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近代名人 > 埃德蒙·艾倫比奪取耶律撒冷,昔日帝國已不在輝煌

埃德蒙·艾倫比奪取耶律撒冷,昔日帝國已不在輝煌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6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國作爲歷史上的泱泱大國、中央王朝,在近代史中卻因晚清帝國積貧積弱而屢遭列強欺凌,一度被譏爲“東亞病夫”。無獨有偶,遠在亞洲西部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同一時代和中國同病相憐,被時人冠以“西亞病夫”的稱號。

與戊戌變法戛然而止並亡於辛亥革命的清帝國不同,暮年的奧斯曼帝國當時曾銳意勵精圖治,還躍躍欲試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企圖藉機重振昔日輝煌,只是早已病入膏肓的“西亞病夫”押錯了賭注,誤入德奧同盟國陣營,踏上萬劫不復之路。

青年土耳其黨的改革

在奧斯曼帝國內部,最現代化、組織和行動能力最強的羣體是西式新軍中的青年軍官們,這一現象在後發國家中屢見不鮮。後發國家面對列強威脅,最先採取的應對措施都是爲謀求富國強兵而建立新軍,新軍的軍官們作爲深受西方現代化浸潤的人,往往成爲推動古老社會前進最堅定的動力。

1908年,軍隊中的青年土耳其黨人發動政變,在恢復1876年憲法的口號下迫使哈米德二世蘇丹退位,新蘇丹穆罕默德五世完全聽命於青年土耳其黨。在一個年僅27歲的青年軍官恩維爾·帕夏帶領下,青年土耳其黨雄心勃勃的軍官們在次年頒佈了一部憲法,並在此後6年的時間裏,大力推行改革,使土耳其從很多方面看起來,似乎出現了返老還童的跡象。

埃德蒙·艾倫比奪取耶律撒冷,昔日帝國已不在輝煌

《青年土耳其黨發動政變》,法國《小日報》封面,1908年10月。這次政變的外因如圖所示 :奧匈帝國從“西亞病夫”土耳其手中奪取了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斐迪南一世在國民議會上正式宣佈保加利亞脫離奧斯曼帝國獨立

這一時期成效最顯著的也許是青年土耳其黨人努力促進了奧斯曼陸軍和海軍的現代化,他們繼續聘請德國教官,甚至聘請德軍軍官擔任土耳其高級指揮官,1913年10月,恩維爾邀請了24 名德國軍官來改組軍隊,德國軍事代表團團長利曼·馮·贊德爾斯被任命爲奧斯曼軍隊總監。這一時期還進口大批先進武器裝備,改革動員制度並加強預備役部隊的建設,改革了軍隊醫療服務體系,並建設了新的新兵訓練中心,還出臺法律使非穆斯林也能夠公平入伍。這爲奧斯曼帝國未來參加世界大戰打下了必要基礎。如果沒有這些改革措施,很難設想老朽不堪的帝國能否撐過世界大戰的第一年。

埃德蒙·艾倫比奪取耶律撒冷,昔日帝國已不在輝煌 第2張

青年土耳其黨內三巨頭之一—恩維爾·帕夏

正式捲入一戰深淵

青年土耳其黨人作爲熱切的威權主義者,對以鐵血立國的德國充滿嚮往。 但德國一直對和奧斯曼帝國結盟的問題不冷不熱,直到1914年7月,鑑於歐洲劍拔弩張的局面,德皇威廉二世懼於兩線作戰,開始急迫期待拉奧斯曼帝國入夥。他認爲,德國應不惜任何代價讓土耳其調轉槍口對準沙俄,土耳其則在談判中討價還價,並裝出假裝要與協約國結盟的模樣待價而沽,最終促使德皇拿沙俄領土開出令人垂涎的價碼。恰在此時,英國沒收了土耳其訂購的兩艘即將建成的軍艦,這兩艘軍艦花了3000萬美元,這在當時是一筆鉅款,這筆錢是土耳其在第二次巴爾幹戰爭失敗後爲了喚起國內民衆愛國意識,向民衆捐款籌措起來的,整個安納托利亞的農民幾乎人人都捐了幾文錢。沒收這兩艘軍艦的消息讓土耳其羣情激憤,8月3日,土耳其正式宣佈和德國結盟。

埃德蒙·艾倫比奪取耶律撒冷,昔日帝國已不在輝煌 第3張

1913年12月,德國軍事代表團團長利曼·馮·贊德爾斯(前排左)抵達奧斯曼帝國首都伊斯坦布爾,他被任命爲奧斯曼軍隊總監

在1914年那個炎熱的8月,當全歐洲都因爲薩拉熱窩暗殺事件而陷入戰火,奧斯曼帝國雖與德國宣佈結盟,但卻並不急於與協約國開戰,即使最狂熱的親德分子恩維爾·帕夏也明白,德國遠在天邊,而英、法、俄三大強國就在眼前。在此後長達三個月的時間裏,土耳其政府內部各個派系爲參戰問題爭吵不休、搖擺不定。

埃德蒙·艾倫比奪取耶律撒冷,昔日帝國已不在輝煌 第4張

1917年10月,德皇威廉二世(左一)訪問伊斯坦布爾和蘇丹穆罕默德五世(左二)共乘馬車,他們對面坐的是恩維爾·帕夏

到10月底,德國堅信不能讓土耳其無限期拖延與協約國宣戰。10月28日,兩艘原屬德國海軍的軍艦,帶着幾艘土耳其魚雷艇駛進黑海,炮轟了俄國的奧德薩、塞瓦斯托波爾和費奧多西亞的港口,並擊沉了一艘俄國炮艇。在這一挑釁事件後,俄國於11月4日向土耳其宣戰,次日英法也宣戰。奧斯曼帝國正式捲入一戰。

1915年春,戰爭中最重要的一場戰役在帝國的西部打響——達達尼爾海峽。

加里波利海灣的帝國餘暉

達達尼爾海峽位處亞歐大陸的咽喉之地,扼守黑海通往地中海的鑰匙。黑海是沙俄三個出海口中唯一終年不凍的地區,戰略意義非常重要。宣戰後,沙俄通往地中海聯通英法的出海口被堵死,只能依賴一年中有半年封凍的阿爾漢格爾斯克和遠離俄德前線8000英里的海參崴獲得西方軍火,並運出俄國的大宗穀物、礦產換取硬通貨。黑海被封閉後,俄國貨物出口降低了98%,進口商品和軍火輸入降低95%,這對亟需出口換取資金且軍火難以自給的沙俄堪稱釜底抽薪,爲俄國一連串戰場失利和最終崩潰埋下了伏筆。土耳其宣戰後,爲打破對黑海的封鎖,沙俄強烈呼籲英法儘快出兵達達尼爾海峽

1915年2月19日,英法聯合艦隊雲集於達達尼爾海峽,開始漫不經心地炮擊海峽炮臺。在兩個月的炮擊中,聯軍海軍打垮了大部分土耳其岸防炮臺,但土耳其海軍靈巧的水雷戰術讓聯軍損兵折將、一籌莫展,3月18日聯軍艦隊16艘大型戰艦第一次闖入海峽,就被水雷報銷了4艘。在這段寶貴的時間裏,土軍調兵遣將緊急強化半島防禦,3月21日,組建第5集團軍,負責保衛達達尼爾海峽地區的加里波利半島地區,贊德爾斯受命指揮這個集團軍。

協約國看到依靠海軍和隨艦的陸戰隊無法打破封鎖並登陸海峽,轉派陸軍準備登陸。協約國軍隊集結起英軍兩個師、相當於一個半師的澳新軍團,法軍一個師,共7.5萬人,對陣土軍8.4萬人。4 月25 日凌晨4點半,第一批澳新軍團登陸加里波利半島,揭開陸戰序幕。澳新軍團的登陸點是聯軍的主力,但實際登陸場偏移預定目標1英里左右。當天,英、法軍還在另兩處地點登陸,以分散土軍注意力。戰前土軍知道聯軍會登陸,但無法準確判斷登陸點,因此,面對聯軍多路登陸,只能手忙腳亂地調派兵力反登陸。

在聯軍各登陸場中,最重要的是澳新軍團的登陸場,當面的土軍防區屬於第19師,該師指揮官是時年34歲的青年中校穆斯塔法·凱末爾,土軍中最優秀的指揮官之一。凱末爾迅速判斷準這是聯軍主攻地點,他來不及向上級請示,當機立斷下令全師趕赴戰場,面對擁有強大海軍炮火支援的聯軍登陸部隊,下屬們都感到這次作戰後恐怕很難活着回來,凱末爾下達了那道著名的命令:“我不是讓你們去衝鋒,而是讓你們去死亡!我們死後,其他部隊和其他指揮官將繼續進攻!”

埃德蒙·艾倫比奪取耶律撒冷,昔日帝國已不在輝煌 第5張

一戰時期,控制達達尼爾海峽的土耳其大炮。土耳其早在1877年就聘請英法工程師開始修建永久防禦工事。到開戰前,半島上已經有100多門射程較短的海岸炮。宣戰後,贊德爾斯將達達尼爾海峽防禦置於土軍戰略最優先位置

在戰鬥過程中,凱末爾親自率隊衝在最前線,這激起了全師的士氣和信心,在凱末爾這種大無畏軍官的激勵下,土軍和澳新軍團圍繞登陸場當面一座高地展開了史詩般的戰鬥,到處都是近距離短兵相接和白刃格鬥,雙方不斷投入新的兵力,發動一波接着一波的衝鋒和反衝鋒,最終凱末爾的部下守住了高地,將澳新軍團困在海灘上動彈不得。

埃德蒙·艾倫比奪取耶律撒冷,昔日帝國已不在輝煌 第6張

加利波利戰役期間的凱末爾(左四),此戰過後他名聲大噪,併成爲國家的英雄,英國官方戰史編撰者這樣評價 :“歷史上很少有一位師長曾經發揮過如此巨大的作用……”

經過一個殘酷的夏天、溫和的秋天和嚴寒的初冬,戰鬥變成了殘酷無望的消耗戰。英法聯軍將總兵力增援到近50萬人,土軍也集結了差不多的兵力死守半島,但戰線一直停滯在海灘附近。

1915年底,協約國最終決心撤退。當時凱末爾因嚴重疾病剛撤離戰場。經過精心策劃,聯軍撤退行動非常成功,從12月28日到1916年1月9日,所有協約國軍隊悄悄撤走,德國人和土軍都沒能察覺。這次戰役中英軍陣亡2.8萬人,法軍陣亡1萬人,澳大利亞陣亡7595人,新西蘭陣亡2431人,聯軍死亡總數超過4.8萬人。土軍陣亡8.6萬人,雙方受傷的士兵總數接近50萬。

帝國落幕

加里波利戰役失敗後,協約國全面調整了對奧斯曼帝國戰略,短促而致命一擊促使其退出戰爭的企圖化爲泡影,英法開始全面向中東增兵,在巴勒斯坦、美索不達米亞等多地發起連續攻勢。另一方面,協約國原先對煽動阿拉伯部落反叛奧斯曼帝國有所顧忌,怕危及自己在中東和印度領地內穆斯林的忠誠,現在,這些政治顧慮都被放在一邊了。這寓示着未來奧斯曼帝國已無可能再與協約國妥協並尋求體面的和平,加里波利戰役的勝利,卻敲響了帝國的喪鐘。

埃德蒙·艾倫比奪取耶律撒冷,昔日帝國已不在輝煌 第7張

加利波利戰役中的土耳其士兵,這次戰役土軍雖然獲勝,挽救了帝國的命運,但陸軍的精華——受過精良訓練的那些部隊幾乎被消耗殆盡

英國最先看準了阿拉伯半島的部落首領謝里夫·侯賽因,侯賽因出身於哈希姆“聖裔”家族,是先知穆罕默德家族後代,在阿拉伯半島影響力巨大。從1915年7月到1916年初,英國駐埃及、蘇丹高級專員亨利·麥克馬洪爵士(就是在中印邊境劃分麥克馬洪線的那個外交官)和侯賽因交換信函共8封,史稱“麥克馬洪通信”。英國承諾在大戰勝利結束後建立一個包括整個阿拉伯半島在內的阿拉伯民族國家。1916年6月5日,侯賽因帶着兩個兒子阿里和費薩爾,在麥地那率軍宣告阿拉伯人獨立,掀起阿拉伯大起義。

埃德蒙·艾倫比奪取耶律撒冷,昔日帝國已不在輝煌 第8張

托馬斯·愛德華·勞倫斯,因在 1916 年至1918年的阿拉伯大起義中作爲英國聯絡官而出名

阿拉伯大起義激發起幾個世紀以來阿拉伯人對奧斯曼帝國的不滿。各地阿拉伯人對戰爭的態度急劇變化,英軍作爲阿拉伯人的朋友到處受到歡迎,有人主動向英軍提供情報,有人自願爲英軍做嚮導。土耳其軍隊在各地越來越不得人心。贊德爾斯將軍懊惱地說,進攻巴勒斯坦的英國人就像在一個友好國家裏打仗,而保衛自己領土的土耳其人卻好像是外來的入侵者。

埃德蒙·艾倫比奪取耶律撒冷,昔日帝國已不在輝煌 第9張

埃德蒙·艾倫比,1917年任駐埃及的英國遠征軍司令,許多人認爲他是一戰期間英國最好的陸軍指揮官

經過半年多無謂戰鬥後,英軍在1917年6月撤換了駐埃及遠征軍的總司令,傑出的騎兵軍官艾德蒙·艾倫比受命接替指揮。艾倫比頭腦靈活,打仗不拘一格,他立即看出勞倫斯和阿拉伯起義軍的潛在價值。在艾倫比指揮下,起義軍和英軍密切協同作戰,英軍陸續攻陷加沙、比爾謝巴,這使得德土聯軍全線崩潰。12月10日,耶路撒冷爲英軍佔領。消息傳來,震撼了整個伊斯蘭世界,奧斯曼帝國上層也沮喪不已。

耶路撒冷失守後,土德聯軍在該城以北沿地中海海岸的丘陵建立起美吉多防線,不久,加里波利一役的最高指揮官贊德爾斯接替法爾肯豪森,指揮巴勒斯坦的全部土德聯軍。1918年8月,艾倫比展開進攻行動,阿拉伯起義軍在勞倫斯和費薩爾帶領下也積極突襲土軍戰線後方。經過一連串令人眼花繚亂的多路分散進攻、佯動後,艾倫比於9月19日開始發動大規模進攻,4個小時後就突破土德聯軍防線。隨後3天裏,兩個土耳其集團軍和德國在巴勒斯坦的一個軍遭到殲滅性打擊。集團軍司令部所在地拿撒勒遭到英軍突襲時,贊德爾斯將軍穿着睡衣倉皇逃走。

埃德蒙·艾倫比奪取耶律撒冷,昔日帝國已不在輝煌 第10張

1918年1月,埃德蒙·艾倫比(騎馬者)通過雅法門進入耶路撒冷,之前的1917年12月,英軍從土耳其人手中奪取了這座名城。

土軍的士氣崩潰了,在美吉多,戰線中只有9個德國士兵開了幾槍,隨後全軍被英軍俘虜。類似的故事在這段時間層出不窮。土耳其部署在今巴勒斯坦、敘利亞境內的3個集團軍幾乎全軍覆沒,僅被俘人數就超過6萬人,英軍損失還不到5000人。隨着敘利亞全境落入協約國手中,英軍已經兵臨奧斯曼帝國的核心區域——小亞細亞地區。

此刻,奧斯曼帝國政府已非常清楚,戰爭大勢已去,同盟國要完蛋了。1918年10月30日, 海軍大臣勞夫率領奧斯曼政府代表團在摩德洛斯港外的英國軍艦上籤署了停戰協定,向協約國投降。協議規定協約國軍隊將佔領奧斯曼帝國範圍內的主要城市、港口和戰略要地。

奧斯曼帝國參加一戰的結果不僅是葬送了帝國,領土收縮回小亞細亞半島,而且戰爭給土耳其人民帶來深重災難,戰爭耗費逾10億金里拉,國債達預算的19倍, 耕地面積和糧食產量減半,物價飛漲,據估計,戰爭至少帶走250萬土耳其人的生命,至於亞美尼亞人、阿拉伯人和其他民族,因爲戰後那些地方已經不在土耳其版圖內,已無法統計。

戰爭結束後,爲共同紀念在加里波利半島犧牲的土耳其和澳大利亞、新西蘭、英國的士兵,土耳其政府在那裏樹立起紀念碑,總統凱末爾親自撰寫了碑文:

那些在戰爭中流過血或者犧牲的英雄們,將在和平中安息。對於我們來說,不論是基督徒還是穆斯林,你們都安葬於我們的國度。那些把孩子們從遙遠的國度送到這裏的母親們,請拭去悲傷的淚水,你們的孩子現在活在我們和平的懷抱中,他們在這塊土地上失去了生命,他們已經成爲我們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