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後宮人物 > 王昭君爲什麼能得到那麼多讚頌?她擁有敢於突破重圍的人生態度

王昭君爲什麼能得到那麼多讚頌?她擁有敢於突破重圍的人生態度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6.1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指的是西施、王昭君、貂蟬和楊玉環,四人在樣貌方面並駕齊驅、難分高下,但其中歌頌王昭君事蹟的詩作是最多的,王昭君爲什麼那麼受歡迎呢?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西施、貂蟬、楊貴妃三位,或多或少都帶有點“誤國、害人”的名聲,這也是幾千年來亂世中美人頂罪的惡俗。相比之下,歌頌王昭君的詩詞最多,可達七百多首。民間小說也有四十多種,數量十分龐大。而這其中卻沒有一首是污衊的。大多是同她的墓誌銘一致,歌頌爲了國家犧牲自我的大義。

從這一點兒講,另外三位美女的反響就有些差強人意。如果再仔細琢磨,就會更加發現:王昭君雖然奔赴塞外,遠離家人,但她那短短三四十年的人生,卻要比其他三位幸福得多。這種幸福,我想用蘇軾的“此心安處是吾鄉”來形容是最爲貼切的了。

當我們再度拿起詩書,閱讀那段歷史,從那位以美貌和丹心流芳後世的女子身上,除了學到剛強、勇敢和無私外,還有一種敢於突破重圍的人生態度。

01

大約在公元前52年,小昭君出生於南郡秭歸。相當於現在的湖北省興山縣。本名王薔,昭君是她的字。

這個字十有八九是她父親王穰取的。王穰是個讀書人,奉行着耕讀傳家的準則教授兒女。昭君上頭有一哥哥,底下還有個弟弟。作爲女孩,家裏就她一個。當時王家的家境還算是可以,所以父親除了對兩個兒子嚴格管理外,也十分注重女子教育。對昭君來說,棋棋書畫,女工針線,這些都是從小就掌握的。

轉眼,昭君長到十七歲。那位好色的漢元帝也開始張羅着給自己挑選嬪妃了。因爲宮裏已經很多年沒有進過新人,宮女們早已過了年紀,漢元帝想,乾脆派人到地方去選美吧。年齡就在十七到二十歲之間。這意見不管大臣們如何,皇后是先同意了。元帝當機立斷,派內監拿着聖旨去地方徵婚。

徵選秀女的消息一出,對於普通百姓來講本該是一次飛黃騰達的機會,但是大家卻並不買賬。比起嫁入深宮內苑,普通百姓倒更願意將女兒嫁與鄰家阿郎。這可能與當時的社會價值觀有關。

於是,就出現了一種特殊情況。沒等朝廷官員到來,消息所傳之處,凡有女兒的都提前將閨女婚配。甚至有的老丈人,直接在街上拉一個模樣還過得去的男子,回去就拜堂,也不講究什麼門當戶對、三媒六證了。如此一來,長得有點像宋玉的,就變得極端搶手,一天可能要結三四次婚。

當時就有人寫詩說:

九重鸞詔出深宮,嫁女婚男處處同。

畢竟青年人愛惜,一宵三娶福無窮。

在這種風氣下,有一個人卻不願意跟隨潮流,那就是王昭君。

王昭君爲什麼能得到那麼多讚頌?她擁有敢於突破重圍的人生態度

02

這天,選秀的消息剛傳到鄉里,王穰對女兒說:“你哥哥已經結婚,你弟弟也馬上要訂婚了,要不然你也看看,合適的話就找個人嫁了吧。”

昭君堅決地說:“這十里八鄉並沒有女兒中意的,如果有,就是跟着他死了也願意。”王穰一想:也是,這附近幾個村並沒有像宋玉這樣的人物。如果隨便找戶人家,可能就毀了自己閨女的終身幸福。算了,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吧!

等到知州和使者來的時候,一切已經水到渠成。知州得意地說:“大人請看,這就是王薔,本縣中才貌最佳的姑娘。”使者卻充耳不聞,只在一旁震驚:天下竟然有這般女子!這下回去可以邀功了。

很快,王昭君就告別家人,隨本縣其他幾位女子一起進宮了。到了京城後,使者將名單交給內監,領了賞錢,任務就算完成。至於接下來的事,就交給畫師了。

內監將名單交給皇上,皇上說:“這麼多人,朕怎麼看得過來嗎?拿去命畫師畫像,送來朕一一閱覽。”內監領旨下去,第二天宮廷畫師首席毛延壽就帶着一羣人來給秀女們畫像。

毛先生畫人物有一特點。他可以將傾城美女畫成美中不足,也能將長相平庸地變成天姿國色。而且,根據賄賂的多少還可以分爲一二三等。很快,一些給毛畫師送禮品的就嚐到了甜頭。她們看着令自己十分滿意的照片,心中無比喜悅。

這天,已經有了視覺疲勞的毛先生突然眼前一亮,出現在面前的不是別人,正是昭君。毛先生想:要是把此女的神態樣貌描摹紙上,那可當真不負首席“畫師”這份榮譽耀啊!但是,因爲已經養成了索賄的惡習,毛先生還是風輕雲淡地說:“姑娘想畫個幾等的容貌?”

王姑娘也不卑不亢,只說:“按照您的想法畫就可以了。”毛畫師想:是不是得再暗示她下?於是又說了一番套話。王昭君聽是聽懂了,但依舊不理睬。此時,大家可能就犯迷糊了:王小姐是因爲沒錢還是咋的?人家都已經說得這麼明白了,還不知道怎麼做嗎?王昭君最終沒有賄賂畫師,坐了一會兒後就走了。

昭君前腳剛走,毛先生就破口大罵:“你個小毛丫頭如此地不識擡舉,那可就別怪我了。”於是,充分發揮自己的絕世筆法,將王昭君的傾城之貌變成了美中瑕疵。

半月後,所有秀女的畫像都畫完了。毛先生給皇上呈上去,元帝翻來覆去地看,突然眼前一亮,發現了昭君,但仔細一瞧,臉上有顆痣。於是問道:“這咋回事啊?”

毛先生就給皇上解釋:“此女的確氣質脫俗,但是臉上有顆喪夫落淚痣,皇上若是娶了她,輕則抱病,重則會有性命之虞。”元帝臉色立馬變了,說道:“這樣的人還敢參加選秀?傳旨,將其貶入冷宮面壁,不到三年不準放出來。”這樣一來,昭君的命運就被隨意地改寫了。

王昭君爲什麼能得到那麼多讚頌?她擁有敢於突破重圍的人生態度 第2張

03

幾年後,大漢幫助呼韓邪單于統一了草原,使其成爲西北部落最大的領主。呼韓邪單于感激漢國恩情,親自來向皇帝求婚,希望通過聯姻的方式加深兩國關係。此時,無論是元帝還是底下的大臣,都一百個贊成。

不料,皇后卻反對了。皇后反對的原因莫過於疼惜女兒。於是給皇帝提議:“以前高祖在的時候,不過隨便找個閨女嫁給單于,是醜是美他們的審美也看不來。”皇帝想,這主意好,於是派人去後宮詢問,看是否有人願意主動請纓?

此時,昭君已經在掖庭待了三年,從未有機會見到那些貴族,更別說是皇上。她的身份只是一個默默無聞的長工。而且很可以能一直默默無聞下去。

當掖庭令拿着聖旨來詢問時,大家都不願意去那西北苦寒之地。遠離祖國,遠離人民,那樣的人生她們是從未想過的,而且也不敢去想。主管見大家都不願去,準備直接指定人選。這時忽然有一女子站出來說:“我願意去。”掖庭令高興萬分,又選了兩名陪嫁丫鬟,最後上報給皇上。

皇帝得知後宮中有這樣一位深明大義的女子,心中甚是欣慰。先是授予封號,接着給她的父母兄弟進行賞賜。空暇中,昭君回了趟家,算是與父母兄弟作最後的告別。其間的心情對話,還用在此一一細數嗎?

到了送別這天,皇帝設宴邀請單于。酒過三巡後下令:“來人,請公主。”單于對這個“公主”還是滿懷期待的。不一會兒,一個聘聘嫋嫋身姿在宮女的攙扶下走了進來。等見了面,不光單于愣住了,元帝和在場的大臣們也愣住了。

元帝震驚萬分。這不是那個有着喪夫落淚的女子嗎?痣呢?沒有!淚呢?人家現在正值青春年華,還沒到落淚的時候!半晌,皇帝醒悟過來:“是那狗畫師欺騙了自己。”但現在有什麼辦法?只能忍痛嫁“女”了。

王昭君叩別皇上,隨單于上車了。漢元帝坐在椅子上怨恨難平,沒一會兒就下旨,將毛延壽和那羣有意顛倒黑白的畫師全部處死。這事歸根結底到底怨誰?宋代的文壇盟主歐陽修給出了結論:

漢宮有佳人,天子初未識,

一朝隨漢使,遠嫁單于國。

絕色天下無,一失難再得,

雖能殺畫工,於事竟何益?

耳目所及尚如此,萬里安能制夷狄!

這事說到底還真不能全怪人家畫師,誰讓你自己有眼無珠呢?自己眼皮子底下的人都發現不了。這言外之意是說:你的審美也就到這了。

歐陽永叔這首詩,可以說是對漢元帝的一個客觀評價。

王昭君爲什麼能得到那麼多讚頌?她擁有敢於突破重圍的人生態度 第3張

04

昭君出塞之際,呼韓邪單于的迎親隊伍車有百駕,人有半千。可以看得出他對這次的婚姻十分重視。

清朗無風的時日,漢族公主坐於馬上,身披紅裘,輕彈琵琶,引得天上的大雁紛紛忘了揮翅,成羣結隊地落在車蓋上聆聽。

這首曲子被後人名爲《昭君怨》。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描述黛玉哭泣時說:鳥兒都忍不住離開了。這是悲向極致,也是反向運用。既然燕子走了是悲,那麼大雁落下,最起碼也是帶有點歡快的意象了吧。

其實,昭君此刻的心情,既有去國離鄉的憂愁,但又何嘗不是一種解脫呢?也許她在作出選擇的時候就幻想出了現在,不過還是毅然決然地堅守了決定。

古代女子到了二十歲已是婚嫁年華,如果繼續在宮裏賭下去,那麼可能在三十歲時會飛黃騰達,也可能會輸掉整個青春。與其深陷重圍,聽之任之,將一切交給命運,不如勇於放手,敢於突破,去體驗一把別樣人生呢!

來到漠北草原,各部落舉行了盛大的迎接會。呼韓邪單于向大家介紹自己這位新閼氏。閼氏在匈奴就是妻子的意思。呼韓邪單于鄭重地說:“這是我的最後一位妻子,希望你們像愛戴我一樣愛戴她。”牧民們紛紛表達敬意,王昭君也開啓了新的生活。

草原上以放牧爲生,幾乎沒有什麼糧食。王昭君就給大漢皇帝上書,請求送點種子和生活用具來。過了半年,種子送來了,這位王閼氏就教大家如何種莊稼,如何做成麪粉。

因爲沒有醫生,昭君就一邊學習,一邊親自給她的牧民朋友們診治。閒暇之餘,她也教那些年輕的女子彈琵琶、讀詩,學一些漢族的文化知識。偶爾,她也會和其他的女伴們一起,騎着馬在無邊的草原上放牧。那時,她的心情是輕快的,也是那些深宮中人難以想象的。

就這樣,大漢已經漸漸忘記了她。

王昭君爲什麼能得到那麼多讚頌?她擁有敢於突破重圍的人生態度 第4張

05

王昭君在匈奴的生活總體來說比較美滿,她爲呼韓邪單于生了兒子,從此更加受到恩寵。如果說一直這樣持續下去,那麼昭君的人生應當是非常幸福的。然而沒過幾年,這位四十多歲的單于就去世了。此時王昭君才二十四歲。

因爲匈奴人有着一種較原始的風俗:新單于繼位後,可以迎娶他的後母。雖然這位這位新單于不是王昭君生的,但這在漢族來講,等於是亂倫。她當然不會同意,於是給漢王朝上書,說自己已經完成了和親的使命,如今老單于已死,這裏的風俗她實在無法接受,希望能夠回到中原。

這時大漢皇帝已經是漢成帝,對這位前朝的宮女並沒有什麼印象,只是在回信中說:“爲了大局着想,您就繼續待着吧。單于要求你嫁給他,那你就嫁吧。”幾乎可以說是敷衍了事。王昭君沒有退路,只能答應嫁給新單于。

娶了自己的小娘,這位復株累單于又做了一件喪盡天良的事。就是將自己的弟弟,也就是王昭君和老單于的兒子給殺了。此事在《南匈奴列傳》中記載的是:“初,單于弟右谷蠡王伊屠智伢師,以次當位左賢王。左賢王即是單于儲副。單于欲傳其子,遂殺智伢師。”

兒子死後,王昭君不得不繼續跟着新單于過日子,又給他生下了兩個女兒。後來都嫁給了當地的貴族。十幾年後,第二任丈夫也去世了。昭君的命運,可能是嫁給第三任丈夫,也可能是在草原上做一個普普通通的放牧人。史料到處再無記載。

因爲當時已經沒有幾人關注這件事了,所以連她準確的去世時間也不能判斷。只是留下了十幾處墓,被稱爲“青冢”。墓碑上刻有詩句:

一身歸朔漠,數代靖兵戎。

若以功名論,幾與衛霍同。

王昭君爲什麼能得到那麼多讚頌?她擁有敢於突破重圍的人生態度 第5張

06

後世寫昭君的詩詞達七百多首,民間的小說也有四十多種,數量十分龐大。

李白說:

昭君拂玉鞍,上馬啼紅頰。

今日漢宮人,明朝胡地妾。

垂憐、惋惜是李白少有的深情。

杜甫說: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這是他路經昭君老家時心中所感。

而白居易也在詩中寫道:漢使卻回憑寄語,黃金何日贖蛾眉?君王若問妾顏色,莫道不如宮裏時。縱然顏色依舊,可惜已被故鄉忘懷,又如何能夠回得去呢?

所以,還是王安石的《明妃曲》最爲貼近!

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溼春風鬢腳垂。

低徊顧影無顏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

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

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着盡漢宮衣;

寄聲欲問塞南事,只有年年鴻雁飛。

家人萬里傳消息,好在氈城莫相憶;

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

——《明妃曲其一》

在西晉,爲了避司馬昭的諱,將昭妃改爲明妃。王安石說:“昭君的意態,不是區區畫師可以表現出來的,所以他的確很冤。至於你說去之後與家人萬里相隔,那有什麼呢?人生的失意哪管天南地北啊!”

王安石的立意直接打破了將近一千年對王昭君的誤解,此前一直在談愁,現在卻要向前看。這也是拗相公與衆不同的地方。至於第二首,就更有意思了。

明妃初嫁與胡兒,氈車百兩皆胡姬。

含情慾語獨無處,傳與琵琶心自知。

黃金杆撥春風手,彈看飛鴻勸胡酒。

漢宮侍女暗垂淚,沙上行人卻回首。

漢恩自淺胡恩深,人生樂在相知心。

可憐青冢已蕪沒,尚有哀弦留至今。

——《明妃曲其二》

王昭君開始去的時候,聽不懂匈奴人說話,交流起來很困難,往往一個人坐着彈琵琶,而那些隨嫁的侍女們,也在暗自垂淚。

不過,她很快就融入了胡人羣體中,而且生活地很快樂。所以,人生不在乎是天南還是地北,重要的是找到一顆相知之心。王昭君遇到了,我們爲她慶幸。

在她那短短三四十年的生命中,有過三次重大的轉折。

第一次是選秀進宮。如果沒有參加那次選秀,而是隨便找個當地的小夥子嫁了,那麼昭君的一生可能是相夫教子,默默無聞。

第二次是毛師畫像。如果她賄賂了畫師,以其容貌會直接被封爲貴妃,甚至以後還有更高的發展。不過若論“功名”二字,那也就無從談起。

第三次是遠嫁匈奴。正是因爲有了前兩次的選擇,她纔會毫不猶豫地作出了第三次選擇。而正是這一次選擇,徹底改變了她的人生。不僅成爲了一位巾幗英雄,同時也過上了幸福自由的生活。

當我們處在生活的圍城中疲憊不堪、寸步難行時,不妨讀讀王昭君。因爲她會告訴我們:只要勇敢邁出新的一步,未來的一切極有可能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