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近代名人 > 魯迅爲什麼“棄醫從文”?是爲弘揚文藝之所長

魯迅爲什麼“棄醫從文”?是爲弘揚文藝之所長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8.6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這是個老掉牙的話題,魯迅爲什麼棄醫從文?當然是爲了拿起文藝武器,喚醒國民,療救國民精神上的創傷。最著名、最流行的觀點是魯迅受了幻燈片事件的剌激。事件的大致經過是:在日本仙台學醫時一次課間放映了一部幻燈,描寫的是在日俄戰爭中,中國人給俄國做偵探被日軍抓來處死的場面:綁在中間的人,體格強壯而神情麻木;圍着來賞鑑這示衆的盛舉的,也同樣是一些體格強壯而神情麻木的人們。

魯迅後來在散文《藤野先生》中回憶道:“這一學年沒有完畢,我已經到了東京了。因爲從那一回以後,我便覺得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衆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爲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務,是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爲當然要推文藝,於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也就是說魯迅是爲了用文藝來改變國民的精神才放棄學醫的。這種說法固然不錯,但是除了這個原因,還有沒有其他的因素在影響着魯迅?

我們先從魯迅到仙台學醫的經歷說起,此前魯迅沒有接觸過醫學,至少是對西醫一無所知。在此前的少年經歷中,爲治父病,他和中醫打過多年的交道,深受其害,並由此對中醫始終抱着深惡痛絕的反對態度。當初他不是爲了學醫而留學,而是爲了留學而學醫。這兩者是有區別的,一是有準備有目的地去求學,一是爲了留在國外學習一種知識技能。至少可以這麼說,當初魯迅到日本還沒有抱定要學醫的決心。

魯迅選擇了地處偏僻的仙台醫專,他是當時學校中唯一的中國留學生。周作人在《魯迅的青年時代》一書中說,“但是他卻特地去挑選了遠在日本東北的仙台醫專,……還沒有留學生入學,這是他看中了那裏的唯一理由。”至於他選擇學醫的原因,他自己解釋說:“我的夢很美滿,預備卒業回來,救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戰爭時候便去當軍醫……”(《吶喊;自序》)

魯迅爲什麼“棄醫從文”?是爲弘揚文藝之所長

從一個異國的學生角度,魯迅在仙台感到對他影響最大的老師是藤野先生。魯迅在《藤野先生》中回憶道:“我總還時時記起他,在我所認爲我師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藤野先生在輾轉聽說魯迅過世的消息後,寫過一篇《謹憶周樹人君》的文章,請看藤野眼中的魯迅:

“周君上課時雖然非常認真地記筆記,可是從他入學時還不能充分地聽、說日語的情況來看,學習上大概很吃力。於是我講完課後就留下來,看看周君的筆記,把周君漏記、記錯的地方添改過來。如果是在東京,周君大概會有很多留學生同胞,可是在仙台,因爲只有周君一個支那人,想必他一定很寂寞。可是周君並沒有讓人感到他寂寞,只記得他上課時非常努力。

在我的記憶中周君不是成績非常優秀的學生。周君在仙台醫專學校總共只學習了一年,以後就看不到他了。現在回憶起來好像當初周君學醫就不是他內心的真正目標。周君來日本的時候正好是日清戰爭以後。儘管日清戰爭已過去多年,不幸的是那時社會上還有日本人把支那人罵爲‘梳辮子和尚’,有說支那人壞話的風氣。所以在仙台醫專學校也有這麼一夥人以白眼看待周君,把他當成異己。”

請注意這裏面的幾個關鍵詞:魯迅“非常認真地記筆記”,可是“還不能充分地聽、說日語”,“學習上大概很吃力”,“只有周君一個支那人,想必他一定很寂寞”,“不是成績非常優秀的學生”,筆記有“漏記、記錯的地方”,同學“以白眼看待周君,把他當成異己”,最主要的是這樣一句話:“現在回憶起來好像當初周君學醫就不是他內心的真正目標。”

我們再來看看魯迅當年的學習成績。

魯迅當年的同班同學小林茂雄,保存了一份魯迅在1905年春季升級考試的“成績報告單”,7門功課平均分65.5,在全班142人中名列第68名(見周啓明著《魯迅的青年時代》)。客觀地講,在一百多名同學中名列中等,應該說成績還是不錯的。如果換了一個混文憑的學生,這種中等成績完全可以說得過去,但是作爲心高氣盛、志向遠大的魯迅能接受嗎?他肯定付出的比別人多得多,日語還不很流暢,年齡相對較大,但是成績平平,在一所二流學校得到二流成績,這不能不讓魯迅重新審視自己的選擇——醫學是他最感興趣的嗎?是他最擅長的嗎?學醫是最有出路的嗎?放棄學醫而從事自己最感興趣的文藝,這是最明智的選擇。學醫無望是他決定棄醫從文的直接誘因。

即使上面的這種成績,仍然引起一些心胸狹窄、有民族優越感的日本同學的嫉妒。他們翻檢他的筆記、寫匿名信,語含譏諷,懷疑魯迅的成績是因爲藤野漏題給他,在這種環境中,魯迅自然憤恨難忍,他說:“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當然是低能兒,分數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無怪他們疑惑。”對環境的不適應是他放棄學醫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對魯迅來說,及時調整專業,發揮所長,舍醫學之短,揚文藝之長,根據自己的興趣,棄醫從文,是再好不過的選擇。這種選擇有當時當地自身客觀的現實原因,不僅僅單純是爲了實現文藝救國的理想。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