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後宮人物 > 作爲朱元璋的賢內助,馬黃後到底奇在哪裏?

作爲朱元璋的賢內助,馬黃後到底奇在哪裏?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0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她是大明王朝的第一任皇后,也是大明王朝的開創者一生最愛的女人,馬皇后的一生,前半生飄搖不定,生死未卜,後半生享盡了榮華富貴。“遙望歷史的河流,感受歷史的滄桑,下面和小編一起走進了解。

明朝初年,朱元璋讓宋濂的長孫宋慎入朝爲官,宋慎性格頑劣,朱元璋屢次訓誡他,有一次,朱元璋對宋濂說:

“卿爲朕教太子諸王,朕亦教卿子孫矣。”(出自《明史·卷一百二十八》)

意思是,你爲我教導太子,我替你管教孫子。

朱元璋爲何要這麼說呢,因爲宋濂對於朱元璋來說,意義不同。當初,朱元璋剛佔領南京,久聞浙東宋濂乃是當世大儒,攜重禮邀請宋濂來南京,聘爲長子朱標的老師。當時,朱標僅4歲,朱元璋爲了留住宋濂,特地建了一座禮賢館給宋濂等人。

洪武十年,68歲的宋濂告老還鄉,朱元璋帶着太子朱標親自爲宋濂餞行,場面十分溫馨。

宋濂給朱標當了20年老師,榮歸故里後,按理說肯定能夠安享晚年。沒想到的是,三年後,朱元璋差點將宋濂送到刑場。

三年後,也就是洪武十三年,明朝宰相胡惟庸涉嫌圖謀不軌,被朱元璋誅滅九族,史稱“胡惟庸案”。此案牽連甚廣,前後有3萬多人被株連。宋濂的長孫宋慎也參與其中,且證據確鑿。朱元璋大怒,下令將宋慎誅滅九族。

所謂“九族”,父族首當其衝,這也就意味着宋濂也將會被株連。71歲的宋濂在自己家中被抓,太子朱標慌了,他向朱元璋求情,希望朱元璋能夠放過自己的老師,可朱元璋正在氣頭上,哪會給太子面子。

朱元璋之妻馬皇后聽聞後,想了一個辦法。《明史·后妃傳》記載:

會後侍帝食,不御酒肉。帝問故。對曰:“妾爲宋先生作福事也。”帝惻然,投箸起。明日赦濂……

作爲朱元璋的賢內助,馬黃後到底奇在哪裏?

原來,馬皇后陪朱元璋吃飯時,故意做了一桌子素菜,酒肉都沒有。朱元璋問她何故,馬皇后說:“臣妾要爲宋濂積福。”

朱元璋聽完,勃然大怒,“投箸起”,連筷子都扔了。可到了第二天,朱元璋卻突然下令赦免宋濂的死罪。

若不是馬皇后,宋濂的生命就在洪武十三年交代了。

馬皇后,諡號孝慈高皇后,歷史上的她,是一位有勇有謀的奇女子。王道之大,始於閨門,本文筆者和大家分享孝慈高皇后,希望大家能讀到本文末尾,從筆者的觀點中,讀懂這位傳奇女子。

一、馬氏有女命多舛

《明史·后妃傳》記載:

太祖孝慈高皇后馬氏,宿州人。

孝慈高皇后馬氏是宿州人,具體姓名史書沒有記載。其父馬公乃宿州富豪,母親姓鄭。公元1332年,馬氏出生時,母親便去世了。馬公沒有其他子女,膝下只有馬氏一人,因此非常注重女兒的教育。馬氏在父親的培養下,從小熟讀經史,能詩善畫,同時,性格也很堅韌。

馬氏雖然自幼喪母,但由於父親疼愛有加,所以她的童年也算幸福。但是,沒過幾年,父親馬公也去世了。馬公去世前,將掌上明珠託付給好友郭子興,希望郭子興能代爲照顧自己的女兒。

《明史》雲:

馬公素善郭子興,遂以後托子興。馬公卒,子興育之如己女。

郭子興性格豪爽,有幾分俠氣,《明史》說他“任俠,喜賓客”,於是便收馬氏爲義女,視如己出。

關於馬公是如何去世的,馬皇后被郭子興收養的時候有多大年齡,並不清楚,不過《明太祖實錄》記載得更爲詳細:

初宿州閔子鄉人馬公素剛直,重然諾,愛人喜施,避仇定遠,與子興爲刎頸交。馬公有季女,甚愛之,常言術者謂此女當大貴。及遇亂謀還宿州起兵,應子興以女託。

意思是說,馬公爲人剛直、樂善好施,但也得罪了仇人。他爲了躲避仇人,逃到定遠。因此才把女兒託付給自己的刎頸之交郭子興。這裏特別提到“常言術者謂此女當大貴”,意思是,有術士曾預言,馬氏將來必當大富大貴。

公元1351年,劉福通、韓山童等人帶領數萬黃河民工發動“紅巾軍起義”,由於元朝苛政猛於虎,一時間,紅巾軍在整個黃河流域遍地開花。第二年,紅巾軍蔓延到了濠州,郭子興順勢而爲,招攬上千名身強力壯之士,佔據濠州,成爲紅巾軍的一支。

因爲馬氏是郭子興的義女,郭子興造反,也就意味着馬氏也成了“反賊家屬”。

第二年,也就是公元1353年,有個重要的人物出現了,此人就是朱重八(後來改名朱元璋)。

有意思的是,朱重八投奔郭子興的時候,郭子興正遭受元朝將領徹裏不花攻打,當朱重八來到郭子興營寨門口時,差點被當作奸細抓住。《明史》雲:

太祖往從之,門者疑其諜,執以告子興。

士兵把朱重八抓住後,帶他來見郭子興,郭子興見朱重八人高馬大,相貌堂堂,便親自解開朱重八的繩索,又得知朱重八在寺廟裏認得幾個字,大喜,便任命他爲自己的十夫長,擔任“警衛班班長”,並給他改名爲朱元璋,字國瑞。

事實證明,郭子興眼光非常犀利,朱元璋跟隨郭子興作戰,身先士卒,屢立奇功,不僅深得郭子興喜歡,將士們提及朱元璋,也都佩服不已。

俗話說“打仗父子兵”,郭子興見朱元璋有如此才能,便生了一個想法,要將自己的義女馬氏許配給朱元璋。《明史·郭子興傳》記載:

子興喜,其次妻小張夫人亦指目太祖曰:“此異人也。”乃妻以所撫馬公女,是爲孝慈高皇后。

其實,朱元璋能娶到馬氏,有一個人功不可沒,此人就是郭子興的繼室張氏。張氏待馬氏如親生女兒,她得知朱元璋屢次立下大功,便對郭子興說:“朱元璋是‘異人’,不如把咱們的義女馬氏許配給他。”郭子興欣然同意。

這一年,馬氏22歲,朱元璋25歲。

對於朱元璋來說,他童年悽苦,做過乞丐,也做過遊僧,從來都沒想過這輩子還能娶上媳婦。如今不僅得到了郭子興的賞識,郭子興還願意把義女嫁給他,所以,朱元璋對郭子興一直非常感激。若干年後,朱元璋稱帝,仍不忘郭子興之恩,追封郭子興爲滁陽王。

二、創業夫妻多磨難

馬氏嫁給朱元璋之後,夫妻倆互敬互愛,由於馬氏自幼飽讀詩書,朱元璋便讓妻子幫自己整理文書,馬氏記性極好,即使有時候朱元璋安排的比較倉促,她總能順利完成任務。

隨着朱元璋成爲郭子興的女婿,也意味着他將深度參與濠州紅巾軍的事務,包括募兵、訓練、打仗等重要環節,朱元璋都被郭子興委以重任。朱元璋被重用,卻遭到了郭子興之子郭天敘和妻弟張天祐的猜忌,濠州紅巾軍內部的勾心鬥角開始了。這時,馬皇后起到了關鍵作用。

作爲朱元璋的賢內助,馬黃後到底奇在哪裏? 第2張

《明史·后妃傳》雲:

子興嘗信讒,疑太祖。後善事其妻,嫌隙得釋。

意思是說,郭子興聽信郭天敘等人的讒言,屢次爲難朱元璋。而馬氏每次都去討郭子興之妻張氏的歡心,張氏枕頭風一吹,郭子興不再懷疑朱元璋。

這一階段,還發生了一件讓朱元璋終生難忘的事情,有一次,郭天敘陷害朱元璋,郭子興一怒之下將朱元璋關進柴房。面對岳父的苛責,朱元璋雖然委屈,但也不敢違拗。馬氏知道朱元璋一直沒吃東西,便偷偷烙了幾塊炊餅給朱元璋送去。因怕被別人看到,馬氏便趁熱把炊餅揣進懷裏,等見到朱元璋,胸前的肉都被餅燙焦了。《明史·后妃傳》雲:

帝又爲郭氏所疑,嘗乏食。後竊炊餅,懷以進,肉爲焦。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明令禁止後宮干政,但馬皇后卻能插手前朝的事情,根本原因還是他和朱元璋是創業夫妻,馬皇后給朱元璋的感動是其他嬪妃所不具備的。

後來,在郭天敘的排擠下,朱元璋帶着24位心腹(淮西二十四將)南下定遠,正式脫離郭子興,馬氏也跟着朱元璋來到了定遠,待朱元璋攻下滁州後,實力大增。這時,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外甥李文忠都前來投奔朱元璋,朱元璋又收養了沐英等人。因朱元璋長年在外領兵,這些孩子全靠馬氏照料。若干年後,馬皇后去世,遠在雲南的沐英傷心過度,吐血不止。《明史·沐英傳》記載:

高皇后崩,英哭至嘔血。

可見,馬皇后對這些孩子來說,是難得的慈母。

公元1355年,朱元璋從滁州攻下和縣,打算渡江攻打採石。因爲渡江的船隻本來就少,朱元璋決定把將士們的家眷全部留在和縣,交給妻子馬氏照料。此時,馬氏已經懷孕,但她悉心照料將士們的家眷,不僅如此,她還號召大家一起爲前線將士縫製衣服,捐出財帛,鼓舞前線士氣。

後來,朱元璋一鼓作氣攻下采石,然後再攻下集慶(南京),當朱元璋正在集慶酣戰的時候,後方送來消息,說他的妻子馬氏生下了一個兒子,朱元璋聽聞後激動不已。這個兒子,就是朱標。

雖然有許多野史認爲朱標並非馬皇后所生,但《明太祖實錄》和《明史》則明確記載朱標、朱樉、朱棡、朱棣、朱橚均爲馬皇后嫡出,所以筆者認爲,在正史和野史相沖突的時候,還是以正史爲先。

《明書·懿文皇太子紀》中曾記載這樣一個故事:說朱元璋和陳友諒對戰時,曾被陳友諒打傷,關鍵時刻,馬皇后揹着朱元璋拼命逃跑,才救下朱元璋一命。

這個故事是《明書》中獨有,在《明史》《明太祖實錄》等史書上並未記載,但也能反映出朱元璋和馬氏患難情深。

筆者認爲,對於朱元璋來說,馬皇后不僅僅是妻子,她甚至是戰友。這種特殊的關係,直接影響到朱元璋稱帝后對馬皇后的態度。朱元璋對馬皇后,有愛,更有敬。

三、開闢之帝,必有賢妃

《貞觀政要》裏有一句話,本是形容李世民之妻長孫皇后的:

三代興王之主,無不內有賢助。

意思是說,自古有成就的君主,身後一般都有一個賢內助。其實用這句話來形容馬皇后,一點都不違和,因爲馬皇后就是朱元璋的賢內助。

公元1368年,朱元璋通過15年的拼殺,終於蕩平了長江流域。這一年的正月初四,朱元璋應天(南京)正式登基,冊封妻子馬氏爲皇后。馬皇后先陪朱元璋創業15年,後來又做了15年的開國皇后,這30年的時間,馬皇后演繹了自己的傳奇。

《明史·后妃傳》記載:

帝每御膳,後皆躬自省視。平居服大練浣濯之衣,雖敝不忍易。

意思是,雖然馬皇后貴爲皇后,但她每天都親自安排朱元璋的膳食。就連皇子皇孫的穿戴,她都要親自過問,不管對丈夫還是對子女,她都照顧得無微不至。後宮一旦有後妃懷孕,馬皇后總是加倍體恤,朱元璋一生能有42位子女,都少不了馬皇后的照應。

馬皇后生活極其簡樸,平時穿的衣服,總是洗了又洗,只要沒有破爛不堪,就不忍替換。不僅如此,他還經常給皇子們吃糙米,教公主后妃紡織縫製,用馬皇后的話說,就是“使知天桑艱難”。

朱元璋是一位比較“復古”的帝王,他分封藩王、崇尚周禮,堅持“嫡長子繼承製”等等做法,都可以證明。其實,馬皇后也是一位“復古”的皇后。馬皇后覺得宋朝賢后較多,便命女史摘錄宋朝皇后的事蹟,經常學習。有一次,朱元璋認爲宋朝皇后太過仁厚了。馬皇后反問道:“過仁厚,不愈於刻薄乎?”

作爲朱元璋的賢內助,馬黃後到底奇在哪裏? 第3張

意思是:仁厚一點,不必刻薄好嗎?

馬皇后對子女們也非常疼愛,在洪武一朝,朱標的太子之位雖然穩固,但時常和朱元璋產生爭執,馬皇后屢次從中斡旋。宮中有宮女犯錯,朱元璋每次發怒,馬皇后都佯裝也發怒,然後把宮女們交給宮正司去治罪。朱元璋不解,馬皇后說:“帝王發怒,動輒殺伐,宮正司執法公正,把宮女交給他們才比較合理。”

馬皇后做過一件特別有意義的事情,一日,朱元璋到太學視察,歸來後,馬皇后問:“太學有多少學生啊?”朱元璋回答:“數千。”馬皇后先恭賀朱元璋,說太學人才濟濟,將來都是大明朝的棟樑,然後馬皇后話鋒一轉,問朱元璋:“這些太學生每天都辛苦讀書,他們的妻兒都靠什麼生活呢?”朱元璋語塞。《明史》載:

於是立紅板倉,積糧賜其家。太學生家糧自後始。

意思是,馬皇后設立“紅倉”,專門儲蓄糧食供養那些太學生的妻子兒女。朝廷救濟太學生的慣例,就是從馬皇后開始的。

《明史·后妃傳》記載,朱元璋每每對羣臣說起馬皇后,總是讚不絕口,說她等同於唐朝的長孫皇后。一日,朱元璋下朝,把自己的話告訴馬皇后,馬皇后對朱元璋說:

“妾聞夫婦相保易,君臣相保難。陛下不忘妾同貧賤,願無忘羣臣同艱難!”

馬皇后的意思是:自古以來,夫妻白頭偕老比較容易,但君臣若想從一而終則比較難。陛下不忘我是貧賤夫妻,希望也不要忘了那些大臣當初和你創業時的艱難。

其實,夫妻多年,馬皇后對朱元璋的秉性還是比較瞭解的,她在勸朱元璋保全功臣,作爲皇后,馬皇后能這麼想,足見其格局之大。

四、王道之大,始於閨門

洪武元年,朱元璋就頒佈了一條諭旨:

“治天下者,正家爲先。正家之道,始於謹夫婦。后妃雖母儀天下,然不可俾預政事……”(出自《明史·后妃傳》)

意思是,後宮不得干政。不僅如此,朱元璋還把後宮不得干政的命令刻在一塊鐵牌上,掛於後宮之中,用以警示後宮嬪妃。所以,《明史》認爲:“是以終明之代,宮壼肅清。”

然而,明朝並不是所有的后妃嬪妃都不幹政,例如,開國皇后馬氏就頻繁干政。只是,馬皇后所謂的“干政”,並不是干擾,而是勸諫。

一天,朱元璋出宮視察歸來,馬皇后問他:“今天下民安乎”,朱元璋大怒,對馬皇后說:“後宮不得干政,這不是你操心的事情。”馬皇后就說:

“陛下天下父,妾辱天下母,子之安否,何可不問!”

一句話把朱元璋說得無言以對。所以說,後宮不得干政,其實也不是絕對的。

《明史》在概括馬皇后時雲:

帝前殿決事,或震怒,後伺帝還宮,輒隨事微諫。

作爲朱元璋的賢內助,馬黃後到底奇在哪裏? 第4張

即,朱元璋性格剛猛,經常在朝堂上發雷霆之怒,下朝之後,馬皇后都心平氣和地勸諫。

例如,和州參軍郭景祥的兒子不孝,甚至手持武器弒父,朱元璋得知後,要殺掉郭景祥之子。馬皇后聽聞後,勸道:“郭景祥只有這一個兒子,他的家務事,相信他能自己料理好,你如果貿然殺了他的兒子,豈不是讓他絕後?”朱元璋覺得馬皇后說的有道理,便不再追究此事。

再例如,朱元璋稱帝前,他的外甥李文忠奉命守嚴州,楊憲誣陷李文忠行不法之事,朱元璋盛怒,要把外甥召回來親自責問。馬皇后勸道:“李文忠是我看着長大的,他品行如何,我很清楚。嚴州臨近敵境,如果輕易把李文忠召回來,後果不堪設想。”正是馬皇后的勸諫,保全了李文忠,後來李文忠能成爲一代名將,爲洪武朝立下不世之功,馬皇后功不可沒。

《明史·后妃傳》還記載了沈萬三的故事。沈萬三乃元朝末年首富,明朝初年,沈萬三爲了巴結朱元璋,要出錢幫朱元璋犒軍,還要修築南京城牆。沒想到馬屁拍到馬嘴上,朱元璋大怒說:“我大明朝的城牆,若讓一介草民出錢修築,甚是不詳。”朱元璋要殺沈萬三,馬皇后趕緊勸道:

“妾聞法者,誅不法也,非以誅不祥。民富敵國,民自不祥。不祥之民,天將災之,陛下何誅焉!”

意思是,人家沈萬三又沒有犯法,哪有以“不詳”爲藉口殺人的。從而救了沈萬三一命。

不過,根據後人考證,沈萬三可能並非生活在明朝初年,所以這個故事略有爭議,但能看出馬皇后的仁慈之心。就像本文開頭提到,馬皇后救宋濂一樣。

《道德經》第八章說:“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馬皇后不僅賢明,而且心中有善念,這種善,不是一食一飯之恩,而是兼濟天下的“大善”,這樣的皇后,是偉大的。

馬皇后雖然偉大,遺憾的是,他並未陪朱元璋走到最後。馬皇后陪朱元璋創業15年,又陪朱元璋守業15年,然後撒手而去。

洪武十五年八月,馬皇后在睡覺時突然生病,朱元璋尋遍良醫,都束手無策。馬皇后臨終前,對朱元璋說:

“願陛下求賢納諫,慎終如始,子孫皆賢,臣民得所而已。”

馬皇后知道,她走後,其他人很難勸諫朱元璋。因此留下遺言,希望朱元璋多采納諫言,慎終如始。

有人說,如果馬皇后不死,朱元璋晚年或許不會屠戮功臣,那麼,“洪武之治”將會是一個圓滿的結局。筆者也深以爲然,只是,歷史沒有如果。

馬皇后去世那年,虛歲52歲,《明史》用8個字來結尾:

“帝慟哭,遂不復立後。”

字數不多,但每個字的背後,都是淚點。

唐朝元稹有詩云:“曾經滄海難爲水,除卻巫山不是雲。”馬皇后已經佔據了朱元璋內心最深的地方,她的位置,註定無人能取代。所以,朱元璋一生,再未立第二位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