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都說功高震主 爲什麼雲臺二十八將大多數都可以善終呢

都說功高震主 爲什麼雲臺二十八將大多數都可以善終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7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雲臺二十八將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在中國歷史上,每一個朝代的建立,都會涌現出一大批的文臣武將,成爲開國功臣;成爲一個非常特殊的羣體。他們因爲立下功勞而得到封賞,卻也常常因爲功勞太多受到猜忌。功高震主,對功臣而言,這是最可怕的一把雙刃劍。既是讚賞,也說明了功臣的危險處境。

尤其是在一些帝王刻薄的朝代裏,功臣常常成了皇帝的眼中釘、肉中刺,恨不得除之而後快,比如劉邦、朱元璋;因而也有了那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警示後來者;但是這也有一些皇帝比較例外,比如劉秀、李世民;今天我們討論的就是一個例外,那就是劉秀和他的雲臺二十八將,他們跟隨光武帝劉秀開創東漢,功臣們只要不是造反,都得到了一個善終的結局。

都說功高震主 爲什麼雲臺二十八將大多數都可以善終呢

電視劇光武大帝

首先要明白,雲臺二十八將並不是在劉秀時期設立的。而是劉秀去世後,他的兒子爲了紀念那些開國功臣而設立。原本是32位開國功臣,除去和皇室有親戚關係的4位,把剩下的二十八位有功將領的畫像放在南宮雲臺。後人還把這些將領與神話傳說的天庭二十八星宿名稱相對應,這就是“雲臺廿八宿”。這在當時算是頭一遭,讓功臣不僅可以得到爵位,還能得到死後的名聲

都說功高震主 爲什麼雲臺二十八將大多數都可以善終呢 第2張

東漢二十八宿

這二十八位將領,除劉植建武二年(26年)過早陣亡,祭遵建武九年(33年)、馮異建武十年病死軍中,岑彭建武十一年被刺身亡外,餘者皆得善終並受到優待。這種較爲寬厚的做法,也爲東漢末期帶來一個較好的結果。這也是爲什麼,在東漢末年,皇帝沒有什麼權力的時候,依然有一幫忠於漢室的大臣願意出來賣命。而在西漢時期,因爲西漢對大臣的普遍刻薄,導致王莽最初篡位的時候,除了幾個漢室宗親,基本沒有什麼人站出來反對。

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爲什麼他們大多都能得善終的原因,個人覺得主要是基於以下幾方面:

第一個原因光武帝劉秀對功臣的優待。一方面除了是因爲劉秀本人的寬厚,也有一部分原因在於,他想借用優待功臣的方式,逐步迫使功臣讓權,削弱功臣的勢力。

劉秀建武之世,封侯的一百多人,但後來與三公九卿參議國事的不過鄧禹、李通、賈復三人而已,其餘的都以寬宏的律法相優待,給他們一定的封地俸祿,並都以功名延續流惠於他們的後代子孫,卻不讓他們在朝廷中繼續擔任官職。劉秀明白,畢竟開國和治國需要的是完全不同的人才,要想治國有成必須另外選用更加適合的管理型人才,這一點他不僅看得清楚,做得也很果斷。這樣既保全的功臣們的清譽和富貴,也避免了君臣猜忌所帶來的惡果。

第二個原因就是將領們知進退。

都說功高震主 爲什麼雲臺二十八將大多數都可以善終呢 第3張

儘管當時有很多人對光武不以功臣任職,對那些已取得豐功偉績的英俊之士棄而不用,抱有批評的態度,但以雲臺二十八將爲代表的東漢初年開國功臣們卻能坦然接受這樣的安排,有的甚至主動採取規避的行動以遠離政壇,以減輕君臣之間不必要的猜忌。如雲臺二十八將之首的鄧禹,建武四年與復漢將軍鄧曄、輔漢將軍於匡打敗延岑之後,沒有貪功戀棧,再也沒有登上大規模戰役的舞臺,而是主動讓賢,隨後耿弇、岑彭、馮異、吳漢等人逐漸代替了他的位置。鄧禹在當時是首席謀士,地位等同於後世的諸葛亮、劉基、李善長等人,卻能主動避讓,無疑給其他功臣們做了一個好的榜樣。建武十三年,天下歸一,鄧禹封高密侯。

賈復儒生出身,爲人剛毅方直,多有保駕護主之功。自歸順劉秀後,隨其擊信都、攻邯鄣、戰真定、破鄴城、平定郾城、召陵、新息等地,戰功赫赫。建武三年出任左將軍,建武十三年定封膠東侯。賈復臨陣果敢、身先士卒,在東漢中興功臣中以勇武見稱。劉秀曾稱讚道:“賈督有折衝千里之威。”賈覆在征伐中,多次在潰圍中解救危急,身上受傷達十二處。劉秀因此很少令他遠征,常讓他跟隨自己,所以賈復缺少獨當一面的功勳。諸將每次論功,賈復都默然不語,從不居功自傲。劉秀常說:“賈君的功勞,我自己知道。”

跟隨劉秀的開國的將領們,征戰間隙,常常聚在一起聊天,話題當然也繞不開自述戰功,胡吹亂侃一通。每當衆將爭功論能之時,大將馮異總是一個人默默地躲到大樹下面。於是,士兵們便給他起了個“大樹將軍”的雅號。“大樹將軍”後常指不居功自傲的將領。

在《後漢書》中,賈復與馮異、岑彭並列一傳。史官這樣評論三將:中興將帥立功名的很多啊。但岑彭、馮異功勳卓著,自函谷以西,方城以南,兩將的功勞最大。而馮異、賈復從不自居功,岑彭講信重義,此三將真足以感三軍而驚敵人,所以他們能夠成大業,終能保全榮慶。

都說功高震主 爲什麼雲臺二十八將大多數都可以善終呢 第4張

出於對劉秀的瞭解,鄧禹、賈復率先交歸兵權,潛心儒學,耿弇等一干武將也緊隨其後交出兵權。功成名就的雲臺諸將們似乎達成了共識,都能甘守寂寞,遠離政治。雲臺諸將除了已逝的馮異、岑彭等人,參議國事的不過鄧禹、李通、賈復三人,其餘全部退隱二線,別說兵權,連政事都不過問,以實際行動減輕了君臣之間可能會出現的因互不信任帶來的風險。

第三原因就是劉秀個人實力強,雲臺二十八將實力並不算出衆。東漢建國,遇到的敵人不過是綠林赤眉這樣的草莽,實力不算強勁,而云臺第一將鄧禹帶隊就吃過鱉。而且雲臺第二將吳漢,雖有功勳,但帶兵驕縱,曾經把鄧奉逼反過,這種粗線條的人,很難參於政治,而且早於劉秀而去。相比較西漢初韓信彭越英布,明初徐達常遇春藍玉這樣有滅國之力的頂級軍事人才還是差不少。

第四個原因就是劉秀當上皇帝時年紀較輕,劉秀30歲稱帝,正值壯年,稱帝后在位33年,功臣們大部分都沒有熬過劉秀。對比朱元璋爲子孫鋪路,劉邦僅比秦始皇小三歲,漢朝成立時候,已經是個長者了;劉秀還是很佔據年齡優勢的,二十八將絕大多數還是沒有熬得過劉秀的。

推究起來,無論是光武帝另選賢能治國的舉措,還是開國勳臣們刻意遠離政壇,實在都是出於深謀遠慮。開國勳臣們雖未能在廟堂之上再展宏圖,但都得以善終,也維護了個人名譽和尊嚴。因此可以說,以雲臺二十八將爲代表的東漢初年開國功臣們是幸運的,他們正可謂得其時,遇其主,知進退。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