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近代名人 > 張大千爲什麼在成都解放前夕離蓉赴臺?終身不回大陸

張大千爲什麼在成都解放前夕離蓉赴臺?終身不回大陸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8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張大千最後一次攜妻徐雯波離開成都,搭乘軍用飛機赴臺北的時間是1949年12月上旬——成都解放前夕。自此一別,直到1983年4月1日,他病逝臺北,再也沒有回過大陸。離開大陸後,他先後旅居過臺北、香港、印度、日本、巴黎、阿根廷、巴西、美國,最後定居臺北。

張大千爲什麼在成都解放前夕離蓉赴臺?終身不回大陸

張大千爲什麼要在成都解放前夕離蓉赴臺呢?

關於這個問題,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長期在張大千身邊學畫的劉力上給出的答案是:大千先生在政治上是一個無黨派人士,他無求於國民黨,所以既不參加國民黨,與國民黨的關係也不親近。只是與國民黨的一些上層人物于右任、張羣、羅家倫有些往來,也僅止於藝術交往。因此不能把他的離鄉赴臺,看做是投奔國民黨。至於他對共產黨,去國前既無恩怨,也無往來。不過,1949年初,大千先生在香港曾應何香凝之求,爲毛澤東畫了一幅荷花,並題了“潤之先生”的上款。此事劉力上親耳聽大千先生說過,張還反問力上知不知道潤之先生是誰,可見大千先生當時對政治是不感興趣的,否則怕是不會題款相贈的。

既然張大千對國共兩黨既無恩仇、也無親疏,那麼爲什麼又要離鄉去臺呢?

劉力上這樣回答:說大千先生一點兒也不怕共產黨,不信謠言,這也不符合實際。他對共產黨的政策是有所聞,並存戒備之心的。這是一。二來,他考慮到共產黨新政府搞供給制,以後賣畫給誰呢?如果不能賣畫的話,今後他一大家子的日子怎麼辦?

據傳,當年徐悲鴻託人捎信,邀請大千先生北上,許以月薪三千斤小米(當時北平藝專教授的最高供給)的故事,張大千聽後高興地說:“好啊,咱們一起去吧!”可是張大千稍後又躊躇片刻說:“我一走,我的家人怎麼辦?王陵基會放過他們嗎?”表面上看,張大千是怕成都軍閥王陵基的搗亂迫害,實際上心裏是在盤算三千斤小米夠什麼用?

從政治上和經濟上分析張大千離鄉赴臺的原因,應該說還是比較符合實際的,但是從思想根源上來剖析,張大千先生的老友葉淺予,看得更爲透徹:“1949年蔣介石政權已退居西南一角,作爲自由主義的藝術家,又依戀於中國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關係,對中國即將來的革命,不但不能理解,而且會有反感。原因很簡單,他怕在這個即將來臨的新社會,沒有他的用武之地,說穿了,他怕戴上反革命帽子,也許活不成。他所依附的‘達官貴人’怎麼也要把最後的大師從成都帶走。”故而張大千要在成都解放前夕,搭乘張羣親自簽署批准的軍用飛機飛往臺北。

那麼爲何張大千至死也沒再回大陸呢?

新中國成立後,高層領導曾多次過問張大千的迴歸問題。據張大千的好友謝稚柳先生說,上世紀50年代初,陳(毅)老總問過他,中國畫家誰畫得好?他說當然是張大千。陳毅又問,張大千現在何處?謝答在海外。陳老總讓謝稚柳寫信勸他回來。又據葉淺予回憶,周總理也多次過問張大千,一次是讓他和徐悲鴻聯名寫信勸張回國,一次是張大千的家屬楊宛君捐贈了張大千的一批敦煌壁畫臨摹稿,周總理獲悉後,親自指示文化部頒發四萬元獎金,並過問獎金的分配,要留二萬元給張大千回來後用。除此以外,周總理還指示有關部門,擇機動員張大千回國。

據畫家張仃回憶,1956年,他以裝幀設計家身份隨國際貿易促進會代表團參加法國博覽會的,博覽會結束後,又接到文化部通知,讓他再參加文化代表團,團長侯德榜,副團長冀朝鼎,團員有作家李霽野、何家槐,畫家王雪濤和他,音樂家郎毓秀。恰好趕上了張大千畫展在巴黎舉辦,代表團去看了畫展。期間與張大千有兩次會面。第一次是在趙無極家裏,由張仃出面邀請了三位旅法畫家,一位叫常玉,一位是潘玉良,還有一位是張大千。這是一次小規模的聚會,彼此介紹一下海內外的情況,實際上是一次摸底會,摸底的結果是常玉想回國,但怕回國後沒有合適的工作;潘玉良也想回來,又怕過不慣大陸的生活;張大千根本沒有回來的意思。第二次是由副團長冀朝鼎主持,在一家華人餐館開了一個小型藝術家的宴會,張大千也出席了這次宴會。冀朝鼎介紹了一下新中國的建設情況,歡迎海外的藝術家回國參加新中國的文化建設。

1981年,謝稚柳在談到了張大千回大陸的問題時,他的看法是:“我也希望他回去,但我決不勸他回去。原因有二,一是張大千自由散漫,愛花錢,在國內,沒有這樣的條件;二是張大千自由主義很強烈,要是讓他當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美協理事等職,經常要開會,肯定吃不消。張大千這人,只適宜寫畫,不適宜開會,他不擅說話,更不擅作大報告。”謝稚柳是張大千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至交好友,對他的個性脾氣自然瞭若指掌,這兩點是從他的生活作風和個性上,道出了他不願迴歸的原因。

除了謝稚柳說的兩點原因外,還有一條是張大千不願歸來的重要原因。

新中國成立初期,困難重重,百廢待興。人民政府的主要精力放在恢復與發展工農業生產,解決四億多人民的溫飽問題。公私合營前,除少數私方人員外,絕大部分人員先實行供給制,後是低薪,衣食住行外,所剩無幾。很少有人會用錢來收藏字畫,藝術市場十分蕭條。絕大多數中國畫家改畫連環畫、年畫或廣告設計,有的從事美術教育,只有極少數畫家(如齊白石)還能堅持賣畫爲生,但價格甚低。張大千自述:50年代初,他旅居印度大吉嶺,曾接到齊白石的一封信(由香港友人轉交)。信中“先是說人民政府如何照顧他,希望我也不妨回去看看。一個‘然而’大轉彎,齊先生才表示出他的真心。他說他目前的生活很苦,他想寄兩張畫給我,問我在海外可否代他設法賣出,他希望只要一百美金就夠了”。張大千閱信後,“趕緊請香港的朋友代我匯一百美金給他,我也回了信,自然不要齊先生寄畫來”。齊白石尚且如此,更不用說其他畫家了。對張大千來說,有沒有藝術市場(即賣畫環境)是他安身立命的重要問題。

此外,張大千的家是一個大家庭,這個大家庭中有不少人需要他照料接濟,諸如他的二嫂、三哥三嫂、四哥及兩房夫人,都是年逾花甲或沒有收入的老人(還不包括子侄輩中的困難戶)。據瞭解,張大千在海外站穩腳根後,每月按時給三哥三嫂一房寄的生活費是一百港幣(約合人民幣四五十元);一房如此,其他兩房也不少。如果張大千回國,沒有賣畫的環境,不要說幫助這些親友了,恐怕連他自己一大家妻兒的生活也難以維持。

1961年,正值三年自然災害期間,享有天府之國的川中盆地也在劫難逃。消息傳到遷居巴西的張大千耳中,自然要焦急,因此託香港的學生,寄了一批食品給三哥三嫂,聊解口腹之慾。

不過,張大千浪跡海外三十多年,時時處處不忘自己是一箇中國人,穿中國衣,吃中國菜,說中國話,讀中國書,畫中國畫,無論身居何地,不入外國籍,保留中國國籍。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