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楊嗣昌是如何解決明末時期無兵無餉的情況的?

楊嗣昌是如何解決明末時期無兵無餉的情況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楊嗣昌是明朝末年時期的大臣與詩人,晚年號苦庵,今天本站小編就爲大家詳細解讀一下~

明朝末年,大明王朝受困於關外和關內兩處戰場無法自拔,關外的清軍時不時進關劫掠,關內的農民軍屢剿不滅。中央朝廷財政崩潰,整個北方都被打成一片空地。崇禎不斷的更換內閣大臣,寄希望於新人能有新的戰略高招,能將大明朝這架破車從懸崖邊上拉回來。在這種局面下,一個叫楊嗣昌的大臣在崇禎九年當上了兵部尚書,後又入內閣爲大學士,主持內、外剿寇事宜。

楊嗣昌是如何解決明末時期無兵無餉的情況的?

楊嗣昌從戰略角度考慮,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內”和“四正六隅、聯合圍困”的兩大戰略方針。即和關外滿清媾和,集中精力先對付內部的農民起義軍,集合數省官軍之力,擠壓農民起義軍的流動作戰空間,再聚而殲之。而要達到消滅農民起義軍的這個戰略目標,就需要增加官軍數量,人數增加了,軍費自然也要增加。

楊嗣昌在崇禎十二年給皇帝出了個注意,從各地抽調兵員共七十萬用以剿賊,然後增加一項“剿餉”稅共計七百萬兩用作軍費。楊嗣昌經過計算,得出結論是,即使增加七百萬兩稅收,相比較大明朝龐大數量的土地來說,每畝地加不了多少錢,算上新增加的“剿餉”稅,大明朝的稅收依舊低於唐、宋兩朝。崇禎皇帝一聽也覺得不錯,幾百萬兩稅銀攤到數億畝耕地上的確沒多少,就同意了楊嗣昌的建議。

崇禎皇帝和楊嗣昌大概都沒有想到這個“剿餉”稅使得農民起義軍會越來越強大。明朝末年耕地有數億畝是不假,平攤的稅費不多也不假,但是楊嗣昌做爲士大夫的一員,自動忽略了一個事實,那就是皇族、士大夫和士紳們的土地是不用交稅的,而這些人所佔據的土地卻幾乎達到了所有耕地的八、九成之多。所以實際上這七百萬“剿餉”稅還是隻有那少數的底層農民去交,算到他們頭上就要老命了。自崇禎十二年楊嗣昌提出這個增加“剿餉”稅的建議後,更多交不起稅費的農民被迫加入到各地起義軍中,農民起義軍從此一直到崇禎朝滅亡就再也沒有衰弱過,大明朝這架懸崖邊上的破馬車更加的搖搖欲墜。

楊嗣昌是如何解決明末時期無兵無餉的情況的? 第2張

坦率的講,楊嗣昌提出的兩大戰略方針沒錯,在當時的環境下,明朝確實已經無力兩面作戰,專注於一個戰略方向大概是唯一能起死回生的辦法。增加的“剿餉”稅也確實不算多,但前提是必須官紳一體納稅。楊嗣昌在當時的朝廷中,也算得上是能臣,即使他有着諸多缺點,比如參與陷害盧象升並直接導致其戰死。這個以孝道聞名讓崇禎信任的大臣(楊嗣昌曾經上書願意替獲罪的父親楊鶴頂罪)提出了正確的戰略,卻使用了錯誤的方法。也許他並不知道攤派的稅收是攤在極少數土地上面,也許知道但身爲士大夫的一員卻無法背叛這個團體。他促使崇禎皇帝同意並付諸實施的增加“剿餉”稅的建議狠狠的把大明朝往死亡的路上推了一把,大明朝從此無力迴天。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