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近代名人 > 以中文爲“第一語言”的美國作家 諾貝爾獎獲得者——賽珍珠

以中文爲“第一語言”的美國作家 諾貝爾獎獲得者——賽珍珠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賽珍珠(Pearl S. Buck,1892年6月26日-1973年3月6日),直譯珀爾·巴克,美國作家、人權和女權活動家。出生4個月後即被身爲傳教士的雙親帶到中國,在鎮江度過了童年、少年,進入到青年時代,前後長達18年之久。賽珍珠在中國生活了近40年,她把中文稱爲“第一語言”,把鎮江稱爲“中國故鄉”。在鎮江風車山上在她小時候就讀過現在仍然存在的崇實女中內有她的故居。同時在南京大學鼓樓校區北園的西牆根下,矗立着一座三層的西式小洋樓。也是賽珍珠居住工作過的地方,作爲以中文爲母語的美國女作家,她曾在這裏寫下了描寫中國農民生活的長篇小說《大地》(The Good Earth),1932年憑藉其小說 ,獲得普利策小說獎,並在1938年以此獲得美國曆史上第二個諾貝爾文學獎。1934年,賽珍珠告別了中國,回國定居。回國後她筆耕不綴,還積極參與美國人權和女權活動。1942年夫婦創辦“東西方聯合會”(East and West Association),致力於亞洲與西方的文化理解與交流。1973年5月6日她鬱郁中去世於佛蒙特州的丹比(Danby Vermont)

以中文爲“第一語言”的美國作家 諾貝爾獎獲得者——賽珍珠

人物生平

賽珍珠於1892年6月26日出生在弗吉尼亞州西部,4個月後,隨傳教士父母賽兆祥和卡洛琳來到中國。先後在鎮江、宿州、南京、廬山等地生活和工作了近40年,其中在鎮江生活了18年,她在鎮江經歷了她人生的早期歲月,因此她稱鎮江是她的“中國故鄉”。她童年的大部分時光都在那裏度過,首先學會了漢語和習慣了中國風俗,然後她母親才教她英語。

1900年因中國北方發生義和團運動,賽珍珠首次回到美國故鄉。1902年重返中國鎮江。1917年5月13日,與美國青年農學家約翰·洛辛·布克結婚。婚後遷居安徽宿州。

1921年下半年,賽珍珠隨丈夫布克來到南京,受聘於美國教會所辦的金陵大學(1952年併入南京大學),並住進了校內一幢單門獨院的小樓。在賽珍珠和布克三、四十年代先後離開中國之前,一直居住在這裏(即今平倉巷5號,南京大學北園賽珍珠故居)。布克(J.L.Buck)是一位農學家,教授農業技術和農場管理的課程,創辦了金大農業經濟系並任系主任,因出版《中國農家經濟》等書而被視爲美國的中國問題專家。賽珍珠則在金陵大學外語系任教,並先後在國立中央大學等校兼職教授教育學、英文等課。她既要備課、批改作業,又要參與社會工作,會見中外各界人士,還要修剪家中花園的大片花草,忙得不亦樂乎。在舉行孫中山奉安大典期間,賽珍珠即在家中騰出地方,讓中國駐美大使施肇基博士和爲孫中山遺體作防腐處理的泰勒博士住了進來。徐志摩、梅蘭芳、胡適、林語堂、老舍等人都曾是她家的座上客。 [3]

賽珍珠於1922年在廬山牯嶺開始嘗試寫作。1923年賽珍珠寫出了處女作《也在中國》,此後便屢屢有作品發表。1925年,賽珍珠還寫了短篇小說《一箇中國女子的話》,講了一對異族青年男女的羅曼故事,以“影射”她與徐志摩之間的戀情。而在另一篇短篇小說中,也有賽、徐戀情的影子,甚而小說中男主角最後死於空難的情形,竟與當年徐志摩在濟南附近黨家莊飛機失事的情形相吻合!賽珍珠在她的作品中,四處留“影”徐志摩,寄託着其心靈深處的難忘與不捨。

以中文爲“第一語言”的美國作家 諾貝爾獎獲得者——賽珍珠 第2張

1927年春北伐軍攻克南京時,社會失去了控制,對於許多外國人來說真是危機四伏,所以她淪落爲“洋難民”,離開了南京。當1928年夏回到南京的家園時,儘管整座院落成了馬廄和“公廁”,但她卻在一個小壁櫥裏驚喜地翻出一個木箱。士兵和劫匪掠走了她的大半家產,卻把這個木箱留了下來,箱中完好無損地放着她在母親去世後爲其寫的《凱麗的傳記》一書的手稿——這部手稿排成鉛字時書名便改成了《異邦客》。賽珍珠繼續創作,不久給美國的朋友戴維·勞埃德寄去了一篇曾經在雜誌上發表的小說《一位中國女子說》,同時還附上了未曾發表的續篇,建議將兩者合成一部長篇,書名定爲《天國之風》。

不久賽珍珠的新作《王龍》又從南京金陵大學寄到了紐約莊臺公司,沃爾什又熱情地答應出版,只是覺得《王龍》之名很難爲人接受,而書名應“扣人心絃,富有浪漫情調”,建議改用“大地”之類的名字。1931年春,裝幀精美的《大地》(theGoodEarth)出版,好評如潮,銷量飆升,《大地》一下子成了1931年和1932年全美最暢銷的書。並且,很快就有了德文、法文、荷蘭文、瑞典文、丹麥文、挪威文等譯本。莊臺公司也因此從一個負責累累的出版社一躍而成爲紐約著名的出版公司。沃爾什與賽珍珠雙方還愉快地訂下並切實履行了這樣的協議:賽珍珠寫什麼,他就出什麼。所以賽珍珠後來寫成的《大地三部曲》之《兒子們》、《分家》以及其他多種文學作品,都是由沃爾什的公司出版的。

賽珍珠1934年離開了中國,由於賽珍珠對中國農民生活史詩般的描述,真切而且取材豐富,以及她傳記方面的傑作1938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1939年出版長篇小說《愛國者》、劇本《光明飛到中國》、散文集《中國的小說》,1940年獲西弗吉尼亞州大學文學博士學位。出版兒童讀物《兒童故事集》。1941年擔任《亞洲》雜誌助理編輯、編輯。創辦自在溝通中西方文化的“東西方協會”,擔任主席職務。1942年3月,應美國之音、英國BBC電臺之邀,用漢語廣播向中國介紹美國人民如何理解支持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不久,最後一次到中國,爲支持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收集創作素材,深入進行宣傳。1943年7月,邀請中美作家、學者到她在賓夕法尼亞州的寓所聚合,討論中美關係。會後,就支持中國抗日等問題,向美國朝野發起聲勢較大的宣傳。1946年辭去《亞洲》雜誌編輯職務,專事寫作。不久,《亞洲》雜誌停刊。

1949年10月12日,“艾奇遜(DeanAche-son)國務卿在記者招待會上宣佈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三項條件……由於中國新政府尚不符合這些標準,美國現在不能給予承認”。20世紀50年代,世界上兩大陣營的對立與冷戰割斷了賽珍珠與新中國的聯繫。賽珍珠在美中對立、國共對立夾縫中異常矛盾。賽珍珠的《朋友之間》(1958年版)一書記載了她與菲律賓外交部長卡洛斯·P·羅慕洛的談話,他們坦率地談到美國人與亞洲人之間的衝突問題:美國政府想用美國式的價值觀和標準來衡量和要求新中國的一舉一動,這樣就產生了矛盾,這些代表美國式的價值觀和標準均起源於西方文化、歷史背景,與中國的政治、歷史、文化相距甚遠。賽珍珠希望中國和美國能找到一種互相容納的機制,但這兩個國家卻兵戎相見,中國進行抗美援朝戰爭和抗美援越戰爭。

以中文爲“第一語言”的美國作家 諾貝爾獎獲得者——賽珍珠 第3張

1949年創辦“歡迎之家”,幫助收養具有亞洲血統的美國棄兒。1964年獲人類特殊貢獻獎。創設賽珍珠基金會,旨在幫助美國軍人在海外與亞洲婦女非婚所生棄兒。1972年尼克松總統宣佈訪華後,賽珍珠不顧年邁,同意主持美國國家廣播公司(NBC)專題節目“重新看中國”,積極準備重新訪華, 但是一位中國駐加拿大的外交官給她發來一份嚴酷的拒絕信函。1973年,她帶着種種疑惑和遺憾離開了她的兩個世界。賽珍珠給一位朋友信中曾寫道:“我想我比其他任何人都做得多,我幫助美國人民瞭解和熱愛中國人民。儘管我們目前和中國大陸互不往來,美國人民還是一如既往地關注着中國人民。”

1973年3月6日,賽珍珠逝世於佛蒙特州丹比城,骨灰安葬在賓夕法尼亞州費城郊區綠丘農莊,享年81歲。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