充,因爲幹部得到了有效保存,就能馬上恢復戰鬥力,下一次開戰,部隊就還是那麼銳不可當。

廖政國的這個方法,又有一石二鳥之效,一是保持了部隊的連續作戰能力,二還使得幹部的指揮能力得到了提高。譬如說,他把一些打仗好的幹部臨時調到師、團機關工作,讓他們跟着指揮所走,且隨時去偵察情況,傳達命令,或者臨時下去代理指揮,便使得他們居高臨下,有機會觀察部隊作戰情況,當旁觀者。旁觀者清。他們一起議論,哪個營連打得好,哪個連火力配合好,哪個突破口選對了,哪個部隊傷亡不應該,就可以反思自己的作戰指揮,好處很大,提高很快。

廖政國打仗時把一半乾部調走反而會打勝仗?原因是什麼 第2張

廖政國還有一手,就是愛截留團、營的歸隊傷病員,並且他們或留在師特務營,或留在團教導隊,或分散在機關,除了讓他們“戰地實習”之外,還有一個好處:開戰後,他一旦遇到兵力不足時,就及時下令勤雜人員出戰。而這些由傷病員當骨幹的勤雜兵,一補充到第一線,即時又變成了響噹噹的戰鬥力。

在廖政國手下,有一個第3團2營。它的三個連就是由三個團的傷病員組成的,各團組成一個連,結果,這個營很有戰鬥力,在全師都是最會打仗和拼殺的王牌營。

廖政國的這些戰法,對手下的幹部影響很大。對此,他的手下們說:

廖政國打仗時把一半乾部調走反而會打勝仗?原因是什麼 第3張

“任何兵書上都沒有把一支沒有經過戰爭的部隊錘鍊成勁旅的法寶傳授給後人,但是,廖軍長把一本沒字的‘天書’教給了我們。”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